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251.20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孙毓汶 的原始碼
←
孙毓汶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明清人物信息框 | 姓名 = 孙毓汶 | 原名 = | 图片名称= 总理衙门大臣合影.jpg | 图片大小 = 280px | 图片说明 = 总理衙门大臣合影。右起:孙毓汶、[[徐用仪]]、庆亲王[[奕劻]]、[[许庚身]]、[[廖寿恒]]、[[张荫桓]] | 最高职务 = 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署左都御史 | 国家 = 大清 | 籍贯 = [[山东省]][[兖州府]][[济宁州]] | 族裔 = 汉族 | 旗籍 = | 字号 = 字莱山,号迟盦 | 諡号 = 文恪 | 出生日期 = [[道光]]十三年(1833年) | 出生地点 = [[山东]][[济宁州]] | 逝世日期 =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 逝世地点 = [[京师]] | 墓葬 = | 配偶 = | 亲属 = (祖父)[[孙玉庭]],(父)[[孙瑞珍]] | 出身 = *咸丰六年丙辰科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 | 经历 = | 着作 = }} '''孙毓汶'''({{bd|1833年||1899年|catIdx=S}}),字萊山,號遲盦,山東濟寧人,是清朝孫玉庭大學士的孫子,戶部尚書孫瑞珍次子。擅鑑書畫, 工書法, 南溪包弼臣出其門。 ==生平== [[File:孙毓汶.jpg|thumb|right| [g.cn/front/286/w640h446/20190212/wAIr-hswimzy2067114.jpg原圖鏈結]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5%AD%99%E6%AF%93%E6%B1%B6&rlz=1C1ASUC_zh-TWTW840TW840&sxsrf=ACYBGNTTOGleSE9Z7DCdo4uHybSyJeVaIA:1567737049144&tbm=isch&source=iu&ictx=1&fir=TVD0tMAHGWJhgM%253A%252C0BFfMUISWXaVRM%252C_&vet=1&usg=AI4_-kSr_Q5yaeoWIp89L46Lpk2mNb7GKA&sa=X&ved=2ahUKEwjriqnPk7vkAhVME6YKHbD_DlcQ9QEwCnoECAkQDw#imgrc=gRUP-m2uoI1CzM:&vet=1] ]] 他與翁同龢是咸豐六年(1856年)的同榜進士,更為特殊的是,翁是那一榜的狀元,而他屈居其後,為第二名榜眼。 其時,恭、醇二位親王爭柄國政,孫毓汶以「權奇饒智略」見稱,他假醇王之力,將恭王一系,包括翁同龢,全部驅逐出軍機處。史稱「甲申易樞」事件。 ===舉辦團練,以抗捐被劾,革職遣戍=== 咸豐六年(一八五六年),以一甲二名進士(榜眼),典試蜀中, 授翰林院編修。咸豐八年,[[孫毓汶]]的父親[[孫瑞珍]]病逝,這一年,賞孫毓汶翰林院侍讀銜。咸豐十年(一八六○年),在原籍舉辦團練,以抗捐被劾,革職遣戍。为[[恭亲王]]深恶痛绝。 ===以捐輸糧餉,官復原職=== 同治元年,孫毓汶以捐輸糧餉,官復原職。同治三年,孫毓汶出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同治五年,京察大考。孫毓汶由洗馬擢侍講學士,署日講起居注官。同治六年,累遷為侍講學士,入值南書房。同年出任四川鄉試主考官。同治十三年,孫毓汶任福建安徽學政。考試公允、拔取公平。 光緒元年,孫毓汶丁母憂,四年,服闋,起複原官。光緒五年,孫毓汶遷為詹事府詹事。出任安徽學政。光緒七年二月,赴江南等省辦事,回朝後改工部右侍郎。光緒八年,改左侍郎兼署倉場侍郎。 ===中法戰爭爆發,恭王去,醇王進=== 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爆發。當時朝廷上的清流黨人認為恭王總持國政,一無善策,對其備加攻訐。慈禧對恭王亦不滿意,就藉機革除他的一切差使,與恭王同事的李鴻藻、翁同龢等人均遭罷黜。恭王去,醇王進。孫毓汶是醇王的謀主,遂入直軍機。 光緒十一年六月,孫毓汶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上行走。翌年,官為工部侍郎,出任會試主考官。 光緒十四年,孫毓汶轉任吏部右侍郎。 光緒十五年,擢升刑部尚書,賞太子太保銜。毓汶為西太后“最得意信任之人,且與李蓮英結蘭譜,得以偵探內宮消息,視皇上(光緒)如虛器焉”。 而孫毓汶自甲申入軍機處,當國十年,權力特重。醇王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死後,孫毓汶以刑部尚書出任會試主考官,授軍機大臣。他仍得慈禧信任如故. 光緒十九年,任順天鄉試主考官。晉陞為兵部尚書。 ===李鴻章簽《馬關條約》, 廷臣多反對議和,毓汶力言戰不可恃,光緒帝乃署約===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戰事發生,[[李鴻章]]簽《馬關條約》,廷臣多反對議和,毓汶力言戰不可恃,光緒帝乃署約。同年十月,前線敗報頻傳,慈禧不得已召見年過六旬的恭王,命其重新出山,主持對外交涉,會同辦理軍務。半個月後,孫毓汶就被光緒帝革去一切職務。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卒,予諡文恪。 ===翁同龢順應歷史發展潮流,被康有為譽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 不久,恭王病死。[[翁同龢]]在光緒帝的支持下,成為朝臣的領袖。甲午戰爭慘敗直接引發的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政治來說是一次空前深刻的變革。翁同龢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向光緒帝舉薦[[康有為]]等進步人士,被康有為譽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下令將翁同龢革職永不敘用=== 他力主變法維新,為門生天子光緒帝擬定並頒發了戊戌變法的綱領性文件《定國是詔》,揭開了百日維新的序幕。由於觸犯了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翁同龢為此被開缺回籍。“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餘恨未消,又下令將翁同龢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翁同龢與孫毓汶最後皆抑鬱以死=== 翁同龢與孫毓汶最後皆抑鬱以死,這對老冤家估計到了地下相見時,一定相對無語,情何以堪。 ==殿試競爭狀元,孫家欲使孫毓汶獨占鰲頭,因此便生一計== 翁同龢與孫毓汶都極有才華,均為時人所稱道。咸豐六年的殿試競爭狀元者,其實就是翁同龢與孫毓汶兩人,這兩人都志在必得。孫家欲使孫毓汶獨占鰲頭,能與孫毓淮成為“兄弟狀元”,留下一段佳話,只怕狀元給翁家搶去了,因此便生一計。 當時,凡赴試者離殿廷較遠的,在殿試前夕,多寄宿在朝門附近。翁、孫兩家都是顯宦,又是世交。孫府在皇城附近,而翁家距離較遠。 殿試前夕,孫家特邀翁在府中住宿。晚飯後,孫父孫瑞珍即囑咐兒子孫毓汶早些睡覺,自己則以長輩身份對翁同龢殷勤款待,頻頻勸酒。席散之後,孫瑞珍又邀翁同龢到他書齋裡,把殿試的規例不厭其詳地一一指點,直到深夜,才讓翁同龢回房休息。孫瑞珍又暗中派人在翁的住房四周大放爆竹,一直放到天亮,使翁不能稍息片刻。翌日進入試場,翁同龢覺得全身無力,昏昏欲睡. 正在無奈之際,忽然想起身上帶來兩支人參,遂馬上放入口中咀嚼,翁頓時覺得精神十足,執筆直書,無一敗筆。幸得兩支人參救急提神,終使翁高中狀元,於是人皆稱翁同龢為“人參狀元”。<ref>[http://www.lishiweb.com/m/view.php?aid=38027 清朝同治帝光緒帝老師翁同龢為何被稱為“人參狀元”?]</ref> ==同治六年(1867)所撰的《蜀遊日記》== [[File:孫毓汶.jpg|thumb|right| [https://images-na.ssl-images-amazon.com/images/I/4123v32x2QL._SY498_BO1,204,203,200_.jpg原圖鏈結] [https://www.amazon.com/%E5%AD%99%E6%AF%93%E6%B1%B6%E6%97%A5%E8%AE%B0%E4%BF%A1%E7%A8%BF%E5%A5%8F%E6%8A%98-%E5%A4%96%E4%B8%80%E7%A7%8D-%E4%B8%AD%E5%9B%BD%E8%BF%91%E7%8E%B0%E4%BB%A3%E7%A8%80%E8%A7%81%E5%8F%B2%E6%96%99%E4%B8%9B%E5%88%8A-%E5%AD%99%E6%AF%93%E6%B1%B6/dp/7550627916] ]] 晚清重臣孫毓汶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其現存手稿《遲盒集杜百首》乃孫氏同光之交返鄉丁母憂所創作的大型五律體集杜組詩。該組詩內容豐富,情感真切,對仗押韻,起承轉合自然,既有田園述懷的傳統格調,又有家國時代特色,可謂晚清集杜詩的代表。之前於同治六年(1867)所撰的《蜀遊日記》亦多處引用杜甫詩句,且以杜詩為眉批。由此可見杜詩對孫毓汶創作的深刻影響。 ==参考文献== *《[[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三 *[[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 {{-}} {{start box}} {{s-off}} {{s-before|[[黄体芳]]}} {{s-title|[[清朝福建学政列表|提督福建学政]]|<small>同治九年十一月廿四乙卯(1871年1月14日)任</small>}} {{s-after|[[冯誉骥]]}} {{s-before|[[许庚身]]}} {{s-title|[[清朝兵部尚书列表|兵部尚书]]|<small>光绪十九年十二月丁巳(1894年1月15日)任</small>}} {{s-after|[[徐郙]]}} {{end box}} {{DEFAULTSORT:Sun孙}} ==參考資料==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 [[Category:中國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isY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Date.isM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En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End 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S-aft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S-bef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S-off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S-titl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Start 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明清人物信息框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孙毓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