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孫毓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孫毓汶

{{{國家}}}
族裔 漢族
出生 道光十三年(1833年)
逝世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
出身
  • 咸豐六年丙辰科一甲第二名進士及第

孫毓汶(1833年-1899年),字萊山,號遲盦,山東濟寧人,是清朝孫玉庭大學士的孫子,戶部尚書孫瑞珍次子。擅鑑書畫, 工書法, 南溪包弼臣出其門。

生平

[g.cn/front/286/w640h446/20190212/wAIr-hswimzy2067114.jpg原圖鏈結] [1]

他與翁同龢是咸豐六年(1856年)的同榜進士,更為特殊的是,翁是那一榜的狀元,而他屈居其後,為第二名榜眼。

其時,恭、醇二位親王爭柄國政,孫毓汶以「權奇饒智略」見稱,他假醇王之力,將恭王一系,包括翁同龢,全部驅逐出軍機處。史稱「甲申易樞」事件。

舉辦團練,以抗捐被劾,革職遣戍

咸豐六年(一八五六年),以一甲二名進士(榜眼),典試蜀中, 授翰林院編修。咸豐八年,孫毓汶的父親孫瑞珍病逝,這一年,賞孫毓汶翰林院侍讀銜。咸豐十年(一八六○年),在原籍舉辦團練,以抗捐被劾,革職遣戍。為恭親王深惡痛絕。

以捐輸糧餉,官復原職

同治元年,孫毓汶以捐輸糧餉,官復原職。同治三年,孫毓汶出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同治五年,京察大考。孫毓汶由洗馬擢侍講學士,署日講起居注官。同治六年,累遷為侍講學士,入值南書房。同年出任四川鄉試主考官。同治十三年,孫毓汶任福建安徽學政。考試公允、拔取公平。 光緒元年,孫毓汶丁母憂,四年,服闋,起複原官。光緒五年,孫毓汶遷為詹事府詹事。出任安徽學政。光緒七年二月,赴江南等省辦事,回朝後改工部右侍郎。光緒八年,改左侍郎兼署倉場侍郎。

中法戰爭爆發,恭王去,醇王進

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爆發。當時朝廷上的清流黨人認為恭王總持國政,一無善策,對其備加攻訐。慈禧對恭王亦不滿意,就藉機革除他的一切差使,與恭王同事的李鴻藻、翁同龢等人均遭罷黜。恭王去,醇王進。孫毓汶是醇王的謀主,遂入直軍機。 光緒十一年六月,孫毓汶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上行走。翌年,官為工部侍郎,出任會試主考官。 光緒十四年,孫毓汶轉任吏部右侍郎。 光緒十五年,擢升刑部尚書,賞太子太保銜。毓汶為西太后「最得意信任之人,且與李蓮英結蘭譜,得以偵探內宮消息,視皇上(光緒)如虛器焉」。 而孫毓汶自甲申入軍機處,當國十年,權力特重。醇王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死後,孫毓汶以刑部尚書出任會試主考官,授軍機大臣。他仍得慈禧信任如故. 光緒十九年,任順天鄉試主考官。晉陞為兵部尚書。

李鴻章簽《馬關條約》, 廷臣多反對議和,毓汶力言戰不可恃,光緒帝乃署約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戰事發生,李鴻章簽《馬關條約》,廷臣多反對議和,毓汶力言戰不可恃,光緒帝乃署約。同年十月,前線敗報頻傳,慈禧不得已召見年過六旬的恭王,命其重新出山,主持對外交涉,會同辦理軍務。半個月後,孫毓汶就被光緒帝革去一切職務。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卒,予諡文恪。

翁同龢順應歷史發展潮流,被康有為譽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

不久,恭王病死。翁同龢在光緒帝的支持下,成為朝臣的領袖。甲午戰爭慘敗直接引發的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政治來說是一次空前深刻的變革。翁同龢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向光緒帝舉薦康有為等進步人士,被康有為譽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下令將翁同龢革職永不敘用

他力主變法維新,為門生天子光緒帝擬定並頒發了戊戌變法的綱領性文件《定國是詔》,揭開了百日維新的序幕。由於觸犯了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翁同龢為此被開缺回籍。「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餘恨未消,又下令將翁同龢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翁同龢與孫毓汶最後皆抑鬱以死

翁同龢與孫毓汶最後皆抑鬱以死,這對老冤家估計到了地下相見時,一定相對無語,情何以堪。

殿試競爭狀元,孫家欲使孫毓汶獨占鰲頭,因此便生一計

翁同龢與孫毓汶都極有才華,均為時人所稱道。咸豐六年的殿試競爭狀元者,其實就是翁同龢與孫毓汶兩人,這兩人都志在必得。孫家欲使孫毓汶獨占鰲頭,能與孫毓淮成為「兄弟狀元」,留下一段佳話,只怕狀元給翁家搶去了,因此便生一計。 當時,凡赴試者離殿廷較遠的,在殿試前夕,多寄宿在朝門附近。翁、孫兩家都是顯宦,又是世交。孫府在皇城附近,而翁家距離較遠。 殿試前夕,孫家特邀翁在府中住宿。晚飯後,孫父孫瑞珍即囑咐兒子孫毓汶早些睡覺,自己則以長輩身份對翁同龢殷勤款待,頻頻勸酒。席散之後,孫瑞珍又邀翁同龢到他書齋裡,把殿試的規例不厭其詳地一一指點,直到深夜,才讓翁同龢回房休息。孫瑞珍又暗中派人在翁的住房四周大放爆竹,一直放到天亮,使翁不能稍息片刻。翌日進入試場,翁同龢覺得全身無力,昏昏欲睡. 正在無奈之際,忽然想起身上帶來兩支人參,遂馬上放入口中咀嚼,翁頓時覺得精神十足,執筆直書,無一敗筆。幸得兩支人參救急提神,終使翁高中狀元,於是人皆稱翁同龢為「人參狀元」。[1]

同治六年(1867)所撰的《蜀遊日記》

晚清重臣孫毓汶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其現存手稿《遲盒集杜百首》乃孫氏同光之交返鄉丁母憂所創作的大型五律體集杜組詩。該組詩內容豐富,情感真切,對仗押韻,起承轉合自然,既有田園述懷的傳統格調,又有家國時代特色,可謂晚清集杜詩的代表。之前於同治六年(1867)所撰的《蜀遊日記》亦多處引用杜甫詩句,且以杜詩為眉批。由此可見杜詩對孫毓汶創作的深刻影響。


參考文獻

  • 清史稿》列傳二百二十三
  • 錢實甫編,《清代職官年表》,中華書局,1980年
官銜
前任:
黃體芳
提督福建學政
同治九年十一月廿四乙卯(1871年1月14日)任
繼任:
馮譽驥
前任:
許庚身
兵部尚書
光緒十九年十二月丁巳(1894年1月15日)任
繼任:
徐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