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59.13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官岭地名溯源(侯文君) 的原始碼
←
官岭地名溯源(侯文君)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官岭地名溯源'''<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1718802/pexels-photo-11718802.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官岭地名溯源》'''是[[中国]]当代作家侯文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官岭地名溯源=== 村里的官岭地也有说头,并非误传的跟关帝有关的关爷岭,而是官岭,周边衍生的地名还有官岭庙、官岭沟、官岭地、官岭道等。 不知什么时候,河北一带天下大旱,民不聊生,饿殍遍野;饥民为了生存,只好离乡背井,逃荒要饭。有一饥民面黄肌瘦,连滚带爬,一步三晃地挪到村内瓜农蒋老汉的地边,捡起散乱的瓜皮,狼吞虎咽起来;然后又到河边,捧起河水,咕噜咕噜地喝了个饱。蒋老汉看他可怜,以后再来,就把落瓜都给他留着。有时天晚了,也把他留宿瓜棚。饥民感恩戴德,也帮他干些农活。这样饥民方才度过了难关。 混得熟了,蒋老汉也就[[知悉]]了饥民的底細。原来饥民姓关,河北解良人士,说起来,不知多少代以前,祖上还是赫赫有名的关帝爷,但这一辈子早已沦落为穷困潦倒入不敷出的庶民百姓。谁知一场突如其来的百年不遇,肆虐的旱魔天灾殃及人祸,地里庒稼顆粒不收,一家七口吃滥菜、啃樹皮,最後连屋簷草、观音土都吃了,还是难以生存为继;最后就连逃荒路上的老伴也命归黄泉。现在的他已是孤苦伶仃,孑然一身,上无片瓦下无扎针之地了,到了有国不能投有家不能回的尴尬境地。 考虑到穷苦百姓流离失所,蒋老汉就跟村里众绅士商议决定,定下规矩,现在的官岭一带贫瘠山坡划为官地,作为无地可种的百姓自由耕种的阡陌田畴。饥民关勤劳能干,几年工夫就能养家糊口了,后来还娶了房老婆,在本地繁衍生息。而且他秉承关帝的家传身教,义气深重,乐民为善,经常急人之困,逐渐在村内有了一定声望。 又因是饥民关首位开发官岭,当时也曾以讹传讹,关岭的名字反而家喻户晓。官岭地后来也帮不少穷苦百姓度过了难关,落户此地。又过了些年,村民念及饥民关是关帝后裔,就在村街中心修筑了一座关帝庙,旧址就在现在的供销社门前。虽无文字记载修葺年月,但小[[时候]]我还见过龙子峪的神嬷嬷来给关帝换衣送靴,磕头烧香。村内百姓也是逢年过节,大事小事,虔诚地前来顶礼膜拜;只是惜在毁于“[[文革]]”动乱,遗迹荡然无存罢了。现在水库东边的关帝庙宇由村民20 年自动组织,[[重新]]修缮,完全没有了过去的样貌痕迹,就连神祗也由土塑换成了磁质神像。同时修缮重葺的还有药王庙、土地庙、杨三姐庙等,但出土青石残碑的龙王庙也没被修复,原址当在古井[[旁边]]。 再说灾年过后,饥民关的侄子逐步[[发展]]成了一方县令,就邀请他认祖归宗,重回故里了。饥民关对此地恋恋不舍,惜别了他[[曾经]]的恩人村内父老乡亲。这里也就没有了关姓遗存的蛛丝马迹,但后来,村民还是叫那方地名,却沿袭为牢记初心的官岭了。<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46305516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侯文君,[[山东]]沂源人,中学退休语文教师。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官岭地名溯源(侯文君)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