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寻吃之味(辛冬妹) 的原始碼
←
寻吃之味(辛冬妹)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寻吃之味'''<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48413/pexels-photo-248413.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260&h=750&dpr=1"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寻吃之味'''是[[中国]]当代作家辛冬妹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寻吃之味=== 生活是要有味道的。有人[[习惯]]咸味,有人喜欢酸味,有人喜欢五味杂陈之味。无论何种味道,吃是味中之味了。 说到吃,很多人都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每个人来说,不同年代,吃的时兴与流行,都烙印深深。 我爱吃。感觉有吃、能吃、会吃,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曾经读到一篇[[文章]],题目叫《当你还能吃得动的时候》。因为标题的吸引,我很安静地读了一遍,心中甚是感慨。对于吃,我们有时很不讲究。没条件吃的时候,无法讲究;有条件吃的时候,却不知道讲究,或者说,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吃,对吃的理解仅停留在表层,停留在果腹之类的。文章中谈到吃的一些科学方法,有些是概念上的吃,有些是心理上的吃。而大多数的人,往往都是生理需求上的吃,吃的是物质,不是物质加精神享受的吃。如我,从无条件吃到有条件吃,对吃都没有太多的了解,因而身体因为吃而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毛病,诸如血糖高、血脂高,甚至血压也偏高。都是吃出来的毛病,再不重视,问题就大了。明白一些吃的道理后,我开始给自己一些“禁令”,让身体在吃的改变中慢慢得到些许调理。什么时候真吃不动了,麻烦就来了,那么生活就可能丧失很多味道了。这是每个人都不希望看到的。 吃,在我记忆深处是复杂。我的童年是在饥荒岁月里度过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全国性的饥荒,无论哪里,最缺的就是吃的。从我记事起,饥饿就一直相随。我家兄弟姐妹多,能果腹的东西肯定少。记得吃集体时,按人口分,也按劳力分。人口分到的部分,永远比劳力分到的部分少。一如记工分,正劳力记满分,准劳力记分次之,未到准劳力年龄,记分就大打折扣。分口粮也如此。母亲算个准劳力,其余人口都在未成年之列,离准劳力差远了,每次生产队分口粮和其他物资,总是少之又少。可每一张嘴,除了母亲,哪一个都是足可吞象的时候,挨饿就成了常态。对吃的渴望,可想而知。 这样的年月,最盼两件事,一是过年,二是吃乡席。过年是一件极[[盼望]]的事,因为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东西,比如鸡鸭鱼肉,比如点心,甚至,比如面条。凭票的年月,带荤的食物是平时连味都闻不到的。点心和面条,也是只有春节才有的。 在我的家乡,最时兴的点心有三样:油炸[[红薯]]片、油炸米片、[[糖]]米片。这些都是自家手工做的,红薯片的制作比较简单,红薯切成薄片,煮熟,晒干,然后下油锅炸成金黄色,香脆爽口。油炸米片是由大米磨成浆汁后,制作成米糕,蒸熟,切片后再油炸,米片的边线是红色的,有条件的家庭,撒上黑芝麻,油炸后特别香脆,是我最喜欢的乡间美味。米糖片是将大米先做成爆米花,然后用蔗糖搅拌,做成米糖板,再切成方块片,真正是香甜可口的美味。小时候,这些土法制作的点心,是无比美妙的糕点,是整个童年甚至是成年的乡间记忆。现在渐渐少了,尤其是真正的乡村少了,乡下的味道淡了,这些祖上传下的手工食品,慢慢成为乡村的过往。 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后,我钟情过一些小吃。比如本地的沙县小吃、兰州拉面之类的。其实,这两样不能算是小吃,应该是大吃一类的。有一段时间,我居住的地方到工作单位就隔着一座桥。过了桥,有一家兰州拉面店,店面很小,摆着六七张桌子,常常人满为患。第一次到小店吃一碗拉面,感觉味道十足,后来便成了小店的常客。渐渐熟悉之后,我开始轮换着吃牛肉汤拉面、凉拌拉面,各有味道。而且,从开始时的小碗,后来都换成了大碗,每天吃,似乎都不腻。也许,心里图的就是拉面的味道,那种带着麻辣、滚烫与油香混合的层层滋味。这种滋味,一直感染着我,以至于换了一些住处后,仍然到处循着兰州拉面馆的足迹,找到一处,便要吃上一段时间。 我的家乡万载,民间流传“八大碗”,其中油卷和轧肉,是酒席上必不可少的“两大碗”。这两道大菜的材料都少不了猪肉,制作工艺和材质有所不同。油卷这道菜的材料既特殊又普通,油是普通的猪花油,即猪肉上那层薄薄的网状油。馅是精肉剁碎调理成的。猪花油卷着肉馅,成卷桶,蒸笼蒸过后切成薄片,再盖在煮熟的笋丝上入碗上蒸笼,量不多,按桌上人头算,大抵一人两片的份量。量少,却是极重视的一道菜,凡是宴席,必上的一道菜。轧肉也是极特别的,与袁州的梅菜扣肉、宜丰的松肉不同。轧肉是以立体块状的猪肉为特形,选大块五花肉,先煮熟,冷却后涂抹米酒,再入油锅炸。之后再切成五角块状,上蒸笼蒸。肉油而不腻,咬一口,油香、肉香浓郁,滋味别样。因为是酒席上的大菜,平时不易吃到,到了有吃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只要到万载,像样的酒店、餐馆,这两道菜都是必备,可以随时吃到。比如万载古城兴起的祠堂宴,不到这两道菜是必备的,其他出自民间的时兴招牌菜、传统老牌菜,都可以吃到。作为新出的旅游风景区,从南到北,各方名点、菜肴,在这里都能吃到。 陆游写过一首与吃有关的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一碗普通的粥,在诗人心里的存在“似神仙”,便是寻味的境界之一了。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味道是养人之一种。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到老去,相伴最久的是吃的味道。每个人,生活久了,都会有自己钟情的味道,对一种吃的讲究与追寻,让平淡的生活鲜活起来,让日子有那么一些烟火味,尤其在城市,从古巷到老城,丝丝入心的味道,让人流连忘返,满怀眷恋。<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辛冬妹,1965年生于江西万载,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寻吃之味(辛冬妹)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