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吃之味(辛冬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尋吃之味是中國當代作家辛冬妹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尋吃之味
生活是要有味道的。有人習慣鹹味,有人喜歡酸味,有人喜歡五味雜陳之味。無論何種味道,吃是味中之味了。
說到吃,很多人都有着刻骨銘心的記憶。對每個人來說,不同年代,吃的時興與流行,都烙印深深。
我愛吃。感覺有吃、能吃、會吃,是一種莫大的幸福。曾經讀到一篇文章,題目叫《當你還能吃得動的時候》。因為標題的吸引,我很安靜地讀了一遍,心中甚是感慨。對於吃,我們有時很不講究。沒條件吃的時候,無法講究;有條件吃的時候,卻不知道講究,或者說,根本就不知道怎麼吃,對吃的理解僅停留在表層,停留在果腹之類的。文章中談到吃的一些科學方法,有些是概念上的吃,有些是心理上的吃。而大多數的人,往往都是生理需求上的吃,吃的是物質,不是物質加精神享受的吃。如我,從無條件吃到有條件吃,對吃都沒有太多的了解,因而身體因為吃而出現了這樣那樣的毛病,諸如血糖高、血脂高,甚至血壓也偏高。都是吃出來的毛病,再不重視,問題就大了。明白一些吃的道理後,我開始給自己一些「禁令」,讓身體在吃的改變中慢慢得到些許調理。什麼時候真吃不動了,麻煩就來了,那麼生活就可能喪失很多味道了。這是每個人都不希望看到的。
吃,在我記憶深處是複雜。我的童年是在饑荒歲月里度過的。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開始,全國性的饑荒,無論哪裡,最缺的就是吃的。從我記事起,飢餓就一直相隨。我家兄弟姐妹多,能果腹的東西肯定少。記得吃集體時,按人口分,也按勞力分。人口分到的部分,永遠比勞力分到的部分少。一如記工分,正勞力記滿分,准勞力記分次之,未到准勞力年齡,記分就大打折扣。分口糧也如此。母親算個准勞力,其餘人口都在未成年之列,離准勞力差遠了,每次生產隊分口糧和其他物資,總是少之又少。可每一張嘴,除了母親,哪一個都是足可吞象的時候,挨餓就成了常態。對吃的渴望,可想而知。 這樣的年月,最盼兩件事,一是過年,二是吃鄉席。過年是一件極盼望的事,因為可以吃到平時吃不到的東西,比如雞鴨魚肉,比如點心,甚至,比如麵條。憑票的年月,帶葷的食物是平時連味都聞不到的。點心和麵條,也是只有春節才有的。
在我的家鄉,最時興的點心有三樣:油炸紅薯片、油炸米片、糖米片。這些都是自家手工做的,紅薯片的製作比較簡單,紅薯切成薄片,煮熟,曬乾,然後下油鍋炸成金黃色,香脆爽口。油炸米片是由大米磨成漿汁後,製作成米糕,蒸熟,切片後再油炸,米片的邊線是紅色的,有條件的家庭,撒上黑芝麻,油炸後特別香脆,是我最喜歡的鄉間美味。米糖片是將大米先做成爆米花,然後用蔗糖攪拌,做成米糖板,再切成方塊片,真正是香甜可口的美味。小時候,這些土法製作的點心,是無比美妙的糕點,是整個童年甚至是成年的鄉間記憶。現在漸漸少了,尤其是真正的鄉村少了,鄉下的味道淡了,這些祖上傳下的手工食品,慢慢成為鄉村的過往。
從農村來到城市生活後,我鍾情過一些小吃。比如本地的沙縣小吃、蘭州拉麵之類的。其實,這兩樣不能算是小吃,應該是大吃一類的。有一段時間,我居住的地方到工作單位就隔着一座橋。過了橋,有一家蘭州拉麵店,店面很小,擺着六七張桌子,常常人滿為患。第一次到小店吃一碗拉麵,感覺味道十足,後來便成了小店的常客。漸漸熟悉之後,我開始輪換着吃牛肉湯拉麵、涼拌拉麵,各有味道。而且,從開始時的小碗,後來都換成了大碗,每天吃,似乎都不膩。也許,心裡圖的就是拉麵的味道,那種帶着麻辣、滾燙與油香混合的層層滋味。這種滋味,一直感染着我,以至於換了一些住處後,仍然到處循着蘭州拉麵館的足跡,找到一處,便要吃上一段時間。
我的家鄉萬載,民間流傳「八大碗」,其中油卷和軋肉,是酒席上必不可少的「兩大碗」。這兩道大菜的材料都少不了豬肉,製作工藝和材質有所不同。油卷這道菜的材料既特殊又普通,油是普通的豬花油,即豬肉上那層薄薄的網狀油。餡是精肉剁碎調理成的。豬花油卷着肉餡,成卷桶,蒸籠蒸過後切成薄片,再蓋在煮熟的筍絲上入碗上蒸籠,量不多,按桌上人頭算,大抵一人兩片的份量。量少,卻是極重視的一道菜,凡是宴席,必上的一道菜。軋肉也是極特別的,與袁州的梅菜扣肉、宜豐的松肉不同。軋肉是以立體塊狀的豬肉為特形,選大塊五花肉,先煮熟,冷卻後塗抹米酒,再入油鍋炸。之後再切成五角塊狀,上蒸籠蒸。肉油而不膩,咬一口,油香、肉香濃郁,滋味別樣。因為是酒席上的大菜,平時不易吃到,到了有吃的機會,自然不會放過。現在的情況有所不同,只要到萬載,像樣的酒店、餐館,這兩道菜都是必備,可以隨時吃到。比如萬載古城興起的祠堂宴,不到這兩道菜是必備的,其他出自民間的時興招牌菜、傳統老牌菜,都可以吃到。作為新出的旅遊風景區,從南到北,各方名點、菜餚,在這裡都能吃到。
陸游寫過一首與吃有關的詩:「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一碗普通的粥,在詩人心裡的存在「似神仙」,便是尋味的境界之一了。
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味道是養人之一種。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到老去,相伴最久的是吃的味道。每個人,生活久了,都會有自己鍾情的味道,對一種吃的講究與追尋,讓平淡的生活鮮活起來,讓日子有那麼一些煙火味,尤其在城市,從古巷到老城,絲絲入心的味道,讓人流連忘返,滿懷眷戀。[1]
作者簡介
辛冬妹,1965年生於江西萬載,資深媒體人,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