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6.57.5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 的原始碼
←
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是元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恽所作的一首散曲。这首散曲描写了作者泛舟湖上的所见、所闻,用湖上的优美景色衬托出了作者心中客居异乡的乡愁。<ref>[https://wenwen.sogou.com/z/q116300574.htm 越调.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的鉴赏 有实力的自己评价也可以]搜狗问我</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i03piccdn.sogoucdn.com/b7b048bf1d068ff3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 作者简介 == 王恽(1227~1304),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属河南省)人。《元史》卷一百六十七有传。1260年(中统元年)姚枢宣抚东平,辟王恽为详仪官,擢为中书省详定官。1261年(中统二年)春转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1268年(世祖至元五年)迁御史台,后拜监察御使,九年授承直郎,1276年(至元十四年)除翰林待制拜朝列大夫,1291年(至元二十九年)授翰林学士、嘉议大夫。1295年(元贞元年)加通政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1304年(大德八年)卒,赠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文定。著有《[[相鉴]]》五十卷,《[[汲郡志]]》十五卷,《[[秋涧先生大全集]]》一百卷。王恽为元好问弟子,为文不蹈袭前人,独步当时。其书法遒婉,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 == 作品原文 == 〔越调〕平湖乐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①。 入手风光莫流转②,共留连③,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④,问何日是归年? == 词语译文 == 词语注释 ①练:白色的绢绸。 ②入手:到来。 ③留连:留恋而徘徊不去。 ④“江山”二句:语本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信美:确实美。 注释译文 作品译文 透过清秋的薄雾,传来了采菱姑娘的笑语。 湖面风平浪静,像白色的素绢平铺。 到手的美好风光可别虚负,我在湖上久久留恋,不肯离去。 相交而过的画船上,佳人对我嫣然一笑,是那样的娇妩。 江山确实美如画图,可惜毕竟不是我的家乡,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土? == 作品鉴赏 == 乐府诗中有《[[江南弄]]》、《采莲曲》等,表现江南水乡的特有风情。早期的散曲文人多以《小桃红》的曲牌,将乐府的这种风调移植入曲中,曲牌也因而有《平湖乐》的别名。 秋天是菱角莲蓬的收获季节,水乡姑娘们荡着莲舟,来到湖塘之上,一边劳作,一边笑语喧哗。这种景象本身就充溢着生活之美。妙在作品将它放在“秋烟”也即清秋的晨雾中表现,作为隐隐约约的远景,这种朦胧美令人心旌动荡。诗人自己也荡舟于湖上,风平波静,水面如摇曳的一块白绢。“[[波静如横练]]”,既有“平”的形感,又有“白”的色感,更有“软”的质感,这是作者置身的近景。“隔秋烟”的朦胧与“横练”的明晰形成一重对照,“人语”与“[[]]波静”又形成一重对照,从而使短短的两句景语中,蕴涵了丰富的诗情画意。 “入手风光莫流转”,语本杜甫《曲江》的诗句:“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流转”即迁延变化之意。这是诗人面对湖上美景的感想,何况此时他的小船已经穿过了“秋烟”,同采菱的姑娘们打了照面。后者对他投以嫣然一笑,更足令诗人销魂。“共留连”是巧妙的斡旋,它既是对“入手风光”感想的延续,又是作者相逢画船的实情写照。江南水乡风物明媚,人情旖旎,诗人陶醉其间是可以想象的。 岂料结尾笔锋陡然一转,悲从中生。诗人借用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名句,引出了自己油然而生的慨叹:“问何日是归年”。“何日是归年”是杜甫《绝句二首》中的成句,可见这种乡愁在诗人心底中蓄藏已非一日。从客方的美景中意识到“终非吾土”,从极度的快意中涌现出归期杳渺的惆怅,就特别令人悲怆。这种大起大落的手笔,具有动魄惊心的效果。 《平湖乐》(即《小桃红》)格多律句,故清人朱彝尊《词综》即将此曲收入为词。由宋词一路衍化而来的那部分曲,确曾存在亦词亦曲、“词以文(而)言,曲以声(而)言”(刘熙载《艺概》)的一体二名的情形。但混淆的产生,主要还是缘于早期文人以词笔为散曲的创作倾向。该篇末句“问”为衬字,可知作者是将它认同为曲的。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