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平湖樂·采菱人語隔秋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平湖樂·采菱人語隔秋煙是元初著名文學家、政治家王惲所作的一首散曲。這首散曲描寫了作者泛舟湖上的所見、所聞,用湖上的優美景色襯托出了作者心中客居異鄉的鄉愁。[1]

[]

作者簡介

王惲(1227~1304),字仲謀,號秋澗,衛州汲縣(今屬河南省)人。《元史》卷一百六十七有傳。1260年(中統元年)姚樞宣撫東平,辟王惲為詳儀官,擢為中書省詳定官。1261年(中統二年)春轉翰林修撰,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1268年(世祖至元五年)遷御史台,後拜監察御使,九年授承直郎,1276年(至元十四年)除翰林待制拜朝列大夫,1291年(至元二十九年)授翰林學士、嘉議大夫。1295年(元貞元年)加通政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1304年(大德八年)卒,贈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諡文定。著有《相鑒》五十卷,《汲郡志》十五卷,《秋澗先生大全集》一百卷。王惲為元好問弟子,為文不蹈襲前人,獨步當時。其書法遒婉,與東魯王博文、渤海王旭齊。

作品原文

〔越調〕平湖樂

采菱人語隔秋煙,波靜如橫練①。

入手風光莫流轉②,共留連③,畫船一笑春風面。

江山信美,終非吾土④,問何日是歸年?

詞語譯文

詞語注釋 ①練:白色的絹綢。

②入手:到來。

③留連:留戀而徘徊不去。

④「江山」二句:語本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信美:確實美。

注釋譯文 作品譯文

透過清秋的薄霧,傳來了采菱姑娘的笑語。

湖面風平浪靜,像白色的素絹平鋪。

到手的美好風光可別虛負,我在湖上久久留戀,不肯離去。

相交而過的畫船上,佳人對我嫣然一笑,是那樣的嬌嫵。

江山確實美如畫圖,可惜畢竟不是我的家鄉,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回到故土?

作品鑑賞

樂府詩中有《江南弄》、《採蓮曲》等,表現江南水鄉的特有風情。早期的散曲文人多以《小桃紅》的曲牌,將樂府的這種風調移植入曲中,曲牌也因而有《平湖樂》的別名。

秋天是菱角蓮蓬的收穫季節,水鄉姑娘們盪着蓮舟,來到湖塘之上,一邊勞作,一邊笑語喧譁。這種景象本身就充溢着生活之美。妙在作品將它放在「秋煙」也即清秋的晨霧中表現,作為隱隱約約的遠景,這種朦朧美令人心旌動盪。詩人自己也蕩舟於湖上,風平波靜,水面如搖曳的一塊白絹。「波靜如橫練」,既有「平」的形感,又有「白」的色感,更有「軟」的質感,這是作者置身的近景。「隔秋煙」的朦朧與「橫練」的明晰形成一重對照,「人語」與「[[]]波靜」又形成一重對照,從而使短短的兩句景語中,蘊涵了豐富的詩情畫意。

「入手風光莫流轉」,語本杜甫《曲江》的詩句:「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流轉」即遷延變化之意。這是詩人面對湖上美景的感想,何況此時他的小船已經穿過了「秋煙」,同采菱的姑娘們打了照面。後者對他投以嫣然一笑,更足令詩人銷魂。「共留連」是巧妙的斡旋,它既是對「入手風光」感想的延續,又是作者相逢畫船的實情寫照。江南水鄉風物明媚,人情旖旎,詩人陶醉其間是可以想象的。

豈料結尾筆鋒陡然一轉,悲從中生。詩人借用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名句,引出了自己油然而生的慨嘆:「問何日是歸年」。「何日是歸年」是杜甫《絕句二首》中的成句,可見這種鄉愁在詩人心底中蓄藏已非一日。從客方的美景中意識到「終非吾土」,從極度的快意中湧現出歸期杳渺的惆悵,就特別令人悲愴。這種大起大落的手筆,具有動魄驚心的效果。

《平湖樂》(即《小桃紅》)格多律句,故清人朱彝尊《詞綜》即將此曲收入為詞。由宋詞一路衍化而來的那部分曲,確曾存在亦詞亦曲、「詞以文(而)言,曲以聲(而)言」(劉熙載《藝概》)的一體二名的情形。但混淆的產生,主要還是緣於早期文人以詞筆為散曲的創作傾向。該篇末句「問」為襯字,可知作者是將它認同為曲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