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8.161.11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广府文化 的原始碼
←
广府文化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广府文化.jpg|thumb|right| [https://ss2.meipian.me/users/5052162/31d07453451c4f938b0222cc9876d80c.jpg-mobile 原图链接] [https://www.meipian.cn/95h2dtn?from=singlemessage 美篇网] ]] '''广府文化'''是粤语地区之中的一个地域文化,指[[广东珠三角]]广州府地区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的文化,范围是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以及周边的[[粤西]]、[[粤北]]部分地区。<ref>{{cite news | author= |url=http://m.haiwainet.cn/middle/456689/2015/1028/content_29296747_1.html | title=清远与广府文化的渊源初探 | date=人民日报海外网 .2019-12-13 | accessdate= }}</ref>粤语地区的地域文化还包括广东粤西地区的高凉文化和[[广西]]地区的[[桂系文化]]。广东的地域文化分为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广东客家文化]]以及粤西地区的[[高凉文化]]、[[雷州半岛]]的[[雷州文化]]。 广州府自设立以来,[[经济]]发达、商贸繁荣、文教鼎盛,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和兴盛之地,一直处于[[广东]]省的领先地位。广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岭南文化]],由中原移民文化所形成,传承了[[中原汉文化]]的精髓,在[[岭南文化]]中影响最大,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广东汉文化的代表。广府文化的代表有“[[广东音乐]]”、“[[粤菜]]”、“[[醒狮]]”、“[[广绣]]”、“[[广彩]]”、“[[广雕]]”、“[[岭南画派]]”、“[[镬耳屋]]”、“[[岭南园林]]”、“[[粤剧]]”、“[[粤曲]]”等等。 {| class="wikitable" style="color:black;" |- | 中文名 | 广府文化 | 发展源头 | 中原文化 | 具体范围 | 广东珠三角地区 | 代表文化 |[[粤菜]]、[[岭南画派]]、[[岭南园林]]等 |} ==历史沿革== [[File:余荫山房园景.jpg|thumb|right| [https://img.pconline.com.cn/images/upload/upc/tx/itbbs/1501/22/c51/2207271_1421918832489_mthumb.jpg 原图链接] [https://dp.pconline.com.cn/dphoto/list_3472669.html 太平洋摄影博客网] ]] “广府”是“广州府”这一行政区划的简称。“府”在岭南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东晋南北朝]]所设的广州都督府,隋唐时期设置总管府和广州都督府,但都不是行政区划,所谓“府”也只是官署之称。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划上也不存在与“广府”名称相关的情况,直到明代开始设[[广州府]]。广府民系是指广东珠三角广州府地区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广府人是[[广州府人]]的简称。现在人们讲的广府民系,通常包括[[明代]]广东[[肇庆]]府地区,这乃是其含义的扩展。 先秦时期,广东地区居住的是被称为“南越”的少数民族部落,即今天广东地区的壮族和疍家的先民。当时广东地区人口稀少,秦统一岭南后,从中原迁来了数十万移民,到公元2年,广东人口有37.52万人。秦汉时期,番禺(今广州)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外贸口岸]],但广东[[经济]]和[[人口]]分布的重心仍在粤北和西江流域,而珠三角地区一直到唐代都是人烟稀少、还没有被开发的地区。唐代末年,中原内地战乱频繁,不少氏族为避战祸和自然灾害,纷纷经江西南安(大余)越梅岭南来,来到南雄珠玑巷居住数年或数十年,他们逐渐适应了岭南地区气候和生活习惯之后,才逐步南迁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其大片的荒滩并不断增生的沼泽地成为南雄珠玑巷农业迁民的目的地。 宋统一后,珠三角筑堤围垦,粮食大增,促进了人口增长。北宋末年,北方汉人避乱大量南迁,至南宋时更甚,[[广东]]接纳了大量北方移民。据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当时北方移民占广东总人户的39%之多,珠江三角洲已成长为又一个人口稠密区。元代,沿海人口迅速增加,珠江三角洲取代粤北成为广东人口分布的重心。明代,珠江三角洲已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进一步吸引内地人口南迁,广州府人口居全省首位。清代,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惟一合法的外贸特区,广府地区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既向世界各地传播着东方文明,同时也吸纳西方科学文化。<ref>{{cite news | author= |url=http://news.sina.com.cn/o/2003-12-18/17021374453s.shtml | title=广州十三行:十八十九世纪东方的世贸中心(组图) | date=新浪.2003-12-18 | accessdate= }}</ref>广州府的基本境域从元代开始一直稳定了七百多年。这一境域中的居民,长期处于同一中级行政区划之中,民风、民俗融合,形成具有共同特征的地域性民系文化。<ref>{{cite news | author= |url=http://www.crntt.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48441&secid=48660 | title=漫说“广府” | date=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2019-12-13 | accessdate= }}</ref> ==珠玑文化== [[File:珠玑古巷.jpg|thumb|right|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9524627735&di=90562de27acff509111980dacd06d164&imgtype=0&src=http%3A%2F%2Fimg.pconline.com.cn%2Fimages%2Fupload%2Fupc%2Ftx%2Fitbbs%2F1403%2F30%2Fc27%2F32622401_1396173204871.jpg 原图链接] [http://www.nieyou.com/shownews3217283.html 聂游网] ]] 广东南雄珠玑巷被称为广府人的祖居之地,是中国三大寻根地之一。珠玑巷的鼎盛期是唐、宋时期。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路,拓宽路面,梅关驿道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大道。是中原南迁氏族的驻足地和发祥地,在岭南人文史上有重大影响。据史料记述,珠玑巷人向南迁移的史事从唐朝开始,但重要的迁移事件主要发生在北宋末期至元代初期的二百多年间,大规模的有三次,陆续个别南迁的有一百多次。 唐代末年,中原内地战乱频繁,不少氏族为避战祸和自然灾害,纷纷经江西南安(大余)越梅岭南来,来到南雄珠玑巷居住数年或数十年,他们逐渐适应了岭南地区气候和生活习惯之后,才逐步南迁[[珠江三角洲]]。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战祸遍及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史称“靖康之难”。宋朝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由此引发了中原族人的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其中一部分南迁南雄珠玑巷。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入侵,临安陷落,南迁江南的中原族人又不得不再次南迁,拥进[[广东]]、[[福建]]等地。[[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挥戈南下攻陷南雄、韶州,为避兵燹,那些于北宋末年及以后移居南雄的北方士民又于宋末元初继续顺北江南迁珠江三角洲。 广府人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桑梓乡”,明代嘉靖《广东省志》引《南雄府图经》说:“岭上古有珠玑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孙。”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吾广故家望旅其乡从南雄珠玑巷而来”。清《广东通志》云:“珠玑在南雄府保昌县沙水寺前,相传广州梁、霍韫诸望族,俱发源于此”。乾隆《南雄府志》说:“广州故家巨族,多由此迁居。”明清纂修的广州府各家谱记其祖先宋代辗转来自珠玑巷的比比皆是。据对家谱、方志等有关资料的统计和实地调查结果显示,珠玑巷南迁的姓氏150多个,移民家族有797支之多。在珠江三角洲,名唤珠玑的街巷很多,江门新会城区有珠玑里,广州有珠玑路,东莞有珠玑街,南海九江有珠玑冈,都是为纪念故乡南雄珠玑巷而得名。 ==教育== [[File:玉岩书院.jpg|thumb|right| [http://y2.ifengimg.com/aceb60a89faeaac6/2015/0122/rdn_54c06420ed05f.jpg 原图链接] [http://js.ifeng.com/humanity/his/detail_2015_01/22/3462670_0.shtml 凤凰网] ]] 宋代,广东开始设立书院,有26所。广东第一间略具规模的书院是广州[[禺山书院]],建于南宋嘉定(1208-1224)年间,遗址位于当时广州府学背后(今日越秀区中山四路附近)。除[[禺山书院]]外,广州还有[[番山书院]]和[[濂溪书院]]两间,而佛山有6所书院。元代,在广州创立的书院有[[玉岩书院]]和[[濂泉书院]]。 明代时期,随着私人设书院讲学之风渐起,广东书院数量激增,创建的书院达150所,总数已位居全国第三。广东名儒陈献章创立了很有影响的江门学派,广东成为全国重要的学术中心。而[[湛若水]]、[[方献夫]]、[[霍韬]]在佛山[[南海]][[西樵山]]创建了[[大科书院]]、[[石泉书院]]、[[四峰书院]]、云谷书院四大书院,并在此切磋学问、讲学,藏修十余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名儒,西樵山成为当时全国知名的“理学名山”。宋明理学昌盛,有几座南方理学名山,宋代以[[武夷山]]、[[庐山]]为主,明代则首推广东南海的[[西樵山]]。[[明代]],广东考中进士共855人,其中广州府就有462人,居广东各州府首位,著名人物有内阁首辅梁储、尚书湛若水、礼部尚书[[霍韬]]、吏部尚书[[方献夫]]、礼部尚书[[黄士俊]]、户部尚书[[李待问]]、户部尚书张泰、礼部尚书何维柏、浙江按察使周新、抗清名将袁崇焕、岭南三忠[[陈邦彦]]、陈子壮、张家玉等等。 清代,广州的书院发展空前,据记载,清代广州书院在数量上据全国之首,学堂书院不仅数量众多,形式齐全,而且分布集中。当时,省级的粤秀书院、越华书院与府级的羊城书院并称“广东三大书院”,堪称清前期广东教育的中心,而县级的[[西湖书院]]、[[禺山书院]]同样不遑多让,其后在[[粤秀山]]的学海堂、菊坡精舍、广雅书院等掀起了广东书院的改革风气,广东也一跃而成为全国朴学研究的重地,促成广东书院发展的高峰时期。 广州除了官办书院众多,民间书院(宗族祠)同样发展迅速,鼎盛时期达数百间,在大小马站、流水井一带连成了壮观的书院群,形成了多层次的民间教育网络。而西樵山有三湖书院、[[云溪书院]]和[[云瀛书院]],三湖书院更孕育出思想家康有为。<ref>{{cite news | author= |url=http://www.fsxcb.gov.cn/whwy/whcy/201901/t20190103_7401148.html | title=宋代广东有26所书院,佛山占6所! | date=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2020-01-09|accessdate=}}</ref>肇庆有端溪书院,是“广东四大书院”之一。清代,广东考中进士共965人,其中广州府就有570人,占总数的59%,著名人物有四川总督骆秉章、军机大臣戴鸿慈、闽浙总督何璟、两江总督庄有恭、闽浙总督许应骙、安徽巡抚邓华熙、湖南巡抚吴荣光、浙江巡抚许应鑅、福建船政大臣黎兆棠、吉林巡抚陈昭常等等。 ==学术== 南宋时期,名臣[[崔与之]]与弟子[[李昴英]]在[[广州]]创立了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菊坡学派]],是当时岭南学术的主流学派,他们强调的是经世致用的学问,要培养的是有正气、有学识、有能力、有功绩的读书人。菊坡学派在思想上重仁治,重君,重才观。李昴英便是菊坡学派培养的岭南历史上第一位探花,其主要门生有[[陈大震]]、张镇孙、李春叟、何文季等。 明代,广东大儒[[陈献章]]提出了以“自然为宗”、“学贵自得”的哲学主张,打破程朱理学沉闷和僵化的模式,开启明代心学先河,创立了“江门学派”。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表彰其在学术上的重大贡献,明朝于万历十三年(1585)将陈献章从祀孔庙,追谥文恭。陈献章成为岭南地区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也是明朝从祀孔庙的四人之一。其主要门生有湛若水、梁储、林光、张诩、贺钦、邹智、陈茂烈、何维柏、叶梦熊、陈吾德等。 湛若水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创立了“甘泉学派”,终至自成理学的一大门派,与王阳明的“阳明学”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湛若水在全国各地创办书院近40所,弟子多达数千人,遍布大江南北,促进了明代心学的发展与繁荣。湛若水的主要门生有吕怀、洪觉山、唐枢、何迁、蒋信、郭棐、冯从吾等。明代广府地区的理学家还有霍韬、方献夫、黄佐、王渐逵、陈建等。 清代,广州形成了以陈澧为代表的“东塾学派”,陈澧是位通晓天文地理、乐律算术、骈文填词的岭南大儒,是广东朴学的代表人物。钱穆评陈澧为“晚清次于曾国藩的第二号人物,学术史上主汉宋兼采,力主新式学风”。陈澧的著作有《东塾读书记》、《汉儒通义》、《声律通考》等,以《东塾读书记》影响最大,现代学者傅斯年把它列为青年学生了解清代学问的入门书。陈澧的主要门生有梁鼎芬、桂文灿、廖廷相、陈伯陶、陶福祥、温仲和、黄绍昌、文廷式、于式枚、汪兆镛、谭宗浚、徐灏等,其学术影响一直持续到民国。同时佛山也出现了以朱次琦、简朝亮、康有为为代表的“九江学派”,他们提出经学与史学结合,以及强化史学的独立。 清代广府地区的儒学家还有冯成修、劳潼、曾受一、胡方、冯龙官、曾钊、林伯桐、侯康、黄培芳等。鸦片战争后,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容闳等力主变法强国和教育改革,提倡西学,主张兴办学校。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研究维新变法理论,其门生有梁启超、陈千秋、徐勤、麦孟华、韩文举、梁朝杰、曹泰、王觉任、陈和泽、林奎等,世称康门“十大弟子”。 近代以来,广府地区出现了众多中国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先驱人物,包括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中国革命空军之父--杨仙逸、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国照相机之父--邹伯奇、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中国防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中国飞艇设计第一人--谢缵泰、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何炳林、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植物学家陈焕镛、历史学家陈垣、法学家伍廷芳、王宠惠等等。 ==文学== 宋代之前,广东的文学中心一直位于粤北地区。从宋代开始,珠三角地区逐渐取代粤北成为岭南文学中心,崔与之、李昴英是当时有全国影响的人物,崔与之更是开岭南宋词之始。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多位诗人在广州南园创立南园诗社,代表人物有孙蕡、黄哲、王佐、李德、赵介,人称“南园前五子”,他们开创了岭南诗坛新局面,形成“岭南诗派”,成为明初中国诗坛五大流派之一,岭南诗派已与其他四大诗派并驾齐驱。 明嘉靖年间,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时行五人因追慕“前五先生”而重结南园诗社,被尊称为“南园后五子”。明末,在陈子壮的发起下,黎遂球、曾道唯、高赍明、谢长文、区怀年、苏兴裔、梁佑逵等12人,再结南园诗社,复兴南粤诗坛,称“南园后劲”。明代珠三角的文学家还有梁储、伦文叙、黄衷、陈邦彦、邝露、黎贞等。 清代,珠三角出现了以“岭南三大家”和“岭南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包括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程可则、王邦畿、方殿元、方还、方朝、张维屏、梁鼎芬、李晚芳等,岭南诗坛与中原、江浙诗坛三足鼎立。“岭南三大家”的诗作在清代诗坛享有极高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居于重要地位。近代,珠三角地区仍保持宋元以来的中心地位,出现了康有为、梁启超、吴趼人等人物。据统计,从西汉到近代,广东境内有籍贯可考的、有文集行世的文学家近1800人,其中珠三角广府地区就有1405人,占总数的78.1%。 ==书法== [[File:崔与之铜像.jpg|thumb|right| [http://www.pearlriverpiano.com/upfile/2019/07/20190708084227_748.jpg 原图链接] [http://www.pearlriverpiano.com/cn/xinwenzhongxin/201915/4742.html 珠江钢琴网] ]] 宋代,珠三角的书法家有李昴英、崔与之,现存南山题名石刻就是出于李昴英之手书。从明代开始,珠三角涌现出较多知名的书法家及其作品。陈献章是当时广东的大书法家,门下弟子甚众,自成一格,形成“白沙书派”,开岭南书法之先河,陈献章追求书境妙造自然,晚年以茅根作笔被称作茅龙笔,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写出龙飞凤舞的书法作品。“白沙书派”代表人物有湛若水、赵善鸣、邓翘、萧文明等。明代中叶的代表人物有黎民表、黎民衷、黎民怀三兄弟。其中黎民表留在德庆锦石山(华表石)绝顶壁上的手迹是广东金石中的著名遗迹。 明末至清代是[[岭南书坛]]的兴盛时期,代表人物有王应华、邝露、陈子壮、屈大均、陈恭尹、彭睿、苏珥、黎简、吴荣光等。[[王应华]]是明代岭南书坛一大家,邝露书风遒丽奇雅,传世珍品较多。屈大均、陈恭尹、彭睿是明末遗民书家中成就最大的三位。屈、陈书法清健超逸,彭氏善草书,被人称为“草圣”,其书画人称“竹本派”。 近代以来,岭南书法代表人物有苏引寿、苏仁山、苏六朋、朱次琦、陈澧、李文田、[[康有为]]、[[梁启超]]、崔斯哲、江孔殷、张柏桢等。李文田自创具有岭南特色的碑派书法,对广东及整个岭南书坛作出重要贡献。岭南碑派的领袖应推康有为,门下子弟甚多,最著名的有梁启超、崔斯哲、江孔殷、[[张柏桢]]等。其中成就最大的应数梁启超。民国时期的岭南书法名家辈出,有王秋湄、叶恭绰、胡汉民、林直勉、容庚、商承祚等。在帖学书法上的名家有潘飞声、程景宣、商衍鎏、桂坫等。 ==绘画== 广东画坛从明清起有较大发展,人才辈出,主要以[[珠三角]]广府地区为代表。明代南海[[林良]]是宫廷中最杰出的[[水墨花鸟画家]],是明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人物,也是明代水墨写意画派的开创者,在明代院体画中独树一帜,对后世画坛,包括宫廷画家、职业画家、文人画家均产生重大的影响。东莞张穆著称画马,新会高俨擅长山水,顺德黎简诗书画皆绝,顺德苏六朋、苏仁山尤擅人物,番禺居巢、居廉工花卉草虫,重视取法自然,创造了“撞水”、“撞彩”技法。明清的代表人物还有[[颜宗]]、[[何浩]]、张誉、谢兰生、罗天池、张如芝、陈璞等。 清代,随着广州国际贸易繁荣,洋画家也来此谋生,并收徒授业,培养出第一批中国油画家,代表人物有[[史贝霖]]、关乔昌、关联昌等,史贝霖是“中国最早的油画家”。19世纪30年代后,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来华传授水粉画技法,大大提升了广州“外销画”水准,关乔昌即为其高徒,关乔昌的《老人头像》曾入选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展,是最早在欧洲画展上亮相的中国画家 。近代,珠三角更诞生了“中国油画之父”--李铁夫。 20世纪初,在珠三角产生了“岭南画派”,其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主张以倡导艺术革命,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东洋、[[西洋画法]],自创一格,着重写生,多画中国南方风物和风光,章法、笔墨不落陈套,色彩鲜艳,学者甚众,它与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成为20世纪主宰中国画坛的三大画派之一。代表人物有[[黎雄才]]、关山月、方人定、赵少昂、杨善深、高剑僧、何香凝、卢传远、李抚虹、容大块、黄独峰、司徒奇、赵崇正、何磊、黎葛民、黄幻吾、何漆园、黄少强、陈凝丹等 。此外还出现了冯润芝、关蕙农等知名的月份牌画家,冯润芝的弟子有罗叔重、邓芬、黄鼎苹、马慈航等。 ==音乐== 岭南古琴从宋代传入珠三角,南宋末年,金元入侵中原,南宋皇帝被迫南迁至广东冈州崖山,中原琴艺也在冈州留下一批琴谱,相传《古冈遗谱》就是在当时遗留下来的古琴谱。明代时,著名琴人辈出,有陈献章、邝露、陈子壮、陈子升等。清代,岭南琴派声名渐显,创始人是清代道光年间的广东新会人黄景星。琴谱和琴学论著方面有黄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谱》、何斌襄的《琴学汇成》、朱启连的《鄂公祠说琴》、容庆瑞和林芝仙合编的《琴瑟合谱》等。著名曲目有《碧涧流泉》、《水东游》、《双鹤听泉》、《渔樵问答》、《鸥鹭忘机》、《平沙落雁》、《乌夜啼》、《神化引》等。 近代,珠三角诞生了“中国现代音乐之父”--萧友梅以及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清末民初,珠江三角洲一带产生了广东音乐,又称“粤乐”,是在当地民间“八音会”和粤剧伴奏曲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涌现了严老烈和人称“何氏三杰”的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等名家,以及“四大天王”的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等音乐人才,创作出《彩云追月》、《平湖秋月》、《旱天雷》、《倒垂帘》、《杨翠喜》、《雨打芭蕉》、《步步高》、《蕉石鸣琴》、《赛龙夺锦》等著名乐曲。20世纪40年代后,不少广东音乐名曲更成为了国宴、迎宾音乐而被誉为“国乐”。广州番禺区沙湾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 ==商业==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发源地,广州自古就是中国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富有海洋文化的特质,崇商重利,冒险进取,内外开拓。广东商人(即粤商)与晋商、徽商并称为中国明清时期的“三大商帮”,称雄商界数百年,以珠三角广府商帮作为代表。 明清时期,广府商人足迹遍布全国,他们所建立的广东会馆、岭南会馆、广肇会馆、粤东会馆在全国的地域分布相当广泛,以今天的省份地域来看,以北京、上海、江苏、四川及广西分布的数量最多,其他如江西、福建、湖南、山东、东北、湖北、陕西、河南、安徽、浙江、台湾、甘肃、云南等省也都有数量不等的分布。 1685年,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商业交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贸专业团体--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1757年,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惟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直至鸦片战争为止,这个洋货行独揽中国外贸长达85年。十三行商人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经济实力显赫,是近代以前中国最富有的商人群体,代表人物有卢观恒、伍秉鉴、梁经国、吴健彰等。广州十三行商人与两淮盐商、山陕商人一同,被称为清代中国的三大商人集团。 近代以来,广府地区涌现了一批对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举足轻重的民族企业家先驱,包括唐廷枢、徐润、郑观应、梁炎卿、陈启沅、薛广森、马应彪、郭乐、简照南、简玉阶、冼冠生、唐廷桂、莫仕扬、郑翼之、李煜堂、方举赞、郑伯昭、陈炳谦、曾焕堂、蔡昌、李敏周等。粤商也成为近代上海最大的商帮之一,其中以广府地区的香山县和南海县的商人为主。 现代广府商帮涌现出李兆基家族、郑裕彤家族、郭得胜家族,香港四大家族中就占三席。还包括李文达、吕志和、霍英东家族、何鸿燊家族、李佩材家族、利希慎家族、周永泰家族、马万祺、何贤、杨惠妍、何享健等等。 ==建筑== [[File:余荫山房01.jpg|thumb|right|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upload/upc/tx/itbbs/1501/22/c51/2207260_1421918805739.jpg 原图链接] [https://dp.pconline.com.cn/dphoto/list_3472669.html 太平洋摄影博客网] ]] 广府民居风格在南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至清代中叶已经相当成熟。主要代表形式是布局整齐的梳式布局村落和三间两廊式的合院。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镬耳式的山墙此起彼伏,形成蔚为壮观的广府民居特色。 广府建筑的典型代表是镬耳屋,屋子的山墙砌成镬耳状,故称“镬耳屋”,而镬耳状山墙在江南民居中称为“观音兜”。其建筑特点是瓦顶建龙船脊和山墙筑镬耳顶,用于压顶挡风。“镬耳屋”一般为砖木结构,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青砖]](麻石)砌墙,阶砖铺地,红、白石板铺天井,外墙壁均饰以花鸟、人物图案。镬耳的山墙可挡风入巷,让风通过门、窗流入屋内;[[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 在明清时期的广府民居中,一般是出过高官的村落,才有资格在屋顶竖起镬耳封火山墙,体现出一种激励读书入仕,光宗耀祖的内涵。镬耳屋象征着官帽两耳,具“独占鳌头”之意,唯有功名的乡绅方能采用,也是家境殷实的象征。明清两代,只要是发了财的村民,都会建造一所镬耳屋以显示其富有与气派。间或也有以蠔壳代替青砖建造的镬耳屋,很有特色,据说冬暖夏凉。 镬耳屋的内部格局便是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的肌理,三间两廊是[[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延续,只是因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而发生了变化。“三间”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间房屋,其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居室。三间房屋前为天井。天井两侧的房屋即为“廊”。“两廊”一般用作厨房或门房。这种廊檐相间的布局,刻意营造虚实相结合的意境,不但较于闭塞自封的北方建筑更显开放,而且还拧开了一道实用的阀门:一方面便于空气流通、消暑散热;另一方面靠着廊庑连接了[[建筑]]的[[骨骼]],起到隔绝风雨、遮挡阳光的作用。当然,有的镬耳屋的间数不止如此。开间越多意味着等级越高,这自然与先民的等级观念相关。 广东现存的广府建筑群有[[陈家祠]]、碧江金楼、[[黄飞鸿纪念馆]]、资政大夫祠、锦纶会馆、[[庐江书院]]、[[岭南印象园]]、[[沙湾古镇]]、大旗头古村、[[深圳凤凰古村]]、深圳[[思月书院]]、深圳王大中丞祠、深圳黄思铭公世祠、深圳沙井江氏大宗祠、深圳沙井曾氏大宗祠、深圳大涌郑氏宗祠、深圳大涌大王古庙、深圳清湖廖氏宗祠、深圳壆岗陈氏大宗祠、深圳辛养陈氏大宗祠、深圳皇岗庄氏宗祠、黄埔村、周氏大宗祠、黄埔南湾村、坑贝古村、[[塱头古村]]、[[阮埇村]]、罗格孔家村、碧江村、大湾古村落、长岐古村、深井古村、九江烟南烟桥村、莘田村、松塘村、武垄村、莘村、黎边村、逢简村、璜溪村、[[莲塘村]]、上岳村、大岭村、汶塘古村、古蓬村、楪村、思本村、黎槎村、瓜岭村、雅韶村、岗头村等等。 ==园林== 岭南园林主要指珠三角地区广府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国造园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岭南园林的独特风格:求实兼蓄,精巧秀丽。在建筑形式上,岭南园林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一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珑剔透织绵。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如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用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的柱头,用条石砌筑规整形式水池,厅堂外设铸铁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岭南文化特点。 岭南庭院布局大致有四种:1)建筑绕庭;2)前庭后院;3)书斋侧庭;4)前宅后庭。岭南园林的营建,最重视的是选址,选址大多在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因此,造园时在宅园与外界交界处,利用环境景观最好的面向采取开敞的方式进行布局。岭南园林常用的手法就是借用水面,水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平坦开阔,视野宽广。而且还将厅堂作为界面,在园内可观赏园外风光,而园外观看园林建筑,因造型之优美更显出园林的魅力。利用楼阁或假山抬高视线,当登上楼阁或假山时,不仅园内空间景色一览无余,而且能望到园外的溪流、池湖、田野,还有远处的峦群山峰,庭园高处视野开阔,高瞻远瞩,有海阔天空之感,园林构成十分丰富,取得了“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效果。 在18至19世纪初期,广州海珠区、西关一带曾涌现出众多由十三行商人兴建的规模宏大、雍容华丽的私家园林,被称为“行商庭园”。它们不仅是岭南园林的巅峰之作,还引发了清代时期欧洲各国模仿“中国式”园林的盛况,使中国式园林在欧洲风靡了近百年。现存的清代岭南四大园林分别是清晖园、余荫山房、梁园、可园,其他著名园林还有宝墨园、顺德和园、粤晖园、粤剧艺术博物馆等。 ==饮食== 广府地区的菜系称为[[广府菜]](也称[[广州菜]]),是粤菜的代表,自古有“食在广州,厨出凤城(顺德)”的美誉,享誉海内外。顺德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广府菜用料丰富,选料精细,技艺精良,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擅长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处。还兼容了许多西菜做法,讲究菜的气势、档次。 广府菜特点是丰富精细的选材和清淡的口味。广府菜可选原料多,自然也就精细。广府菜讲究原料的季节性,“不时不吃”。吃鱼,有“春鳊秋鲤夏三犁(鲥鱼)隆冬鲈”;吃虾,“清明虾,最肥美”;吃蔬菜要挑“时菜”,是指合季节的蔬菜,如菜心为“北风起菜心最甜”。除了选原料的最佳肥美期之外,广府菜还特别注意选择原料的最佳部位。广府菜味道讲究“清、鲜、嫩、滑、爽、香”,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鲜味,广府菜调味品种类繁多,遍及酸、甜、苦、辣、咸、鲜。但只用少量姜葱、蒜头做“料头”,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作料,也不会大咸大甜。这种追求清淡、追求鲜嫩、追求本味的特色,既符合广东的气候特点,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是一种科学的饮食文化。 著名的广州菜有:[[白切鸡]]、[[烧鹅]]、烤乳猪、红烧乳鸽、蜜汁叉烧、脆皮烧肉、上汤焗龙虾、清蒸东星斑、阿一鲍鱼、鲍汁扣辽参、白灼象拔蚌、椒盐濑尿虾、蒜香骨、白灼虾、椰汁冰糖燕窝、木瓜炖雪蛤、干炒牛河、广东早茶、老火靓汤、罗汉斋、广州文昌鸡、煲仔饭、支竹羊腩煲、萝卜牛腩煲、广式烧填鸭、豉汁蒸排骨、[[菠萝咕噜肉]]、蚝油生菜、豆豉鲮鱼油麦菜、上汤娃娃菜、盐水菜心、鱼腐、鱼香茄子煲、太爷鸡、香芋扣肉、南乳粗斋煲、菜胆炖鱼翅、麒麟鲈鱼、姜葱焗肉蟹、玫瑰豉油鸡、牛三星、[[牛杂]]、布拉肠粉、虾饺、猪肠粉、云吞面、[[及第粥]]、[[艇仔粥]]、[[荷叶包饭]]、碗仔翅、流沙包、猪脚姜、糯米鸡、钵仔糕等。 ==戏曲== 粤剧又称“广府大戏”,发源于佛山,是以[[粤方言]]演唱的广东地方传统戏曲剧种。其源流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广府人的先祖来自不同地域,所以粤剧是受到弋阳腔、[[昆腔]]、[[汉剧]]、[[徽剧]]、[[秦腔]]等多个剧种的影响而发展起来,取各家之长,自成风格,既与传统的戏曲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 粤剧是广东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后又在伴奏乐器上大胆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大大增强了烘托唱腔和戏剧动作的效果。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粤剧演员有被称为“粤剧四大家”的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廖侠怀等。红线女所创的“红腔”近半个世纪以来影响最大。以粤语演唱的曲艺品种,有粤曲、木鱼歌、龙舟歌、南音和粤讴等。 ==工艺== 广府民系的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有的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如“[[广绣]]”、“广彩”、“广雕”、“广式家具”、“广珐琅”、“广州外销扇”;佛山陶瓷、木版年画、剪纸、金银铜锡箔、染色纸、[[狮头]]、彩扎灯色;新会葵扇;东莞和南海烟花炮竹以及各地在建筑装饰中的木雕、泥塑、灰塑、砖雕等,其中以粤绣、雕刻、陶瓷最具特色。 广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起源于唐代,唐代成为朝廷贡品,到明代中期已扬名海外,18世纪风靡了英国皇家及上流社会,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均有收藏,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广绣的优秀作品。广绣大致分为两大品类:"一是盘金刺绣,二是丝绒刺绣。"盘金刺绣以金线为主,辅以彩纷刺绣,金碧辉煌,灿烂夺目,雍容华贵。丝绒刺绣开丝纤细,色彩缤纷,绣出的花鸟尤其精美。 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产生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金色花纹图案,仿佛锦缎上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用低温焙烧而成。广彩是运用中国织锦图案的手法,以色彩艳丽、构图严谨、绘工精细著称,宛如无数金银彩丝织于白玉之上,显得是那么光彩夺目、富丽堂皇。作为外销瓷,广彩在清代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有“世界官窑”之称,欧洲许多国家的皇室用瓷都是广彩瓷品。 广雕雕刻艺术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按雕刻的质体分类,可分为广州[[榄雕]]、[[牙雕]]、[[玉雕]]、[[木雕]]、[[石雕]]、[[砖雕]]、骨雕等,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广州牙雕、广州玉雕、广州木雕。清代以来,广州工匠根据西方客户的要求,选择各种名贵材料,精镂细刻,形成了新颖、生动逼真、精巧细腻的广雕艺术品,更成为朝廷贡品,故宫博物院均有收藏,代表人物有陈祖章、翁昭、翁荣标、李定宁等。 清代,西洋珐琅从广州传入中国,广州生产的珐琅俗称“广珐琅”,是朝廷的贡品,其中最著名的有画珐琅、錾胎珐琅、透明珐琅器等。清代时期,广东工匠曾是清宫造办处主力军,为迎合清皇室追求奢华的审美爱好,清宫造办处专门设立了“广木作”制作广式家具。广式家具一方面汲取了中国传统家具的风格,同时也吸收了西方[[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艺术特点,雕刻多、镶嵌多、装饰性浓,给人以雍容华贵的效果。广式家具用料毫不吝惜,家具尺寸随意加大放宽,以显示雄浑与稳重。 广州外销扇受到18世纪至20世纪的欧洲贵妇欢迎,中世纪以来,扇子在欧洲被女性视为必不可少的服装点缀品,这些外销扇材质名贵、工艺奇巧、纹饰华美、色彩绚丽,广州工匠将“广式”工艺与西洋审美相融合,包括象牙镂雕、玳瑁拉丝浮雕、累丝烧蓝、鹅毛彩绘、宝石镶嵌、鎏金错银等各种令人赞叹的制作工艺,创作出了大量中西风格共融、专供外销的扇子。 [[File:珠玑古巷01.jpg|thumb|right| [https://bbs-fd.zol-img.com.cn/t_s1200x5000/g3/M01/04/08/Cg-4V1KekR6IXKr_AAa-oKsQihsAAN60QImCaMABr64453.jpg 原图链接] [http://bbs.zol.com.cn/dcbbs/d232_213317.html ZOL论坛 ] ]] ==民俗== 广府地区的节俗有有[[迎春花市]]、[[番禺飘色]]、生菜会、醒狮、龙狮、鳌鱼舞、黄阁麒麟舞、市桥水色、佛山秋色、鱼灯、乞巧、中秋灯会、元宵灯会、重阳登高、凤舞、八音锣鼓、[[木鱼歌]]、[[龙舟]]、北帝诞、波罗诞、郑仙诞、金花诞、何仙姑诞、日娘诞、鱼花诞、田了节、盂兰节、木偶戏、卖身节、羊城荷花节等。 广州迎春花市在南汉时就已有记载,到19世纪中叶,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几天举行,花木涌入城市,十里长街,市民结伴“行花街”,热闹非凡,截至2017年越办越旺,发展到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城市都有此俗。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出现在广东南海县(今佛山),现流传于华南地区及海外华人社区。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深圳舞狮主要在西部如[[宝安]]、沙井等地区,“松岗七星醒狮”于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85] 端午龙舟竞渡起源于江浙地区。广州[[扒龙舟]]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的南汉,广州早期赛龙舟只是一种宫庭活动,南汉后主刘龚(958--971年在位)当年在广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农历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到了明、清两代,是广州龙舟竞渡的鼎盛期。顺德、中山、东莞等地的龙舟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 。深圳“松岗赛龙舟”被列入第二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岭南古琴、广东音乐、醒狮、粤剧、木偶戏、粤曲、广绣、广州象牙雕刻、广州榄雕、广州玉雕、灰塑、广式家具、凉茶、广彩、乞巧、波罗诞、保滋堂保婴丹制作技艺、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佛山入选的有:佛山十番、龙舞、狮舞、粤剧、龙舟说唱、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佛山彩灯、佛山狮头、石湾陶塑技艺、佛山秋色、佛山祖庙庙会、香云纱染整技艺、八音锣鼓。江门入选的有“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台山浮石飘色”、“泮村灯会”、“新会葵艺”、“蔡李佛拳”、“荷塘纱龙”。东莞入选的有:东莞千角灯、龙舟制作技艺、木鱼歌、龙舟月、莞香制作技艺、寮步香市等 。中山入选的有:小榄菊花会、醉龙舞、崖口飘色、沙溪凉茶、六坊云龙舞等。深圳入选有七星醒狮、松岗赛龙舟。 ==特征== 广府文化在广东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广府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广东汉文化的代表。开放、务实、善变是广府文化的主要特征。开放是民系环境的特征,务实是民系的本质特征,善变是民系的表现特征。由于与海外文化的接触交流不断,故广府民系的人民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广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精明能干。广府人由于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得风气之先,冒险、创新的气质,在中国近代史上,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以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中,有一种“敢为天下人先”的最为宝贵的性格特征。 ==广府其他说法== 一些学者以行政区划来解释“广府”,认为“广府”即“广信府”,广义的广府人指以粤语为母语的汉族族群,提出了“封开是‘广信首府’”。此提法的依据是:汉武帝统一中国,在岭南设交州,下辖两广及交趾地区,刺史治就设在古广信,即今天的广东封开与广西梧州一带,所以封开是中央政权在岭南粤语区域最早的行政首府。“古广信”历时长达近400年,诞生了“古广信文化”。然而古“广信”的正式称谓是“广信县”,并非“广信府”。 由于广府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突出地位,逐渐影响了整个粤语地区并成为粤语文化的代表,因此有人把整个粤语地区汉族居民的文化都统称为广府文化。而事实上粤语地区的地域文化除了广府文化,还包括广东粤西地区发源于古代高凉郡的高凉文化和广西地区的桂系文化。 ==视频== <center> ===广府文化《粤睇粤正》=== {{#iDisplay:z0192kh2pa1 | 560 | 390 | qq }} ===广府文化传承纪录片之粤剧传承=== {{#iDisplay:w0631k0w3as | 560 | 390 | qq }} ===广绣 广府文化=== {{#iDisplay:p0957vvr7yn | 560 | 390 | qq }} </center>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广府文化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