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86.22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张树声 - 清代官员 的原始碼
←
张树声 - 清代官员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张树声 - 清代官员</big> ''' |- | [[File:张树声 - 清代官员1.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本名;张树声 所处时代;清末 民族族群;汉 出生地;安徽肥西 出生日期;1824年 逝世日期;1884年 主要作品;《张靖达公奏议》8卷, 《张靖达公杂著》1卷, 《庐阳三贤集》16卷 |} '''张树声'''(1824-1884),字振轩,1824年(清道光四年)生,[[安徽]]合肥人,廪生出身,清末淮军将领。历任[[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通商事务大臣等职。是淮军开明派代表人物,提倡"采西人之体,以行用"。 字号;字振轩 ==人物简介== 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张树声]]与父亲[[张荫谷]]及弟弟[[树珊]]、[[树屏]]、[[树槐]]等在周公山下殷家畈筑堡寨(后扩建为张老圩),兴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先受道员[[李元华]]指挥,在本县及六安、霍山、无为等地作战,又多次配合[[李文安]]、[[李鸿章]]父子所率团练,在[[合肥]]一带围攻太平军,授知府衔。大潜山周围的[[刘铭传]]、[[董凤高]]和紫蓬山下的[[周盛波]]、[[周盛传]]等部团练与张家团练互相呼应,号为"三山"团练,声势较大。1862年(同治元年),[[曾国藩]]命[[李鸿章]]组建"淮军"。李鸿章令张树声招集[[刘铭传]]、周盛波、[[周盛传]]、潘鼎新、[[吴长庆]]等团练首领,到安庆见曾国藩。经曾国藩认可后,回乡集合团练,3个月成军,编为"树字"等营。由安庆乘轮船开赴上海,攻打李秀成部太平军。1864年(同治三年),攻占[[常州]]、湖州,以按察使记名。1865年,授直隶按察使,随曾国藩镇压捻军。次年仍归李鸿章。将捻军东、西两部先后镇压下去。1870年调补山西按察使、布政使,不久署理山西巡抚。1872年后升漕运总督、江苏巡抚。1872年11月25日至1873年2月3日期间署理两江总督(以江苏巡抚署理),曾大力治理太湖、兴修水利;不久因母死归乡。1877年(光绪三年),任两广总督,先后镇压苗民起义多起。1882年,因[[李鸿章]]丧母归葬,张树声署理直隶总督。时值朝鲜内乱,[[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率兵500名侵朝。[[朝鲜]]王室请求中国出兵帮助平乱。张树声迅速调淮军[[吴长庆]]部自山东入朝鲜,迫使日本签约撤兵,使[[日本]]企图借机吞并[[朝鲜]],侵略中国东北的阴谋破产。清廷嘉奖张树声能干,加太子少保衔。次年还督两广。1884年(光绪十年)法军侵略越南,张树声派军入越南抗击法军,为防法军入侵,他派兵在越南谅山、高平等省择要住守。主张公开支持刘永福的黑旗军和越南军民抗法。但朝廷战和不定,淮军在北宁战败后,张树声自请解除总督职务,专门治军。不久受革职留任处分,仍办理广东防务,期间亲住黄埔行营,勘察地形,训练部伍。当年11月病逝于[[广州]],谥靖达。著有[[《张靖达公奏议》]]8卷,《张靖达公杂著》1卷,《庐阳三贤集》16卷。<ref>[https://www.diyifanwen.com/tool/qingchaomingren/1051112195541277890.htm 张树声简介] , 第一范文网 2021-03-06 </ref> ==主要阶段== ===出生门第=== 张树声,字振轩,于道光四年(1824年)出生于肥西[[张老圩]](今属紫蓬山管委会)。张氏家族是当地一个大家族,据家谱记载:张氏为清河郡,百忍堂。先世自[[江西]]迁合肥之南乡;明季有鏊公者,再由南乡迁西乡,世居周公山下。至张树声一代,已传衍十一世。张树声的父亲名[[张荫谷]],是一位取得郡庠生 名号的读书人。张树声自幼生长于一个书香门第,其父治学以实行为先,沉潜经史,贯通大义,尤其侧重于经世济时之务,不屑于凡夫俗儒、记诵词藻的风气。 张荫谷学业勤勉,但科场却始终不顺,三应秋试皆未能中式。由于家口众多,食指浩繁,生计日渐蹙迫。无奈之下,他只得放弃举业,为生计衣食奔忙。每晚便教诸子读书,授解课文,剖析意旨,讲解不倦。同时还要他们临帖习字,众子在严父训导下,不敢懈怠,也能旦夕勉励,学识皆日渐精进,为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张树声兄弟九人,他排行居长,二弟[[树珊]]、三弟树槐、五弟[[树屏]],后来皆为淮军将领。树声受到家学薰陶,志向高远。少年时期,他刻苦用功,绩学励行,除重点攻读"四书""五经"外,于天文、历算,地理、兵法等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同时学友中甚为杰出,深得学界耆宿的赞赏,预言此子日后必成大器。不久,树声即以博学冠群,录取为县学廪膳生员(简称为廪生),就是可以获得朝廷钱粮资助的优秀生员。正常途径一般都是经过科举考试,考中者可以依次升为国子监学生(贡生)、举人、进士,取得功名,然后进入仕途,平步青云。 张树声平日凭窗苦读,但却无意于功名。每有客至,爱谈天下形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深植在他的心中。离家不远就是周公山,传说为三国风云人物周瑜年轻时读书的地方,张树声幼时就特别崇拜周瑜,常和伙伴们登山游玩,来到山顶周公庙、周公洗砚池等处,凭吊这位古代文武兼备的英雄。他曾写有一首[[《过周公瑾墓》]]的诗中,就有"鼎足功收一炬红","半壁江山效死忠"之句,抒发了立志报国的情思。 ===办理团练=== 清代[[咸丰]]年间,社会矛盾激烈,内忧外患,天下大乱。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大半个中国,捻军在淮河流域与之遥相相应,江淮地区到处土匪、盗贼猖獗横行。合肥西乡民众惶恐不安,父老乡亲经常聚集在士绅张荫谷家中,磋商应对之策。当时,各地有办理团练以自保之举,曾国藩就是在籍办理团练而创建湘军的。于是,张荫谷挺身而出,率先捐出家中存粮数百石,并动员富裕人家出资,贫穷之户合力,招募青年壮勇,亲率树声、树珊、树屏、树槐数子,在周公山下殷家畈筑堡垒寨(后扩建为张老圩),创办团练,以图自保。团练初成,张荫谷便制定了条约纪律,定期集训,使得乡民同心,西乡局势得以基本稳定。他们还与周围不远处的大潜山刘铭传、紫蓬山周盛波、周盛传等部团练互相呼应,号为"三山"团练,声势较大。 当时西乡团练声势之盛,"百里之内,互为声援;贼来则战,去则耕;贼近则守,远则出击。" 不但地方官奉为上宾,时相招请出战;团练之间则是"寇至则相助,寇去则相攻,视为故常。" 据说,叶志超为谢先亮团练练勇时,途遇一女,强行抢夺过来。后来,却知此女竟是张氏兄弟的中表妹。其中有实力者如[[刘铭传]],更思"乘时纠集团众,独树一帜,为异军之突起" 。据说,肥西几路团练一度准备加入太平军,会盟定议时,忽然大风刮断旗杆,刘铭传军师刘盛藻以为"天不助也",遂未成行。 [[咸丰]]二年(1852年)十二月太平军攻克武汉后,沿江而下,很快席卷皖省。攻占安庆后,继续北进,所到之处,清军望风而逃,不战弃城。曾先后数围庐州,咸丰八年(1858年)还取得著名的"三河大捷"。在此期间,张家团练多次受清朝官府之命,受道员[[李元华]]指挥,在本县及六安、霍山、无为等地参与抵抗太平军的战斗。后来,又为[[李鸿章]]父刑部郎中[[李文安]]所招,在庐州一带围攻太平军。李文安去世后,张树声率部又回到李元华部下,曾外出至无为、巢县、潜山、太湖等地作战,累功被保荐为同知。由于他和李文安、李鸿章父子相互过从的关系,为以后随召集组建淮军打下基础。 ===组建淮军=== 同治元年(1862年),湘军统帅[[曾国藩]]由于"三河之战"湘军大败,主力被歼七千余众,无力分兵援沪,命当时为其幕僚的[[李鸿章]]招募两淮营勇,组建"淮军",以补湘军力量的不足。李鸿章受命后,正踯躅间接到曾虽其父办团练、抵御太平军的[[张树声]]派人送来的一道禀帖。帖中张树声洞陈安徽形势,表示了愿意投效的意图,还谈了[[合肥]]西乡团练的一些情况。于是,李鸿章即将此信转呈曾国藩,并附信写到: 张生血性忠义,历年办团带勇,现居庐六交界,结乡民筑数十寨以自卫。肥、舒贼不敢近,可谓疾风劲草矣。所陈皖事亦有体要,谨将原件附呈钧阅…… 曾国藩阅信后,对张树声大加称赞:"独立江北,真祖生也!"于是,李鸿章给张树声复函,要其带[[刘铭传]]、周氏兄弟、[[潘鼎新]]、[[吴长庆]]等人来安庆见面。张树声接信后,立即奔走联络各家团练首领,凭籍李氏父子在乡办团练所建立起来的关系网,各团练头目踊跃响应,过程比较顺利。同治元年(1862年)新年一过,首批招募的树(张树声)、铭(刘铭传)、鼎(潘鼎新)、庆(吴长庆)四营陆续开到安庆集中。曾国藩对这批新招淮勇十分关注。各路团练来不久,曾国藩就在府中亲自召见张树声、刘铭传、潘鼎新、吴长庆等新任营官,以及准备充当营官的李鹤章、吴毓芬、吴毓兰、张树珊、周盛波、周盛传等十余名将领。以张树声领头,刘铭传等人排班而入: 靖达体修硕,而刘公短小精悍,文正迎至廊下。蹀躞往来,独步至两小时之久,未出一语相谘询。自靖达 以次,肃穆寅恪,鹤立鹄候,莫敢声咳。时壮肃 气最盛,以文正之侮已也,挥袖磨拳,势将用武。在此间不容发,文正遂笑迎之曰:"诸君均人杰也,今日之会,天其有意致中兴乎?已饬麾下列几筵,请与诸君聚饮,尽今日欢。"席次,畅谈用兵方略,规复计划,沆瀣相合,有如宿契。 曾国藩推重"相人术",常常先凭对手下相面(即所谓第一印象)作出考评。观察下来,发现张树声最为沉着耐心,而[[刘铭传]]则性格暴烈,二人尤得[[曾国藩]]之赏识。未过几日,[[李鸿章]]正式移驻北门外新营盘,建立起独立的指挥部,标志"淮军"正式建立。曾国藩亲自"为定营伍之法。器械之用,薪粮之数,悉仿湘勇章程,亦用楚军营规训练之……" 。在淮军组建过程中,主帅[[李鸿章]]始终身在安庆,淮军初创时的主体部分--庐州团练,基本上都是由张树声联络邀约的;"树声为言刘铭传及周氏兄弟才武,左提右挚,各建旗鼓,淮军之兴实树声之倡也。" 由于[[李鸿章]]在庐州团练的各种关系和基础,也由于张树声的奔波劝说和积极倡导,淮军的组建、招募才得以比较顺利。因此,完全可以认为张树声是淮军的实际组建者或联络召集者。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50 军政人物]]
返回「
张树声 - 清代官员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