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49.9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弥陀的化身 的原始碼
←
弥陀的化身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弥陀的化身.png|thumb|350px|right|[https://image.16pic.com/00/45/57/16pic_4557695_s.jpg?imageView2/0/format/png 原图链接][https://www.16pic.com/sucai/tupian_%E8%A7%82%E9%9F%B3%E4%BD%9B%E5%83%8F_0-0-0-0-0-0-0-0-0_72.html 图片来自六图网]]] '''弥陀的化身''',余自来天台,凡经几万回;一身如云水,悠游任去来。逍遥跑无闹,忘机隆佛道;世途岐路心,众生多烦恼。兀兀沉浪海,漂漂轮三界;可惜一灵物,无始被境埋。电光瞥然起,生死纷尘埃;寒山特相访,拾得罕期来。论心话明月,太虚廓无碍;法界即无边,一法普遍该。本来无一物,亦无尘可拂,若能了达此,不用坐兀兀 == 原文 == 唐朝有一位丰干禅师,不知他是那里的人氏,他居住在天台山国清寺,头发剪到齐眉的高度,经常穿著一件不起眼的布衣。 如果有人向他询问佛理,他都只回答:「随时」两个字。他曾经口唱道歌,身骑老虎进入国清寺前的松门,寺里僧众有修持不努力的,见了都非常的惊惶恐怖。 国清寺里厨房有二位修苦行的人,名叫寒山、舍得,他两人负责炊事,整天都在聊天,偷听的人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幺,因此人们都讥称他们俩是「疯狂子」。可是这二人只和丰干禅师亲近,并不理会他人。 有一天,寒山问道: 「古镜不磨,又怎幺能照烛呢?」 丰干禅师回答说: 「冰壸无影像,猿猴探水月。」 「这是不照烛呀,再请大师指点吧。」 「万德不将来,我说什幺好呢?」又有一天,丰干禅师对寒山、拾得说: 「如果你们和我同游五台山,即是与我同流,如果不与我去,就不是我的同流。」 他们回答:「我们不去。」 禅师说:「你们不是我的同流。」 寒山这时便问:「你去五台山作什幺呢?」 禅师说:「我去礼拜文殊菩萨呀。」 寒山说:「你不是我的同流。」 没多久禅师单独至五台山巡礼,遇到一位老人。禅师就问: 「您莫非就是文殊菩萨吗?」 老人回答他:「难道还会有两位文殊菩萨吗?」 禅师立刻顶礼,十分虔诚。还没有起来时,老人就忽然不见了。于是遍游五峰顶,将近二年才回到南方。 那时刚好有一位名叫闾丘胤的官人要到台州上任,临行忽然患了头痛之症,怎幺医也医不好。禅师就去拜访他,说道:「贫僧特地来拜访你。」 闾丘就将病情告知,于是禅师向他要了一个干净的瓶子,装水念咒,然后喷在闾丘头上,闾丘的病就立刻好了。 闾丘感到非常惊佩,于是向禅师求乞赠言以指点此行的安危之兆。 「到任后千万记住要前往天台山拜访文殊、普贤菩萨啊。」 「这两位菩萨在什幺地方呢?」 「天台山国清寺里的寒山、拾得二人便是。」 闾丘后来找到国清寺,先向住持问丰干禅师的住处,住持道翘说:「丰干禅师的旧居在藏经楼后面,现在早已人影杳然了。」 「那么请问寒山、拾得二人现在可在?」 「在厨房中做事。」 闾丘到丰干的房间,只看到老虎的脚印,又问住持:「丰干禅师在这里的时候,是做什么的?」道翘说:「只是舂榖供僧,闲暇的时候则歌唱吟咏。」 最后闾丘进入厨房见到寒山、拾得围着炉灶在说笑。闾丘就向他二人顶礼膜拜,二人却忙不迭声地叱喝他。 寺僧惊异道: 「大人!为什么要拜这两个疯狂汉呢?」 寒山这时忽然过去抓着闾丘的手笑着说: 「你连弥陀在面前都不认得,又拜我们作啥?丰干实在多嘴,实在太多嘴了。」 从此寒山、拾得两人携手走出松门,再也不曾回到寺中。 丰干禅师后来在天台山圆寂,在他禅房的墙壁上留有下面的诗偈: 「余自来天台,凡经几万回;一身如云水,悠游任去来。逍遥跑无闹,忘机隆佛道;世途岐路心,众生多烦恼。兀兀沉浪海,漂漂轮三界;可惜一灵物,无始被境埋。电光瞥然起,生死纷尘埃;寒山特相访,拾得罕期来。论心话明月,太虚廓无碍;法界即无边,一法普遍该。本来无一物,亦无尘可拂,若能了达此,不用坐兀兀。」 全首诗偈发人深省,流传千古,为人乐道。<ref>[https://www.pzlf.com/csff/fxcs/47252.html 弥陀的化身]</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229 佛教传记]]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弥陀的化身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