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32.23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往事犹可追(傅建国) 的原始碼
←
往事犹可追(傅建国)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往事犹可追'''<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3786209/pexels-photo-13786209.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往事犹可追》'''是[[中国]]当代作家傅建国的散文。 ==作品欣赏== ===往事犹可追=== 刘秋来女士是一位医务工作者。我与她至今只是在一次相关的文学活动上偶遇过,算作一面之缘。第一印象是,虽说人到中年,但她那属于文艺型的脸庞戴着一副眼镜,更显气质高雅,躲在镜片后面略带笑意的眼神,给人一种迷恋的幻想。后来,我们又在几个作家群邂逅,渐渐发现她是一个性情开朗的人,每每有文友发个帖子,她随后热情地跟进一串鲜花、竖个大拇指及憨笑的表情。有她在的微信群,仿佛有一股暧气仓储着,时常暧流涌动。 《秋思集》是一本散文集,文章不多,包括自序与后记,总共才三十七篇;篇幅也不长,平均约三千来字。当然,文章的优劣与篇幅长短无关,只与作者生动精彩的文笔有关,准确地说,是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吸引着我,以及文章本身丰富的世俗生活与一连串或喜或悲的人物命运牵动着我,使我欲罢不能。在个人有限的阅读经验里,我判断《秋思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温州地域代表性的纯文学书籍,只是作者刘秋来不喜欢与文学圈子亲近,也不大热衷宣传或炒作,故而,读《秋思集》一书大有“藏在深阁人未识”的妙趣与惊喜。 在琐碎的工作之余,匆匆读完这本十三万字的集子,我心绪难平,似乎有很多话要说,但囿于理论水平有限,我只能就个人的阅读认知,谈一些浅析的看法,分享一下作者的劳动成果。 “写作的工程是繁杂的。散文,虽比不上小说那般摧人心神,但终究也是‘辛苦的技术活’。写什么,怎么写,是一点也不能马虎的。”这是作者在自序中的一段话,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秋思集》是一部[[散文]]集,但我却从文章的叙述中读出小说的况味来。尤其是读到《[[再忆张华]]》和《瑶儿之死》等篇章时,我还特意微信秋来,问她是小说否?因为作者笔下的“张华”——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却身患[[绝症]],和“瑶儿”——一个为情所困、死了也要爱的年轻女子,前者是作者广电大学的同学,后者是作者曾经的同事,两个不幸人物的悲惨命运,读来令人一声叹息,唏嘘不已。 秋来微信回曰:是真人真事。只不过为了避免读者朋友对号入座,个别人物的名字是虚构的。 那么,我为什么会读出小说的况味来呢? 首先,作者是讲故事的高手。三十七篇稿件,除去自序与后记,三十五篇文章,每篇似乎都是由故事构成。既然有故事,那么就得有人物,而作者偏偏又是写人物的高手。尽管作者将文集分成“留住美好”、“抚今怀昔”、“从发心开始”和“尘影一瞥”四辑,但实际上都是在写人,写曾经与作者生活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人与事。如《哀思——献给敬爱的祖母大人》《忆学界奇士——张乘健先生》《怀念三叔》,等等。 其次是语言。 由于作者深谙“写什么与怎么写”的写作秘诀,她笔下的人物是生动的,往事依然是鲜活的,作者要抵达她理想中的写作场景,唯一的途径便是“语言”。《秋思集》的语言自有特色,作者在通过语言营造叙事氛围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是真正下了一番苦功的。诚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 “我能肯定的是,我的这些叙事散文,每一篇都有十足的‘现场感’,而非道途听说,并且在文中,我有意地引用‘瓯语’(温州话)来深度展示原生态的生活情趣。” “有意地引用‘瓯语’”只是手段,“深度展示”才是目的。所以,作者的文章非常好读,耐读。好读是因为作者往往以“幽默诙谐”的语气,讲述苦涩而又辛酸的往事,令人会心一笑。如《糖儿宝贝》《铅角子》等篇章,字里行间,一个俏皮、机灵可爱的女孩形象,今人过目难忘。 耐读,是因为作者的文字是经过认真推敲和打磨的,行文叙事与段落衔接,没有多余的水分。这与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是分不开的。作者在《秋思集》出版之前,已出版了诗词集《[[清吟集]]》。刘秋来出生于书香门弟、中医世家,父亲刘圣聪当年是温州著名的中医师。她的母亲为了女儿从小就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小学阶段就为专门女儿选择过四次学校(见《我的小学》),比古代“孟母三迁”,还要多一迁。正因为从小受家庭良好的文化艺术熏陶,作为温州医学院、浙江教育学院毕业生的刘秋来女士多才多艺,不仅古典文学底蕴深厚,而且琴棋书画也样样出色。《清吟集》里除了诗词,还有作者的金文大篆、小篆,以及隶书等书法作品46幅,足见作者的才气与实力。 当然,《秋思集》带给读者真正惊喜的是,作家的思想情怀! 刘秋来的写作无疑是有情怀的写作。她把对往事的追忆,故人的怀念,将个人情感和思绪化作力量,融入有血有肉的字里行间。她写作,不是因为兴趣爱好,而是埋藏在骨子里的艺术情怀。往事犹可追。情怀的力量,促使她拿起笔,对往事,对故人,以文学的方式,表达深深的眷恋之情。 “您在尘世的最后岁月,是那样的痛苦,那样地无奈。您时时刻刻、分分秒秒,为一口提不上来又透不出去的气,努力而无奈的样子令人揪心。您几乎不能做任何事,哪怕是像刷牙、洗脸这样的小事,您每天都要为之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胸闷难忍。您痛苦之极,也无助之极,但是,可悲的是您生气的力气都没有,因为那样的话,您的呼吸就更加困难了,这是怎么的折磨啊!”(摘自《怀念三叔》) 这是作者怀念已故亲人,文字的背后是思念的情怀。 作者身为女性,对“生娒‘一只脚踏在[[棺材]]底,一只脚踏在棺材外’”的生死考验,有着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 “……压在我腹部的几十斤重的沙袋渐渐地有了效果,血,总算慢慢地止住了,但事情并没有结束,接下来要处理滞留在腔道内的血凝块,要借助器械或用手掏出这些血凝块。这对于一个刚刚分娩,又刚刚缝合伤口的产妇来说,无疑是一种极端的酷刑。有人形容,往伤口上撒盐,那是一种电击般辣椒样的刺痛,而清除产后大出血后滞留的血凝块,每进行一次,像是特地将已经缝合伤口的肉一片片生生地撕开,然后,尽平生之力再狠狠地击上一拳似的。那痛苦,犹如那屠宰场里的生灵一般,发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哀号,在夜的长空里,久久地回荡着……”(摘自《生产历险记》) 这是作者当年生孩子时亲历“鬼门关”的生死考验,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产妇对人生感悟的情怀。 行文之此,也该打住了。 感谢[[刘秋来]]女士赠书,阅读《[[秋思集]]》使我感慨万端,受益匪浅。一个医务工作者,将汉语写作与“瓯语”(温州话)完美融合,并将文本的载体以小说手法而散文化,两者在作者高超的叙事本领驾驭下,文章出色而又出众,其作品令人爱不释手。 毫无疑问,《秋思集》丰富的生活内涵与艺术架构,必将成为当下经典文学作品之一。 <ref>[http://www.chinawriter.com.cn/l 中国作家网]</ref> ==作者简介== 傅建国,1963年5月生,安徽青阳人,现居温州。曾务农,代课,做篾匠。长期从事皮革销售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往事犹可追(傅建国)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