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往事猶可追(傅建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往事猶可追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往事猶可追》中國當代作家傅建國的散文。

作品欣賞

往事猶可追

劉秋來女士是一位醫務工作者。我與她至今只是在一次相關的文學活動上偶遇過,算作一面之緣。第一印象是,雖說人到中年,但她那屬於文藝型的臉龐戴着一副眼鏡,更顯氣質高雅,躲在鏡片後面略帶笑意的眼神,給人一種迷戀的幻想。後來,我們又在幾個作家群邂逅,漸漸發現她是一個性情開朗的人,每每有文友發個帖子,她隨後熱情地跟進一串鮮花、豎個大拇指及憨笑的表情。有她在的微信群,仿佛有一股曖氣倉儲着,時常曖流涌動。

《秋思集》是一本散文集,文章不多,包括自序與後記,總共才三十七篇;篇幅也不長,平均約三千來字。當然,文章的優劣與篇幅長短無關,只與作者生動精彩的文筆有關,準確地說,是作者富有個性的語言吸引着我,以及文章本身豐富的世俗生活與一連串或喜或悲的人物命運牽動着我,使我欲罷不能。在個人有限的閱讀經驗里,我判斷《秋思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溫州地域代表性的純文學書籍,只是作者劉秋來不喜歡與文學圈子親近,也不大熱衷宣傳或炒作,故而,讀《秋思集》一書大有「藏在深閣人未識」的妙趣與驚喜。

在瑣碎的工作之餘,匆匆讀完這本十三萬字的集子,我心緒難平,似乎有很多話要說,但囿於理論水平有限,我只能就個人的閱讀認知,談一些淺析的看法,分享一下作者的勞動成果。

「寫作的工程是繁雜的。散文,雖比不上小說那般摧人心神,但終究也是『辛苦的技術活』。寫什麼,怎麼寫,是一點也不能馬虎的。」這是作者在自序中的一段話,明白無誤地告訴讀者《秋思集》是一部散文集,但我卻從文章的敘述中讀出小說的況味來。尤其是讀到《再憶張華》和《瑤兒之死》等篇章時,我還特意微信秋來,問她是小說否?因為作者筆下的「張華」——一個年輕美麗的姑娘卻身患絕症,和「瑤兒」——一個為情所困、死了也要愛的年輕女子,前者是作者廣電大學的同學,後者是作者曾經的同事,兩個不幸人物的悲慘命運,讀來令人一聲嘆息,唏噓不已。

秋來微信回曰:是真人真事。只不過為了避免讀者朋友對號入座,個別人物的名字是虛構的。

那麼,我為什麼會讀出小說的況味來呢?

首先,作者是講故事的高手。三十七篇稿件,除去自序與後記,三十五篇文章,每篇似乎都是由故事構成。既然有故事,那麼就得有人物,而作者偏偏又是寫人物的高手。儘管作者將文集分成「留住美好」、「撫今懷昔」、「從發心開始」和「塵影一瞥」四輯,但實際上都是在寫人,寫曾經與作者生活與生命息息相關的人與事。如《哀思——獻給敬愛的祖母大人》《憶學界奇士——張乘健先生》《懷念三叔》,等等。

其次是語言。

由於作者深諳「寫什麼與怎麼寫」的寫作秘訣,她筆下的人物是生動的,往事依然是鮮活的,作者要抵達她理想中的寫作場景,唯一的途徑便是「語言」。《秋思集》的語言自有特色,作者在通過語言營造敘事氛圍的實踐與探索過程中,是真正下了一番苦功的。誠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

「我能肯定的是,我的這些敘事散文,每一篇都有十足的『現場感』,而非道途聽說,並且在文中,我有意地引用『甌語』(溫州話)來深度展示原生態的生活情趣。」

「有意地引用『甌語』」只是手段,「深度展示」才是目的。所以,作者的文章非常好讀,耐讀。好讀是因為作者往往以「幽默詼諧」的語氣,講述苦澀而又辛酸的往事,令人會心一笑。如《糖兒寶貝》《鉛角子》等篇章,字裡行間,一個俏皮、機靈可愛的女孩形象,今人過目難忘。

耐讀,是因為作者的文字是經過認真推敲和打磨的,行文敘事與段落銜接,沒有多餘的水分。這與作者紮實的文字功底是分不開的。作者在《秋思集》出版之前,已出版了詩詞集《清吟集》。劉秋來出生於書香門弟、中醫世家,父親劉聖聰當年是溫州著名的中醫師。她的母親為了女兒從小就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小學階段就為專門女兒選擇過四次學校(見《我的小學》),比古代「孟母三遷」,還要多一遷。正因為從小受家庭良好的文化藝術薰陶,作為溫州醫學院、浙江教育學院畢業生的劉秋來女士多才多藝,不僅古典文學底蘊深厚,而且琴棋書畫也樣樣出色。《清吟集》里除了詩詞,還有作者的金文大篆、小篆,以及隸書等書法作品46幅,足見作者的才氣與實力。

當然,《秋思集》帶給讀者真正驚喜的是,作家的思想情懷!

劉秋來的寫作無疑是有情懷的寫作。她把對往事的追憶,故人的懷念,將個人情感和思緒化作力量,融入有血有肉的字裡行間。她寫作,不是因為興趣愛好,而是埋藏在骨子裡的藝術情懷。往事猶可追。情懷的力量,促使她拿起筆,對往事,對故人,以文學的方式,表達深深的眷戀之情。

「您在塵世的最後歲月,是那樣的痛苦,那樣地無奈。您時時刻刻、分分秒秒,為一口提不上來又透不出去的氣,努力而無奈的樣子令人揪心。您幾乎不能做任何事,哪怕是像刷牙、洗臉這樣的小事,您每天都要為之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胸悶難忍。您痛苦之極,也無助之極,但是,可悲的是您生氣的力氣都沒有,因為那樣的話,您的呼吸就更加困難了,這是怎麼的折磨啊!」(摘自《懷念三叔》)

這是作者懷念已故親人,文字的背後是思念的情懷。

作者身為女性,對「生娒『一隻腳踏在棺材底,一隻腳踏在棺材外』」的生死考驗,有着刻骨銘心的傷痛記憶:

「……壓在我腹部的幾十斤重的沙袋漸漸地有了效果,血,總算慢慢地止住了,但事情並沒有結束,接下來要處理滯留在腔道內的血凝塊,要藉助器械或用手掏出這些血凝塊。這對於一個剛剛分娩,又剛剛縫合傷口的產婦來說,無疑是一種極端的酷刑。有人形容,往傷口上撒鹽,那是一種電擊般辣椒樣的刺痛,而清除產後大出血後滯留的血凝塊,每進行一次,像是特地將已經縫合傷口的肉一片片生生地撕開,然後,盡平生之力再狠狠地擊上一拳似的。那痛苦,猶如那屠宰場裡的生靈一般,發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哀號,在夜的長空里,久久地迴蕩着……」(摘自《生產歷險記》)

這是作者當年生孩子時親歷「鬼門關」的生死考驗,文字的背後是一個產婦對人生感悟的情懷。

行文之此,也該打住了。

感謝劉秋來女士贈書,閱讀《秋思集》使我感慨萬端,受益匪淺。一個醫務工作者,將漢語寫作與「甌語」(溫州話)完美融合,並將文本的載體以小說手法而散文化,兩者在作者高超的敘事本領駕馭下,文章出色而又出眾,其作品令人愛不釋手。

毫無疑問,《秋思集》豐富的生活內涵與藝術架構,必將成為當下經典文學作品之一。 [1]

作者簡介

傅建國,1963年5月生,安徽青陽人,現居溫州。曾務農,代課,做篾匠。長期從事皮革銷售工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