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7.46.7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我有个兄弟叫逸仙(陈广伟) 的原始碼
←
我有个兄弟叫逸仙(陈广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我有个兄弟叫逸仙'''<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0283760/pexels-photo-10283760.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我有个兄弟叫逸仙》'''是[[中国]]当代作家陈广伟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我有个兄弟叫逸仙=== 认识逸仙是在[[揭阳]][[笔会]]上。会议报到的第二天上午,安排专家授课和作家交流。逸仙不像其他文友那样拿着厚厚的一摞发言稿上台,朗诵似得滔滔不绝。他不用讲稿,作了20分钟的即兴发言,既没有穿靴戴帽。也没有寒暄客套,声音缓缓的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对当前的散文写作状况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说话时气定神闲,语言生动诙谐,思想充满睿智,谈现状条分缕析,说问题不遮不掩,批评时弊言辞犀利。整个发言紧扣主题,酣畅淋漓,言简意赅。我在台下听得十分入耳,心中直呼过瘾。 因为这是正式会议的第一天,文友们之间相互并不认识。会后我跟刘莉主编说,今天上午柏峰老师的讲座只听了个开头,十分遗憾,不过刚才那位姚姓作家的发言弥补了我的遗憾,他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人。刘主编对我的话非常认可。 当天下午参观清代名臣丁日昌故居,我和众多文友正在欣赏二道大门两边的一幅长联,上下联各有三十余字,因为是文言文,中间没有标点符号,需要从上至下一口气诵读,当时没有哪位文友能够通读。正在这时,逸仙路过此门,我立即请他指教。他抬头默念一遍后开始朗诵,抑扬顿挫,有板有眼,念完两联后开始解释对联的含义,讲解得十分贴切通俗,令我和在场的文友惊叹不已!我想,如果没有深厚的古汉语基础,没有日积月累的渊博知识,怎么可能将这幅清人撰写的长联解读得如此美妙易懂呢! 当天晚上,东道主蔡汉顺先生安排了丰盛的酒宴,为文友们助兴,酒过三巡之后,只听得一声摄人心魄的陕北信天游响彻宴会大厅。这不是姚逸仙吗?只见逸仙端着酒杯,站在大厅中央,用略带沙哑的嗓音吼出了一句句充满[[陕北]]风情的令人震撼陶醉的歌声,他的声音浑厚而又苍凉……文友们齐声和唱,在大家掌声和欢呼声的烘托中,酒宴一次次进入高潮。 以后几天的酒宴上,文友们都会热情地邀请逸仙演唱秦腔和信天游,逸仙从不推辞,和来自陕西安康的女作家袁明秀一唱一和,听得大家如痴如醉。 也许我是众文友中,跟着逸仙吼得最起劲的一个,所以每次演唱完毕,逸仙总是端着满满的酒杯来到我的桌前,和我一饮而尽。 紧接着的两天,我和逸仙几乎形影不离,我们谈天说地,想到啥说啥,聊得特别尽兴。在参观采风的路上,在淡浦的街巷中,在德安里,在孔庙,在城隍庙,在双峰寺,我们边走边聊,越聊越合拍,越聊心越近。我们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他唤我大哥,我喊他兄弟。心与心的贴近,比什么都珍贵。 湖北秭归女作家[[梅子]]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说,“……对一个人的感觉,仅仅一瞬间就能凭感性决定是不是接受对方”,此话完全符合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识人认人的方式方法。到了这个年龄,阅人无数,自己的直觉往往极为准确。 前些日子,我从[[陕西]]铜川作家[[唐云岗]]《[[泪眼婆娑忆老兄]]》一文中知道,他和逸仙的共同兄长、好友黄卫平先生患病逝世的一些情况。昨天我又看到逸仙写的《[[大兄黄卫平]]》,我深深的被黄姚二人的深情厚谊所感动,他们相识相知三十二年,共同见证和推动了陕西文学的创作发展和作家队伍的成长。两个人都是性情中人,他们的友谊纯洁得如同水晶,没有任何杂质。黄卫平的英年早逝令人唏嘘不已。我想,他在天堂里不会寂寞,可以和陈忠实、路遥等一起,继续探索文学之路,创作出更加辉煌多彩的文学作品。 逸仙既是一位知名作家,又是一位资深[[编辑]]家,我之所以在编辑这个称谓后面加上一个“家”字,不仅是因为逸仙在延河文学月刊工作了32年,是这本期刊的副主编;而且是因为,延河是陕西作家协会主办的刊物,陕西是中国文学的高地,延河是培养了无数作家的摇篮。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不是哪一本刊物的主编都能称作“家”的,它们中的多数不具备这个资格。 揭阳笔会结束以后,我和逸仙时常在微信中交流,有时也会在“神州寻梦(揭阳站)”里聊上几句。一个多月前,我将最近在新锐散文推出的《“富农”良爷》《[[师恩如山(上、下)]]》三篇散文以及十几二十年前发表在报刊上的10多篇评论、散文发给逸仙,请他给予指教,时隔两天逸仙就做了回复,他说:仁兄的杂文比散文写得更好些。在这种文体上你的专业素养可以达到充分的发挥,这也和长期以来养成的行文习惯有关。杂文不是谁都能写的,要有观点。所以很多作家,他写不了这个东西。而这一点,刚好又是你的强项。他接着指出,文学作品虚的东西要多一些,三篇散文基本都是叙述性语言,稍微缺少了一点描写性语言,也就是在文学性上稍微弱了些。文学作品不是现实生活的原模原样的再现,而应该是在原来的事件上有所提炼有所精简。甚至可以插入一些文学性的虚构。在这一点上,你的文字老实了些。 看了[[逸仙]]兄弟的一番指点,我心中油然产生了一种感动和钦佩。感动的是,逸仙兄弟没有敷衍我,他给我的点拨是中肯的,也是非常准确的,可以说是一语中的;钦佩的是,兄弟不愧为文学大家、名刊主编,他评判文学作品的眼光绝非一般人所能及。 我以前对散文写作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大多是一个人一件事在心头积压了很长时间,却久久不能忘却,时时牵动着我。于是提笔就写,很少顾及篇章结构和虚实相间等写作手法。我特别不善于描写山川河流、树木花草,风花雪月,总是把目光锁定在对人物的探究上。这也许和我长期从事法学研究有关,法学是一门实用科学,它瞄准的对象永远是法律规范和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对我而言,在将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转轨到文学思维方式上来的过程中,逸仙无疑是我的良师益友。 自揭阳会议分别以后,我经常会想念刚刚结识的文友们,有时我和逸仙会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在微信中发出“我想你啦,兄弟”“大哥,我想你了”。这可不是客套,如果心里没有对方,谁也不会发此感叹。 [[季羡林]]先生在《余生,喜欢和真性情的人交往》一文中说:“我交了一辈子朋友,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人呢?约略是这样的:质朴、平易;硬骨头,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考虑个人利益也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个真字,是性情中人。” 季先生的交友标准正是我所追求和遵循的原则。姚逸仙就是这样一位有真性情的西北汉子。我把逸仙视为挚友,这个兄弟俺交定了。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陈广伟,资深司法工作者,长期从事司法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和组织工作,也是一名文学爱好者。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我有个兄弟叫逸仙(陈广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