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0.242.16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我的母亲(程银生) 的原始碼
←
我的母亲(程银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应4598.jpg|缩略图|[http://uuhy.com/html/25055.html 原图链接]]] '''《我的母亲》'''是[[中国]]当代作家程银生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我的母亲===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我的[[母亲]]离开我们已有三年半了,真是弹指一挥间啦! 母亲是在父亲下葬那年,被在淮南经营的儿女们接到淮南居住的。儿女们的意思是,母亲一生辛劳,正好父亲入土为安了,母亲一个人在家生活很孤单,也该让母亲安享晚年了。 儿女们虽然都不太富裕,但都自告奋勇地体现孝心。 来淮南生活的母亲,由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慢慢适应了。 儿女们鞍前马后,端茶倒水,嘘寒问暖,精心细致地照顾母亲,母亲感受到这小日子过得确实比在家里有滋有味,其内心的满意度,从其脸上渐渐泛起的红润,就能得到母亲心里十分满意的答案。母亲从来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所以母亲是最懂得感恩的! 一晃就过去了两年半时间,母亲快要过八十岁[[生日]]了,在[[北京]]经营的弟弟提议,把老娘接到京城,邀请兄弟姐妹们都到那里团聚,借此给老娘过个比较体面的生日,也就是给她老人家做个“八十大寿”吧。 说来还真是巧合,因为老家习惯都是过农历生日,这一年母亲的生日正好跟国庆同日,这是百年难遇的好日子。大家也就欣然同意了! 弟弟提前把母亲接到了北京,开车带母亲游览了[[故宫]]等景点,并进入[[紫禁城]]里,见到了“老佛爷”慈禧(像) 转眼间,母亲的生日就要到了,儿女们都提前一天,兵分三路,分别从安庆、淮南、合肥,纷纷“空降”首都机场,然后由弟弟开专车送到母亲在北京的住处弟弟家里。记得那一天的飞机票跟高铁票差不多。 如期举行的“八十寿宴”上,老寿星母亲红光满面,喜笑颜开,在专业主持人的精心主持下,场上场下热情互动,九桌酒席,高朋满座;九层蛋糕,寓意深刻!母亲身着红色寿袍,端坐台上,高兴接受亲朋的举杯祝福!最后,大家分吃蛋糕,在《生日快乐》的美妙歌声中落下帷幕。 托伟大祖国母亲生日之福,老娘在首都北京风风光光地过了一次正儿八经的“准生日”。母亲真是喜出望外!她老人家高兴地说:这也是赶上了这个好时代啊,要是在以前啦,大家想都不敢想哟! 过完生日后,母亲跟随我们又回到了淮南。 此次“北京之行”,母亲仿佛变了个人似的。 一回到淮南,老人家总爱唠叨:你们这回给我过的这个生日呀,恐怕是花掉你们不少钱,现在的钱这么难挣,你们各人家庭都有各人家庭的事,你们的孩子也都渐渐长大了,都要成家立业了,还需要许多钱花呢,假如你们负债了,以后你们的日子因为没钱而吃紧,那日子就不好过喽! 大家都知道母亲的内心世界,虽然那天在生日宴上,母亲一直都很高兴的样子,那是在旁人边不薄儿女的面子,其实她的心底是非常心痛的!这也是由她老人家由来已久的算小本性决定的。 母亲娘家在当时虽然很殷实,但她自从嫁给了父亲,她也就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 母亲嫁给了父亲,等于是从“米坛里掉进了糠坛子里”,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我曾经不大理解地问过母亲,你既然知晓父亲这里是个“糠坛子”,那为什么又要嫁给父亲,难道当时就没有比父亲条件好一些的“米坛子”?母亲说,当时比父亲条件好些的人家是有,但人家没有父亲长得帅。这是其一。其二呢,父亲刚从朝鲜战场回国回到家乡,志愿军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吃菜要吃白菜芯,跟人要跟志愿军”,所以才最后决定跟了父亲。 父亲在村里任职,多在外,少在家,能够光顾家里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少,繁重的生产体力劳动和照料孩子的双重重担大多压在体质并不好的母亲身上,虽然有一段时间有叔叔和婶婶帮忙,但后来他们也分立门户了。 母亲的身体就是在那个时候日益变差的。母亲前后共养育6个子女,柴米油盐,吃喝拉撒,样样大都牵扯着母亲的心。那个年代,物质贫乏,缺衣少食,饥荒成了家常便饭,寒冷更是习以为常。任凭母亲怎么努力,一大家子都要吃饱穿暖总是成为奢望!母亲常常力不从心,原本瘦小的胃越变越小,患上了越来越严重的“胃下垂”。 那时候是生产队集体统一劳动,大家为了养家糊口,都要抢争工分。特别是“双抢”农忙季节,生产队长一声口哨,就是赶不上吃饭也要出工。母亲常常饿着肚子上工。家里,婴儿哭闹需要喂奶;田间,庄稼收割不误农时。孩子们小,帮不上大忙,稍大一些的孩子,大多需要上学。看着母亲日渐憔悴的面容,开始懂事的我,总是在不经意间暗自伤感流泪!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既是勤劳的,同时又是慈祥的!她宁愿自己不吃,也要留给孩子们吃,哪怕自己饿一点,总是想方设法让着筷子给孩子们吃饱一些。父亲行伍出身,性格有些耿直,加上工作生活的压力,难免有时也会委屈母亲,有时也会伤着母亲。但我总能看到当时并不怎么顶撞父亲的母亲,常常在避开父亲或在没人在场的旮旯里默默哭泣。我懂事很早,那些关于母亲任劳任怨的真实场景和画面,总是能够被我敏感的眼神捕捉,存储脑海,至今难忘!在我看来,母爱大于山,但慈母所表达爱的方式,总是在举手投足间的细微处体现,或者是用早已形成“口头禅”的“儿喀”、“昂嘞”传递。我的母亲就是如此。 长年累月疲劳过度,加上生活营养不良,患有“胃下垂”的母亲,又多了一种“贫血”这个毛病。母亲经常眼前突然发黑。 分田到户后,家庭[[生活]]明显改善和好转,吃穿不愁了。但因多年积劳成疾,母亲体弱多病状况并不见有多少实质改变。母亲六十多岁就成了驼背老人了。母亲两只脚还经常发“牛火”,浮肿胀痛,痛疼难耐! 母亲原本大家闺秀,也认识不少字,既会挑花绣朵,也会唱歌。一出《打猪草》,惊艳四座!但自从嫁给了父亲,母亲就总是命运多舛,苦不堪言! 记得有一次中午时分,盛夏炎热,母亲到菜地浇菜,被一条土公蛇恶狠狠地咬了一口,母亲立马感觉到两眼发黑,倒倒歪歪。幸好那天懂得中医推拿的自家姐夫来了,及时买了蛇药及时救治,母亲才免于一死。 人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可是,刚到母亲可以享受一点幸福的时候,刚过了八十岁生日的两年多一点,母亲在屋里走路时不慎绊倒,肱骨断裂,救治四个多月不见好转,反而每况愈下,最后,在母亲八十二岁生日过后不久,母亲终因医治无效,在淮南养老院逝世。 母亲真的走了。母亲一生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她把她全部的爱,都无私奉献给了她所精心养育的子女们! 母亲无声无息地走了,当距离淮南600里以外的桐城老家邻里亲戚惊悉母亲突然走了的噩耗,无不为之动容、悲泣! 在当地殡葬部门的帮助下,母亲在寿县火化后,由专车送回家乡九重公墓安葬。 值此母亲逝世三年半,谨写此文献给我敬爱的母亲,以表达我对平凡而又伟大母亲的深深思念!<ref>[https://vip.chinawriter.com.cn/member/index.php?uid=chengyinsheng 中国作家网]</ref> ==作者简介== 程银生,笔名程石,男,[[安徽]]桐城人。现居[[合肥]]。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我的母亲(程银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