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4.13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把钱扔在水里(孙骏毅) 的原始碼
←
把钱扔在水里(孙骏毅)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把钱扔在水里'''<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3295698/pexels-photo-13295698.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把钱扔在水里》'''是[[中国]]当代作家孙骏毅的散文。 ==作品欣赏== ===把钱扔在水里=== 水是苏州的魂,街区因水而充满灵气,就像秦淮河之于夫子庙、苏州河之于上海滩、江南运河之于湖州南浔镇和无锡南长街一样。护水与治水,是整治街区水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老祖宗其实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对治理古城水系一点也不马虎的。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平江府洪水泛滥,整个街区变成一片汪洋,积水最深处达3尺,灾民超过10万户。次年六月,范仲淹调任平江知州,一上任就遍访街区,察看水道走向,寻找水患之源。《[[尚书]]·禹贡》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意思就是要疏浚河道,让水系互通,才能杜绝水患。范仲淹获得朝廷赈灾款官银500两、谷米1000石,并采用以工代赈之道,每日给粮5升,招募灾民数万,清理淤泥河障,疏浚城内水系,使街区内的大小河道贯通畅达,之后的几十年内再没有发生过大水灾了。 从《平江图》和明末绘制《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看,街区内河道变迁分为宋、明、清三个阶段,走向是逐渐淤塞、狭窄、变浅。后来因为交通辟路,又填没了一些河道。如1935年的卫道观河、混堂浜河,1958年的东白塔子河、菉葭巷河、大儒巷河、钮家巷河、玉带河,1960年的虹桥浜河,1963年的中张家河等先后被填没成路。现有河道外围有3条,一横二直;内河有7条,南北向2条,东西向5条。 据资料分析,现存河道的现状是: 平江河,长740米,平均宽8米,最窄处为6米,平均水深为1。6米,条石驳岸。 胡厢使河,长520米,平均宽8米,最窄处为3米,平均水深为1。8米,条石驳岸。 柳枝河,长530米,平均宽8米,最窄处为4.5米,平均水深为1.3米,条石驳岸。 内城河,长450米,平均宽15米,最窄处为5.5米,平均水深为1.8米,条石驳岸和自然驳岸。 新桥河,长530米,平均宽8米,最窄处为3.5米,平均水深为1。4米,条石驳岸。 疏浚河道,使水流畅通,是古城水系整治的关键,最终目的是正本清源,改善水质,畅通水循环系统。1982年的平江河疏浚工程,算得上是街区保护改造工程的一个大项目。之后的1989年、1991年、1993年,前后进行过三次疏浚工程。首次疏浚工程的规模最大,不出半个月,河水就被抽干了,两边的驳岸搭起了护栏板,沿河危房旁则搭建脚手架做修复加固,甚至连一扇摇摇欲坠的木格子窗都不放过,或修整或更换。竹梯从岸上放到河底,工人们顺着梯子爬上爬下,挖走河底的淤泥。淤泥层分成自流层和污泥层,前者是河流自然流动沉积下来的淤泥,一般不予清理,因为它涉及到河道生态环境和水的压强、压力,对沿岸建筑会造成损害;后者是抛洒垃圾和上游浮动垃圾累积而成的淤泥,则要完全清理干净。 保护河道驳岸,是疏浚工程中特别留意的。河道驳岸多用花岗石条堆砌而成,既是围河的岸基,又是沿河人家的屋基。因此,驳岸的铺砌是很有讲究的,整齐划一,牢固坚实,石缝里则用石灰水泥浆抹砌密实。沿河人家的河滩踏步、入水码头、缆桩绳孔,大多铺砌既实用又美观。 疏浚工程中,对沿河人家产生的污水全部截流处理,采用分散处理和集中处理两种方式。分散处理就是采用传统化粪池或无动力组合新型化粪池或小型污水处理装置就近设置,污水经处理后纳入雨水管网系统,就近排入内河道。这种处理方式是进度较快,但是效率低,难以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还有一种就是集中处理,将污水全部截流,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系统,直接输送城东污水厂去处理。这样做需要与管网配套,进度较慢,投入成本也相对高一些。据测算,仅平江河两岸地下污水管线布线就有342.5米,仅污水管一项当时就投资了41.58万元。 “把钱扔在水里,值得!”这是参与河道清淤整治工程的管理者和施工者一致的认识。分管负责同志在动员会上强调说:“路河相依的棋盘格局,在南宋留下来的平江图上就是这样画的,保持河道整洁,无论从街区的保护改造看,还是从城市水生态环境看,都是要认认真真去做好的,一点不能拆烂糊。这就是落在我们肩上的城市责任。” 保持水质洁净,除了清淤,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保持河道的自流量,就是俗话说的“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平江河整治阶段,施工计划就明确将河道水位适当提高,常年高于古城区水系水位,在与外部水系相连处设置溢流堰门。同时将位于东园的泵房改为双向泵房,可双向调节水流。因外城河(娄门至相门段)经过多年的治理,水质趋好,平时可通过东园泵房引外城河水缓缓进入内河水系,源源不断补充洁净的活水,使之血脉畅通自然流动。 住在平江河西岸的老吴在清淤起始阶段却是忧心忡忡,几乎足不出户,因为听人说河道清淤时某户人家沿河的半堵围墙半夜里“哗啦“一下倒塌了,条石码头陷进污泥里,原因就是河道里的水抽干后,水对房屋的压力发生突变而致倒塌。吴家后门口有一个石码头,十来级石梯伸到水里。他最担心的就是石码头连着房子的地基,年久失修,会不会发生不测? 老吴很健谈,风趣地说,在我小时候,家里人喝的就是这河水,拎几桶水上来倒进水缸里,放点明矾一沉淀,水质毕清毕清(苏州方言,非常清洁的意思)。河里有串条鱼游来游去,细小的鱼鳞在太阳下一闪一闪,还有肉眼都很难看清的小虾米,欢欢喜喜蹦到淘米簸箕里来。后来,街区里开办豆制品厂,还有小塑料厂,污水就往河里直排。沿河人家也不守规矩,垃圾、污水,窗户一开就往河里倒,河道就这样被污染了。有时就像一只大染缸,河水忽灰忽红。一到大热天,河底淤泥泛上来,冒出一股股臭气。前两天,我听见一个笑话,有人说“苏州是东方[[威尼斯]]”(水城),也有人说“我补充三个字:威尼斯的下水道。我是住在河边的,听了心里很不舒服。我听见河道清淤整治的消息是很开心的,但也不放心,就怕房子被“清”出个三长两短来。 那天,工程组召集沿河居民开座谈会,我去了,说出我的担心。 他们让我放一百个心,清淤前会做好驳岸围挡,不会出毛病的。 我还是不能放心,当天没能在沿河人家的承诺书上签名。 过了一天,工程组的同志上门来家访,给我看清淤布线图,讲解清淤的方法,打消我的顾虑,最后就签名同意了。 我笑问:“给这条河清一次淤,阿要花多少钱?” 工程组同志说:“至少要花200多万吧。” 我吓了一跳,当年花200多万,那是多大一笔钱啊,真是把钱扔在水里呀。 工程组再次召集居民开会,明确表示把钱扔在水里,值得,因为再现人家尽枕河的平江风貌,河道水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清淤是不能不做的工程。工程组感谢沿河居民配合,同心协力让河道变清。 紧靠大儒巷的那段石驳岸,本来要拆除重建,工程组实地察看后觉得可以做保护性修复,不要推倒重来。他们用护钢板加固驳岸护栏,清理河道淤泥时不影响驳岸基础,仅这一项就为国家节省了近200万投资,效果与推倒重建是一样的。 驳岸围挡做在前面,做实了,疏浚工程展开时,再没有发生驳岸垮塌的事故。河底见天后,居民们都站在驳岸上观望,只见汪着污水的[[淤泥]]里有居民扔进河里的废铁桶、煤球炉、三条腿的铁木椅子。这些扔在河里的杂物不仅阻挡了水流的流速,更使河道变得脏乱差。看在眼里,红在脸上,羞在心里,沿河居民纷纷表示,经过疏浚的河道要加倍呵护,再不能随意乱扔杂物了。 原住民对河道清淤举双手赞成,却也不无担心,因为像这样下工夫清淤也不至一次,没过一二年,河水又脏了,因为沿河人家向河道里乱扔垃圾的陋习不改变,那这笔清淤费真要扔水里了,谁看着不心疼呢。 管理者说不,以后要实施“河长制”,分片分段包干管理,劝阻居民向河道里扔固体垃圾,污水则入地下管网,修整后的石驳岸、栏杆、石阶等也都有专人维护。“城市责任”其实不仅仅是管理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原住民、甚至也包括每一个租住户的责任。 吴地的风景画家很多,三三两两的美院学生就喜欢坐在河岸边的石椅上,摊个画板在膝盖头画素描,最喜欢画的大约就是平江水巷。要画出水巷的意蕴也不难,就要掌握这几个老祖宗总结下来的三要素:小桥,流水,人家。枕河人家、临水木窗、岸上花树、树下的粉墙黛瓦,静心画去,就可以把水巷特色一网打尽了。 清淤疏浚过后的平江河,微风吹过,泛起圈圈清澈的涟漪。 一只豆绿色的[[蜻蜓]]从河边的柳枝上飞过来,栖息在河岸边垂下的一丝青藤上。 河道疏浚整治工程,赢得了沿河居民的称赞: 一是“活”,流水不腐,活水常清; 二是“洁”,河面飘浮物勤清理,水中可以看到久违的小鱼小虾的游姿了; 三是“秀”,临水建筑经过修缮,不仅消除了险情,更加增添了“枕河人家”的绰约秀姿。 站在河岸上朝南北眺望,水巷深深,两岸屋舍壁立,灰墙黑瓦,马头墙翘向天际,高耸挺秀;临水的窗户或开或闭,或半开半闭,窗下是伸向水中的河埠。有的河埠造型十分简洁,仅在临水处用粗石条筑成踏步以供上下之便,朴实而耐用;有的河埠就比较考究,它们突出于石驳岸之外,用花岗石精细地凿成平台,在从平台上向下一面或两面向下铺出踏步直达水面;还有的简直可以称之为机灵了,河埠与它所处的地形唇齿相依,揖让有度,或缩进,或突出,或拐个弯儿,都巧妙地利用地形,而使河埠与桥浑然一体,比如平江河上的胜利桥、众安桥、朱马交桥下的河埠,都灵巧得显出一种俏皮少女的活泼来。 河水干净了,船橹摇过的观光小木船就有人坐。摇船的老伯或阿婆一边摇船在水巷里缓缓行走,一边开心地唱开了《苏州好风光》: 上有呀天堂,下有呀苏杭, 城里有园林,城外有水乡, 哎呀,[[苏州]]好风光, 好呀好风光。 春季里[[杏花]]]开,雨中采茶忙; 夏日里荷花塘,琵琶丁冬响, 摇起小船,轻弹柔唱, 桥洞里面看月亮。。。。。。 河道变得整洁了,最受益的还是枕河人家。 <ref>[http://www.chinawriter.com.cn/l 中国作家网]</ref> ==作者简介== 孙骏毅,江苏作协会员,苏州姑苏区作协副主席。著有散文集《深宅蔷薇花》《黑白情调》。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把钱扔在水里(孙骏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