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103.14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斗六受天宮 的原始碼
←
斗六受天宮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斗六受天宮'''<br><img src="https://storage.googleapis.com/bobee-images/images/2017/08/10014643_459860954146493_2054543012_n.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obee.nownews.com/temples/%E6%96%97%E5%85%AD%E5%8F%97%E5%A4%A9%E5%AE%AE 圖片來自nownews]</small> |} '''斗六受天宮''',是位於[[台灣]][[雲林縣]][[斗六市]]莊敬路的一座[[媽祖廟]]。其前身為落於火車站前太平路頭圓環旁的媽祖廟,創建於[[清]][[康熙]]晚年(1720年前後),為[[斗六街]]最早的媽祖廟,與[[永福寺]]合稱「街頭媽祖間,街尾觀音亭。」日治時期的1937年(或1938年)被日本人強制拆除,1977年始於現址重建。<ref>{{Cite web |url=http://www.taiwanmazu.org/mem_list/mem_list_main.asp?mem_list_no=34 |title=《斗六市 受天宮:街頭媽祖間,街尾觀音亭》,台灣媽祖聯誼會網站 |access-date=2015-04-2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30934/http://www.taiwanmazu.org/mem_list/mem_list_main.asp?mem_list_no=34 |archive-date=2016-03-04 |dead-url=yes }}</ref> ==历史== ===圓環前舊廟=== 斗六媽祖廟創建於[[清]][[康熙]]末年,原址位於今斗六圓環雲林縣水利會,為斗六街最早的媽祖廟。[[乾隆]]元年(1736年),皇帝御賜重修受天宮,並列入官祀。賜題匾「敕建受天宮」,並欽點相國寺監院玄明法師住持宮務。乾隆十八年(1753年)於右側創建一所[[龍門書院]],由於龍門書院興建,斗六門文士輩出,自乾隆二十五年至[[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百餘年間,孕育了不少文科功名。 姚公祿位碑位於北門受天宮內,高二尺許,寬一尺餘,[[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六月立碑。[[倪贊元]]所著《雲林采訪冊》中記載[[姚鴻]]謂:「居官廉明,安良除暴,嘗慮差役過多,藉端勒索,為之裁派差名,減輕差費,凡有益於地方之事,莫不認真整頓,以期成效,若夫倡修廟宇,捐建廟橋粱善事,猶其餘事,士民愛之,奉公祿位於受天宮。」(現位於受天宮三樓功德祠內。) 除了供俸縣丞姚鴻祿位之外,還是每年[[北港]]媽祖出巡蒞境的代表廟宇。 (斗六堡/風俗/歲時)二月二日,商賈各備牲醴祀福神,曰做牙;農家尤重,取古春祈之義。 每歲於是月,斗六街眾迎南北港天上聖母,供俸受天宮,焚香者不絕於道; 十餘日,乃迎神赴別堡 )可見當時受天宮於斗六門之香火鼎盛。 道光二十八年( 1848年 ),因受天宮建廟已超過百年,地方鄉紳沈長盛倡捐監修受天宮。 日治期間的[[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農曆二月二十九日,嘉義發生罕見[[1906年梅山地震|大地震]]。廟宇經歷天災以及下已如風中殘燭。地方仕紳吳貫世、吳盛金招募捐資三千元重修(當時公務人員薪水月俸為27元)。 日治後期實施[[皇民化]]政策。[[昭和]]十二年(1937年),日本政府禁止台灣一切漢系民間宗教,強加日本神道信仰;日人惟恐受天宮香火鼎盛而存民族意識,在隔年予以拆毀,寺廟財產全數充公;以昇天祭為由將神像予以燒毀,廟中神像大多難逃一劫。姚公祿位神牌以及石刻祿位捐典香田記事碑,均遭劫而下落不名,龍門書院亦遭池魚之殃。信徒急議將六尊迎請蔽避,並將紅契(受天宮建廟沿革)、田契(約三十公頃)、地契、資產等分成六分,委託媽祖會、角頭會主藏匿,才得已流傳至今。 ===斗六龍門書院=== 乾隆十八年(1753年),於縣城北的'''受天宮'''內,創建了一所「'''龍門書院'''」 (受天宮遺址在今日斗六市圓環所在地。廟建於康熙末年,乾隆元年御賜國庫重修,列入官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日本在台灣強制執行「皇民化」運動,勵行通俗「信仰的寺廟神昇天政策時,遭劫而被拆毀,(龍門書院亦受池魚之殃)。 書院建地一分二釐九毫七絲(約380坪)之廣,分兩進南向,前進祀朱子文公,梓潼帝君,關聖帝君,後堂駟制字倉先聖,書院擁有學田十甲五分六釐,全是地方士紳捐獻,據傳書院的倡建,是居於林內的名宦奉政大夫大學士鄭萃俳等發起的,代動了地方讀書尚禮風氣,因此文風薈萃,私塾更是遍及各庄。 由於龍門書院興建,斗六門文士輩出,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百餘年間,產生了不少文科功名,晉翰林書院侍講學士的有鄭天球(鄭萃俳之子),中進文進士官至吏部主政的有張覲光,中試文舉人的有吳兆亨等七人,鄉試文秀才上榜的多達三十一人,竟佔雲林秀才數的半數,足見斗六門書香風氣之盛。 ===新廟重建=== 民國60年(1971年)招募成立聖母會,志在重建日治時期被廢之受天宮。 民國62年(1973年)於莊敬路重建斗六受天宮,廟身土地由先賢葉碧東先生發願捐獻,建築工程浩大,悉賴十方各界捐獻,花費二十年時間形成廟貌。前殿五門雄偉綉面,前庭寬闊泥土平坦鋪蓋,正殿莊嚴乃主祀聖駕之寶座,上樓巍巍普陀岩,觀音佛祖坐中堂,善才良女侍立兩傍。興建工程到此已是完工告竣,宮宇巍峨,莊嚴富麗,信徒參拜絡繹不絕。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ref>{{cite web|title=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url=https://cabu.kcg.gov.tw/Web/FileDownLoad/FileUpload/20160111175017411680.pdf|website=高雄市政府民政局|access-date=2018-04-07|archive-date=2020-10-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028062933/https://cabu.kcg.gov.tw/Web/FileDownLoad/FileUpload/20160111175017411680.pdf|dead-url=no}}</ref>。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家廟|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庙]]與[[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門 (建築物)|門]]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或[[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 (道路)|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廟宇林|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闕]],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 (道教)|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與[[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信仰|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巖仔|巖]]」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的[[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與[[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 (消歧義)|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的[[三嵕廟|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祠 (神道)|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 (琉球)|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7 宗教建築;陵墓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斗六受天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