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7.75.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正櫻蝦 的原始碼
←
正櫻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800000;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正櫻蝦''' </p> |- |<center><img src="https://www.tfrin.gov.tw/friweb/frienews/enews0048/images/20.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tfrin.gov.tw/friweb/frienews/enews0048/t2.html 圖片來自tfrin.gov] </small> |} '''正櫻蝦'''(學名:Sergia lucens),是[[櫻蝦科]]櫻蝦屬的一種蝦,在台灣稱作櫻花蝦,台語稱花殼仔,經濟價值甚高,全世界只有[[台灣]][[屏東縣|屏東]]的[[東港鄉]]、[[日本]][[本州]][[靜岡縣]]駿河灣才有出產,故常被稱為國寶蝦,屬名貴海產,正櫻蝦年漁獲量最高曾達到2000公噸,但經生態評估後,以每年不超過900公噸為上限,以免魚源枯竭。 ==簡介== 在台灣與日本,正櫻蝦都是一種稀有的漁業資源,牠的體形小,側扁,體長4~6釐米。甲殼薄。額角短小,側面略呈三角形,下緣斜而微曲,上緣具兩齒。尾節很短,末端圓形無刺;側緣的後半部及末緣具羽毛狀。其體色粉裏透紅,遠觀如盛開中之[[櫻花]]般美豔,故又稱為“櫻花蝦”。 ===屏東東港三寶之一=== 正櫻蝦俗稱櫻花蝦或花殼仔,是東港三寶之一。在東港,[[黑鮪魚]]、櫻花蝦、[[油魚子]]三種高經濟漁獲被合稱為“東港三寶”。其加工乾製品在市場上備受歡迎,根據東港魚市場拍賣資料顯示,近10年來,櫻花蝦每年約可為漁民帶來新台幣2-4億元的收入,由於分佈稀有性,在全世界只有台灣屏東的東港、日本本州靜岡縣駿河灣才有出產,故常被稱為國寶蝦,被列為屏東縣東港三寶之一,因為其發光特性,又稱作發光櫻蝦、發光正櫻蝦、晶瑩櫻蝦。但台灣約有9成正櫻蝦都是外銷日本,僅有1成內銷,年漁獲量最高曾達2000公噸,但經過評估後,以每年不超過900公噸為上限,以免資源枯竭無蝦可捕。 ==特徵== 正櫻蝦成蝦身長約 40 mm,全身佈滿 160 個左右的發光器及[[紅色素]],呈現半透明紅色。台灣西南沿海的族羣,棲息在水深約150米、含有大量[[泥沙]]的海底[[峽谷]]地形,成蝦會每日[[洄游]],在日落前開始上浮,並在夜間攝食[[磷蝦]]等[[浮游]][[動物]],日出後即下潛,[[生命週期]]約15個月,卵[[孵化]]後10∼12個月成熟,產卵後2∼3個月死亡,全年均會產卵。 ==台日共同品種== 櫻花蝦之所以特別,在於全世界捕撈櫻花蝦之地-僅有台灣屏東縣東港地區海域、台灣[[宜蘭縣]][[龜山島]][[海域]]以及日本靜岡縣駿海灣海域三處,而且櫻花蝦是少數人類可以直接攝食的浮游動物之一,因此彌足珍貴。不過早期拖網業者並未重視也不了解其經濟價值性,經常把捕撈上岸的櫻花蝦與[[燈籠魚]]之類的下雜魚種,混雜絞碎成魚漿充作[[養殖業|養殖漁業]]的飼料,直至日本學者大森等研究發現,並於 1988年親自來台考察,證實台灣東港溪出海口附近所產的櫻花蝦與日本同種,漁民才開始正視櫻花蝦的珍貴性。<ref>[https://smbrcourse.wordpress.com/sergestidshrimp/ 櫻花蝦]海洋資源永續發展課程</ref> == 捕撈 == 漁民主要在東港漁港附近沿海的大坪、港口、孔角、大寮、三侖尾等5個海域進行捕撈,歷史可回朔到1950年代,但早期僅為捕撈底漆魚類時的混獲物。1982年,日本開始以每公斤320~350台幣的高價收購乾燥櫻花蝦,因而促成東港專業捕撈櫻花蝦漁業的發展,1993年成立櫻花蝦產銷班,並開始逐步制定作業規範及捕撈限制,夏季6-10月禁止捕撈,改捕撈相似種之中型[[毛蝦]]以彌補空窗期。宜蘭地區自1996年在龜山島海域發現櫻花蝦族群後,在2005年亦制定相關規範開捕撈,以宜蘭[[大溪]]漁港為主要作業地,年漁獲量僅約300公噸。 ==贗品充斥== 由於櫻花蝦行情看俏,加工乾製品售價每台斤約新台幣600至800元,利之所趨下,市面上贗品充斥。不肖加工業者以[[赤尾青]]、[[蝦猴]]、[[白燈]]、[[中蝦]]、[[刺蝦]]等蝦類,經由加工染色,仿冒是櫻花蝦產品出售,嚴重擾亂並打擊正牌櫻花蝦市場行情。<ref>[https://www.tfrin.gov.tw/friweb/frienews/enews0048/t2.html 台灣東倘櫻花蝦加工乾製品辨識方法]水試所電子報第48期</ref> ==乾製品辨識== 台灣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提供國人資訊就額角、顏色、大小、斑點等四個特徵區別櫻花蝦及目前市場中容易魚目混珠之其他蝦類,以維護國內櫻花蝦產業的發展,也為消費者的權益把關。 * 額角:[[東方白蝦]]、[[台灣紅蝦]]、[[棘尾珍刺蝦]]都有明顯較長的額角延伸出[[頭]]部,就算斷掉也會有額角的形狀。而正櫻蝦、[[東方玻璃蝦]]、中型[[毛蝦]]之額角較短,必需仔細觀察才能看出。 * 顏色:加工後正櫻蝦呈橘紅色,東方玻璃蝦與中型毛蝦呈白色。不過染色後的中型毛蝦則與正櫻蝦相近,需靠體型大小或體表斑點加以辨識。 * 大小:正櫻蝦的體型較大,大多為3公分以上,平均約3.5公分。中型毛蝦的體長較小,大多為2.5公分以下,平均在2公分左右。 * 斑點:正櫻蝦之體表分佈紅色斑點,尤其以頭部與尾部最為密集。染色後的中型毛蝦則不具斑點,只會有染色不均的情形。 ==核心議題== 櫻花蝦為台灣南部特有資源,日本商人於 1982 年來臺以每公斤 320 至 350元的高價收購,東港漁民才感受到櫻花蝦的經濟價值,並且開始有了專業性捕撈櫻花蝦的單拖網漁船出現。但由於奧林匹克式的競爭捕撈,反而造成產量過高、價格下跌的現象,甚至導致資源衰竭的後果。於是水試所和區漁會於 1992 年號召船主成立櫻花蝦產銷班,並於 1994 年訂定公約及管理辦法,每年 6 月 1 日至10 月 31 日列為禁捕期,給予櫻花蝦有資源自律性回復的時間,這是[[社區]]自主管理的一個成功案例。而這個成功案例有可能可以申請「海洋管理委員會」之水產認證標章,提高產品之形象及價格。 ==限制捕撈== 日本自1894年起便有捕撈紀錄,僅在駿河灣海域開放捕撈,僅在3-6月、10-12月分兩季捕撈,並對捕撈之方式做相當大的限制,漁獲量在1967年曾達到8344公噸的最高紀錄, 1970-1995年間每年平均漁獲量約3200公噸,但自1997年後,年漁獲量已降到850公噸以下。 1980年代,日本開始尋求櫻花蝦替代物,得知台灣東港漁港有此漁獲,經日本學者大森信等人確定與日本為同種,之後陸續研究,除屏東縣小琉球以及東港鎮到[[枋山鄉]]沿岸外、在宜蘭縣蘇澳、龜山島、[[花蓮縣]][[長濱鄉]]、[[石梯鄉]]、[[新城鄉]]及[[台東縣]][[大武鄉]]、[[成功鄉]]一帶海域也有發現。 2000年,[[俄羅斯]]學者 vereshchaka 分析[[丹麥]]研究[[船]]在1930~1982年採集的標本後,發現在[[新幾內亞]]西北海域、婆羅洲西北海域以及[[菲律賓]][[呂宋島]]中西部海域也有採集紀錄,正確的分佈範圍仍不明。 ==參考資料== {{reflist}} [[Category:300 科學總論]] [[Category:360 生物科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正櫻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