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櫻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正櫻蝦 |
---|
|
正櫻蝦(學名:Sergia lucens),是櫻蝦科櫻蝦屬的一種蝦,在台灣稱作櫻花蝦,台語稱花殼仔,經濟價值甚高,全世界只有台灣屏東的東港鄉、日本本州靜岡縣駿河灣才有出產,故常被稱為國寶蝦,屬名貴海產,正櫻蝦年漁獲量最高曾達到2000公噸,但經生態評估後,以每年不超過900公噸為上限,以免魚源枯竭。
簡介
在台灣與日本,正櫻蝦都是一種稀有的漁業資源,牠的體形小,側扁,體長4~6釐米。甲殼薄。額角短小,側面略呈三角形,下緣斜而微曲,上緣具兩齒。尾節很短,末端圓形無刺;側緣的後半部及末緣具羽毛狀。其體色粉裏透紅,遠觀如盛開中之櫻花般美豔,故又稱為「櫻花蝦」。
屏東東港三寶之一
正櫻蝦俗稱櫻花蝦或花殼仔,是東港三寶之一。在東港,黑鮪魚、櫻花蝦、油魚子三種高經濟漁獲被合稱為「東港三寶」。其加工乾製品在市場上備受歡迎,根據東港魚市場拍賣資料顯示,近10年來,櫻花蝦每年約可為漁民帶來新台幣2-4億元的收入,由於分佈稀有性,在全世界只有台灣屏東的東港、日本本州靜岡縣駿河灣才有出產,故常被稱為國寶蝦,被列為屏東縣東港三寶之一,因為其發光特性,又稱作發光櫻蝦、發光正櫻蝦、晶瑩櫻蝦。但台灣約有9成正櫻蝦都是外銷日本,僅有1成內銷,年漁獲量最高曾達2000公噸,但經過評估後,以每年不超過900公噸為上限,以免資源枯竭無蝦可捕。
特徵
正櫻蝦成蝦身長約 40 mm,全身佈滿 160 個左右的發光器及紅色素,呈現半透明紅色。台灣西南沿海的族羣,棲息在水深約150米、含有大量泥沙的海底峽谷地形,成蝦會每日洄游,在日落前開始上浮,並在夜間攝食磷蝦等浮游動物,日出後即下潛,生命週期約15個月,卵孵化後10∼12個月成熟,產卵後2∼3個月死亡,全年均會產卵。
台日共同品種
櫻花蝦之所以特別,在於全世界捕撈櫻花蝦之地-僅有台灣屏東縣東港地區海域、台灣宜蘭縣龜山島海域以及日本靜岡縣駿海灣海域三處,而且櫻花蝦是少數人類可以直接攝食的浮游動物之一,因此彌足珍貴。不過早期拖網業者並未重視也不了解其經濟價值性,經常把捕撈上岸的櫻花蝦與燈籠魚之類的下雜魚種,混雜絞碎成魚漿充作養殖漁業的飼料,直至日本學者大森等研究發現,並於 1988年親自來台考察,證實台灣東港溪出海口附近所產的櫻花蝦與日本同種,漁民才開始正視櫻花蝦的珍貴性。[1]
捕撈
漁民主要在東港漁港附近沿海的大坪、港口、孔角、大寮、三侖尾等5個海域進行捕撈,歷史可回朔到1950年代,但早期僅為捕撈底漆魚類時的混獲物。1982年,日本開始以每公斤320~350台幣的高價收購乾燥櫻花蝦,因而促成東港專業捕撈櫻花蝦漁業的發展,1993年成立櫻花蝦產銷班,並開始逐步制定作業規範及捕撈限制,夏季6-10月禁止捕撈,改捕撈相似種之中型毛蝦以彌補空窗期。宜蘭地區自1996年在龜山島海域發現櫻花蝦族群後,在2005年亦制定相關規範開捕撈,以宜蘭大溪漁港為主要作業地,年漁獲量僅約300公噸。
贗品充斥
由於櫻花蝦行情看俏,加工乾製品售價每台斤約新台幣600至800元,利之所趨下,市面上贗品充斥。不肖加工業者以赤尾青、蝦猴、白燈、中蝦、刺蝦等蝦類,經由加工染色,仿冒是櫻花蝦產品出售,嚴重擾亂並打擊正牌櫻花蝦市場行情。[2]
乾製品辨識
台灣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提供國人資訊就額角、顏色、大小、斑點等四個特徵區別櫻花蝦及目前市場中容易魚目混珠之其他蝦類,以維護國內櫻花蝦產業的發展,也為消費者的權益把關。
- 額角:東方白蝦、台灣紅蝦、棘尾珍刺蝦都有明顯較長的額角延伸出頭部,就算斷掉也會有額角的形狀。而正櫻蝦、東方玻璃蝦、中型毛蝦之額角較短,必需仔細觀察才能看出。
- 顏色:加工後正櫻蝦呈橘紅色,東方玻璃蝦與中型毛蝦呈白色。不過染色後的中型毛蝦則與正櫻蝦相近,需靠體型大小或體表斑點加以辨識。
- 大小:正櫻蝦的體型較大,大多為3公分以上,平均約3.5公分。中型毛蝦的體長較小,大多為2.5公分以下,平均在2公分左右。
- 斑點:正櫻蝦之體表分佈紅色斑點,尤其以頭部與尾部最為密集。染色後的中型毛蝦則不具斑點,只會有染色不均的情形。
核心議題
櫻花蝦為台灣南部特有資源,日本商人於 1982 年來臺以每公斤 320 至 350元的高價收購,東港漁民才感受到櫻花蝦的經濟價值,並且開始有了專業性捕撈櫻花蝦的單拖網漁船出現。但由於奧林匹克式的競爭捕撈,反而造成產量過高、價格下跌的現象,甚至導致資源衰竭的後果。於是水試所和區漁會於 1992 年號召船主成立櫻花蝦產銷班,並於 1994 年訂定公約及管理辦法,每年 6 月 1 日至10 月 31 日列為禁捕期,給予櫻花蝦有資源自律性回復的時間,這是社區自主管理的一個成功案例。而這個成功案例有可能可以申請「海洋管理委員會」之水產認證標章,提高產品之形象及價格。
限制捕撈
日本自1894年起便有捕撈紀錄,僅在駿河灣海域開放捕撈,僅在3-6月、10-12月分兩季捕撈,並對捕撈之方式做相當大的限制,漁獲量在1967年曾達到8344公噸的最高紀錄, 1970-1995年間每年平均漁獲量約3200公噸,但自1997年後,年漁獲量已降到850公噸以下。 1980年代,日本開始尋求櫻花蝦替代物,得知台灣東港漁港有此漁獲,經日本學者大森信等人確定與日本為同種,之後陸續研究,除屏東縣小琉球以及東港鎮到枋山鄉沿岸外、在宜蘭縣蘇澳、龜山島、花蓮縣長濱鄉、石梯鄉、新城鄉及台東縣大武鄉、成功鄉一帶海域也有發現。 2000年,俄羅斯學者 vereshchaka 分析丹麥研究船在1930~1982年採集的標本後,發現在新幾內亞西北海域、婆羅洲西北海域以及菲律賓呂宋島中西部海域也有採集紀錄,正確的分佈範圍仍不明。
參考資料
- ↑ 櫻花蝦海洋資源永續發展課程
- ↑ 台灣東倘櫻花蝦加工乾製品辨識方法水試所電子報第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