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9.25.18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永吉县第三中学 的原始碼
←
永吉县第三中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p8.itc.cn/images01/20210909/b81782038dba4537a8f5aa70fa0adcd5.pn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488876699_591231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永吉县第三中学'''是一所中学,位于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汽车与石化、农产品加工为三大支柱产业的吉林。 ==校园咨询== ===峥嵘岁月,师恩难忘:永吉三中(现吉林三中),一个梦开始的地方····=== 公元1955年9月1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必将永载[[教育]]界的史册。这一天,在历史悠久的乌拉古城,我们的永吉县第三中学诞生了。 永吉三中的首任校长由时任[[永吉县]]县长付连升兼任,副校长王锦儒主持全面工作<ref>[http://www.rubber-label.com/ja/5694/ 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_学校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实施细则],爱扬教育网,2019-08-17</ref>。 当时的校舍,只是十余座青砖古瓦的三合院,师资力量就只有二十多名[[教师]],却要承担五百多名的初一学生的教育工作,能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奇迹! 创校之旅,注定是不平凡的 1956年9月,学校增设[[高中]]班,将永吉一中、永吉二中的高中学生并入,成为永吉县第一所完全中学。 1957年8月,因原县办的永吉师范搬迁占校,永吉三中迁入现址,并存在至今。同年,[[学校]]设党支部,朴秉珠任书记,王锦儒任校长。 1958年7月,学校第一届初中学生毕业。 1959年7月,学校第一届高中学生毕业。李永和同学考入[[清华大学]]。 1960年7月至1962年7月,三届高考均取得可喜成绩,其中董世堂、翟万金考入清华大学,高汗奎考入[[北京大学]],游德元、王平安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1962年9月,高中部并入永吉十中,学校成为独立[[初中]],同年设永吉县青少年业余体校。 1963年至1966年,中考连续取得好成绩,升学率达90%以上。 1966年5月至1967年12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全校停课。 1968年3月,军宣队、工宣队入住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主任为赵亚纯。同年年底,全校学生同时毕业,加入上山下乡运动之中。 1969年至1970年,[[学校]]重新招生,学制为两年,复课闹革命。 1971年至1974年7月,学校为独立高中,拆除旧校舍,新建四栋能够容纳24个教学班的新校舍,两栋能够容纳500人食宿的食堂、宿舍,同时创办校办工厂——永吉县松江砂轮厂。 1974年8月至1977年,乌拉街初中并入,永吉三中恢复为完全中学。学校开门办学,各类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班应运而生,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劳动人才。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学校重新步入正轨,调整师资,新建理化[[实验室]]<ref>[https://www.docin.com/p-1497354884.html “理化生实验室”应该如何设计],豆丁网,2016-03-21</ref>一栋。 1978年,学校恢复三、三制办学模式,自此,每年都有大批初、高中毕业生升入上级学校,[[高考]]升学率在永吉县始终名列前茅。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返回「
永吉县第三中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