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195.3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 的原始碼
←
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jpg|缩略图|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https://gw.geneanet.org/frebault?lang=en&n=von+kleist&oc=0&p=bernd+heinrich+wilhelm 圖片來源][https://gw.geneanet.org/public/img/media/deposits/dc/4d/13978955/medium.jpg?t=1541667845 原圖連結]]] '''贝恩德·海因里希·威廉·冯·克莱斯特'''('''Bernd Heinrich Wilhelm von Kleist''',[[1777年]][[10月18日]][[奥得河畔法兰克福]]—[[1811年]][[11月21日]][[万塞]]),[[德国]][[诗人]]、[[戏剧家]]、[[小说]]家。<ref>[https://site.douban.com/213711/widget/notes/17510239/note/403456577/ 贝恩德·海因里希·威廉·冯·克莱斯特]来源豆瓣网</ref> 克莱斯特的家族是[[普鲁士]]传统的军事世家,出现了许多高级将领。父亲约阿希姆·弗里德利希·冯·克莱斯特曾参加[[七年战争]],官至少校,于1788年去世。 年幼时的克莱斯特即显示出文学才华。但遵循家族传统,1792年,加入波茨坦的近卫军团成为军官。翌年母亲去世,即请假料理丧事。过后参加了[[普鲁士]]、[[奥地利]]联军干涉[[法国]]革命的战争。因不喜欢军队刻板的生活,1799年退役。 当年,克莱斯特进入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大学学习法律及自然科学,并与一将军的女儿订婚。1800年,在柏林的普鲁士税务工商部谋得差事。由于厌恶官僚主义作风,一年后放弃公职。 去职后的克莱斯特沉浸在康德的哲学中,打算去[[巴黎]]推广康德思想,并提高自身法语水平。1801年4月,与姐姐乌尔里克前往[[巴黎]]。首先在德累斯顿欣赏艺术品。7月抵达巴黎。在巴黎他观察法国的社会生活,积累了日后写作的素材。 之后他又在[[瑞士]]等地游历。1803年初来到魏玛,在作家维兰德家中做客。之后又去了莱比锡、伯尔尼、[[米兰]]、[[日内瓦]]等地,最后二进巴黎。在巴黎,普鲁士特使敦促他回国。他回到美因茨,修养五个月。过后几年,他不断出现在巴黎,甚至还在科布伦茨做木匠过活。这时期他一边工作一边写作,剧作不断。 1807年他从柯尼斯堡到柏林,被法国人当作间谍拘捕,送往法国关押。7月获释。他去了德累斯顿生活两年。打算开书店,但并未实现。1808年1月,与友人亚当·米勒创办艺术杂志“菲布斯”,连载他的剧本《彭忒西利亚》和小说《O侯爵夫人》。一年后杂志停刊。他的代表作《破瓮记》在魏玛上演,惨遭失败。 1808年,他的剧本《赫尔曼战役》完成,为反拿破仑的起义者所赏识。1810年,他创办《柏林晚报》,抨击普鲁士的亲拿破仑政策,反对拿破仑的侵略。这份报纸为德国晚报的先驱。 但此时的克莱斯特仍然生活无着,靠堂姐为他申请的年金过活,为普鲁士上层社会所歧视。生活的不顺、事业的失败使他喘不过气。1811年11月21日,克莱斯特自杀身死。 生前痛苦的克莱斯特,终于在19世纪末得到肯定。 他的剧作,尤其是悲剧,独树一帜,在德国文学史上留下重重一笔。代表作《破瓮记》与莱辛的《明娜·封·巴尔赫姆》、豪普特曼的《獭皮》并称为德国三大喜剧。同时,他也是德国志怪小说的大师,代表作《智利地震》。他还是“逸事”文学体的创始人。并且是一位出色的报人。<ref>[https://site.douban.com/213711/widget/notes/17510239/note/403456577/ 贝恩德·海因里希·威廉·冯·克莱斯特]来源豆瓣网</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诗人]][[Category:小说家]][[Category:德国人]]
返回「
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