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6.176.6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爨 的原始碼
←
爨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爨 </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news.gtimg.com%2Fnewsapp_bt%2F0%2F13324722910%2F1000.jpg&refer=http%3A%2F%2Finews.gtimg.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53726403&t=49884607af40bee9292191c8d250ccfa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new.qq.com/rain/a/20210602a04nyv00 来自腾讯网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爨(拼音:cuàn)是[[汉语]]二级通用字 ,此字最早见于战国 ,古字形上部模拟双手拿着甑,中间是灶口,下部表示用双手将木柴推进灶口。本义指烧火做饭。与这个[[意思]]相关的,都可叫做"爨",如[[古代]]称厨房为"爨室",煮饭的大锅叫"爨镬"。"爨"也用作姓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爨 拼音; cuàn 注音; ㄘㄨㄢˋ 平水韵部; 去声十五翰 部首; 火 笔画数; 4+26 造字法; 会意字 结构; 合体字,上中下结构 五笔; WFMO(86);EMGO(98) 统一码; 基本区-7228 四角号码; 77809 仓颉码; HBDDF 郑码; NBGU GBK编码; ECE0 字级; 二级(6499) 异体字; 㸑、ࠆ�、ऍ�、ए�(其余见扩展图册) =='''文字溯源'''== 会意字。爨字始见于战国,古文字的"爨"可以说是一幅生火煮食图,以《说文解字》小篆(图2)为例:构件B代表甑,泛指锅镬一类炊具;构件A代表将甑放在灶上的双手。中间的构件C是灶口的象形。下半部则是进柴烧火的缩影:双手(构件E)把一根根柴火(构件D)推进灶内,一把"火"在下面熊熊[[燃烧]]着(构件F)。"爨"的本义就是[[烧火]]做饭。这种情景在大多数农村、山区是司空见惯,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图10是《说文》籀文,构型比小篆简单。这类在文字偏旁中又夹杂着一些象形构件(如"爨"中像灶门的"冂")的象意字,无法确定其为象形字还是会意字。说它是哪一类都有道理、但又不完全准确,这也正是六书理论自身的不足。 以上是秦系文字的"爨",战国文字另有如下异体: 上列"爨"字主要集中在楚地流行,还有一些其他变体。其字形[[大概]]是中部为炊器,下从火,表示烧火做饭的意思。上部所从当是从"允"声或"允"的省声。这些异体字在西汉以后就逐渐消亡了。 由于"爨"字形繁杂,后世出现过多种简化形体。上文提到的《说文》"籀文",干脆省去了上半部分。但这个字体似乎不通行,后世不见使用。东晋时的爨宝子碑、[[南朝]]宋的爨龙颜碑(见"书法欣赏")中的"爨"字都把下面的双手"大"省去了,火也成了四点,可见当时的书法家也觉得此字难写。 其后出现的行书、草书,也都把"大"省去,几乎没有一个是按原来结构写的。旧时戏班子里艺人有时还将用作"演剧"的"爨"写成音近字"串",于是有串戏、客串等说法。现代通行的"爨"基本沿袭了最复杂的小篆,只是将代表甑的构件B写成"同",代表双手的部分写作"大"。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爨部】七乱切(cuàn) 齐谓之炊爨。楑象持甑,冂为灶口,廾推林内火。凡爨之属皆从爨。 䏷,籀文爨省。 说文解字注 齐谓炊爨。 各本"谓"下衍"之"字,今正。火部曰:炊,爨也。然则二字互相训。《孟子》赵注曰:爨,炊也。齐谓炊爨者,齐人谓炊曰爨。古言"谓"则不言"曰",如《毛传》妇人谓嫁归是也。特牲、少牢礼注皆曰:爨、灶也。此因爨必於灶,故谓灶为爨。礼器燔柴於爨同。《楚茨》传曰:爨,饔爨廪爨也。此谓灶。又曰:踖踖,爨灶有容也。此谓炊。 楑*象持甑。 中似甑,楑持之。今本楑*讹臼。 冖为灶口,廾推林内火。 林,柴也。内同纳。 凡爨之属皆从爨。 七乱切。十四部。 䏷,籀文爨省。 然则爨本古文也。 【注释】①楑*:字形作⍯下无廾。 广韵 七乱切,去换清 ‖爨声元3部(cuàn) 爨,炊爨。又姓,《华阳国志》云:"昌宁大姓有爨习。"《蜀志》云:"建宁大姓。"《蜀录》有交州刺史爨深。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部】 爨·康熙笔画:29 ·部外笔画:25 古文:䑖 《广韵》七乱切。《集韵》《韵会》《正韵》取乱切,并音窜。《说文》:齐谓之炊爨。楑象持甑,冂为灶口,廾推林内火。《玉篇》:灶也。《诗·小雅》:执爨踖踖。传:爨,饔爨,禀爨也。疏:饔爨以煑肉,廪爨以炊米。《周礼·天官·亨人》:职外内饔之爨亨煑。注:爨,今之灶。主於其灶煑物。《仪礼·士昏礼》:大羹湆在爨。注:爨,火上。 又姓。《华阳国志》:昌宁大姓有爨习。《蜀志》:建宁大姓。《蜀录》有交州刺史爨深。 又《集韵》:或作熶。详熶字注。 又取绢切,音縓。炊也。 又七丸切,音撺。义同。《周礼·夏官·挈壶氏》:及冬,则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注:以火炊水。◎按《周礼》《诗传》《释文》爨俱音七弦切,释经传爨字之义,大约动音为平声,静音为去声。然《左传·宣十五年》传:析骸以爨。注:爨,炊也。及《孟子》以釜甑爨。似皆宜读平声。乃《孟子》无释文。《左传》释文亦音七乱反。则平去又未尝拘也。 《说文解字》书影 《说文解字注》书影 《康熙字典》书影 《广韵》书影<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7%88%A8 爨],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返回「
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