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84.13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玉米灰斑病 的原始碼
←
玉米灰斑病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big>玉米灰斑病</big>''' [[File:玉米灰斑病1.jpg | thumb | 400px | 右 | 玉米灰斑病 <br>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s8.sinaimg.cn%2Fmw690%2F007hCvanzy7s0KqHJt547%26690&refer=http%3A%2F%2Fs8.sinaimg.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19233716&t=a32d2381f15d3ca3f4a5937ca2dc6558 原圖鏈接] ]] 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叶斑病、玉米霉斑病,除侵染玉米外,还可侵染[[高梁]]、[[香茅]]、[[须芒草]]等多种禾本科植物。玉米灰斑病是近年上升很快、为害较严重的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面上形成无明显边缘的椭圆形至矩圆形灰色至浅褐色病斑,后期变为褐色。病斑多限于平行叶脉之间,大小4~20×2~5(mm)。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生出灰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玉米尾孢,高粱尾孢 拉丁学名: 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Daniels Cercospora sorghi Ell.et Ev 界: 真菌界 [[File:玉米灰斑病2.jpg | thumb | 300px | 右 | 玉米灰斑病 <br> [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mmbiz.qpic.cn%2Fmmbiz%2F2eLUqKA42nxHeaEtialtibfaonyL9CI4G1JAraPTtvnuw7Sia2r8hvIOSEIJEdHjCBnibuzBCwicibmeuG41ucJEkGow%2F0%3Fwx_fmt%3Djpeg&refer=http%3A%2F%2Fmmbiz.qpic.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19233720&t=602ddd199c841ee9f81a1b87ead8bd83 原圖鏈接] ]] 门: 半知菌亚门 分布区域: 中美洲,北美洲,亚洲和中国北部的玉米生产地 为害部位: 叶片 == 病原菌及形态特征 == 病原真菌是玉米尾孢,高粱尾孢Cercospora zeae maydis Tehon&Daniels Cercospora sorghi Ell.et Ev。分生孢子梗密生,浅褐色,顶部屈曲,大小60~180×4~6(um);分生孢子无色,大小40~120×3~4.5(um)。分生孢于倒棍棒形,下端较直或稍弯曲,无色,1~8个隔膜,多数3~5个隔膜,孢脐明显,顶端较细稍钝,有的顶端较尖。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一般3~10个,暗褐色,粗细一致,1~4个隔膜,多数1-2个隔膜,常呈曲膝状,1-3个膝状节,上着生分生孢子,具孢痕,分生孢子梗无分枝。 == 危害症状 == 发病初期,病斑淡褐色,具褪色晕圈,逐渐扩展为黄褐色、灰色至灰褐色的条斑,与叶脉平行延伸呈矩形。以后病斑中央灰色,边缘褐色,大小为0.5—2毫米×0.5—2毫米,在感病品种上病斑可长达6毫米。 严重时病斑汇合连片,致使叶片枯死。潮湿时叶片两谣尤其叶背病部生出灰色霉层。病害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气候条件适宜可扩展至整个叶片,导致病株茎秆破损和倒伏。<ref>[http://www.nongyie.com/zliangshiym/2020/49468.html 玉米灰斑病的防治方法,农业百科2020-10-24] </ref> == 发生规律 == 玉米灰斑病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该病较适宜在温暖湿润和雾日较多的地区发生,且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翌年该病大发生的重要条件。该病于6月中下旬初发,开始时脚叶发病;7月缓慢发展,危害至中部叶片;8月上中旬发病加快加重危害;8月下旬、9月上旬由于高温高湿,容易迅速暴发流行。甚至在7 d内能使整株叶片干枯,形成农民俗称的“秋风病”。 == 传播途径 == 病菌主要以[[子座]]或[[菌丝]]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以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不断扩展蔓延。玉米灰斑病是一个空气传播的病害。病原菌在本地病残体越冬。分生孢子从植株的下部向上部传播, 然后在株间传播 == 防治措施 == 玉米灰斑病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绿色植保、公众植保的理念,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技术措施。 === 农业防治 ===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适合当地种植、丰产性好、抗玉米灰斑病的优质良种,是保证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目前南涧县推广的玉米品种有北玉2号、海禾1号、[[海禾2号]]、[[路单8号]]等。 2、合理轮作,加强监测。尤其是发病严重的地块,在种植技术上,合理布局作物与品种,定期轮换,减少玉米灰斑病病菌侵染源。做好系统调查和玉米灰斑病检测工作,以利于适时指导农户进行有效防治。 3、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灰斑病流行。合理密植,改进种植方式,实行宽窄行种植,采用2∶2(2行玉米间种2行经济作物)或2∶1(2行玉米间种1行豆类作物)。通过改善种植方式,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促进田间通风透光,防止玉米倒伏,降低田间湿度,提高玉米抗病性,减缓病害发生和流行,达到控制病害发生的目的,从而提高玉米单产,增加农民收入。 4、适时播种。在田间湿度大或雨季来临之际,将翌年播期提前10~15 d,错开7―8月高温多雨多湿季节,以降低灰斑病高发期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减轻其对玉米生长的危害,特别是玉米抽穗期、灌浆期更有利于玉米灰斑病的发生[3]。在海拔1 900 m以上的高寒地区要抢抓节令,适期早播,同时采用地膜覆盖措施,缩短玉米生育期,从节令上错开发病高峰,提早玉米成熟期,减少产量损失。 5、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因地制宜施用微肥,促使玉米健壮生长,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根据玉米的生理特性,应遵循施足底肥、轻施提苗肥、重施拔节孕穗肥、巧施粒肥的原则。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从而提高抗病能力。在施农家肥15.0~22.5 t/hm2的基础上,施尿素150 kg/hm2、普钙525 kg/hm2、钾肥75 kg/hm2(或25%以上的复合肥600 kg/hm2)充分混合拌匀后作种肥或移栽肥,施肥时要特别注意肥料不能直接与种子或根系接触。追肥要轻施提苗肥,重施拔节穗肥,巧施粒肥:第1次追施苗肥,在玉米五至六叶期结合中耕除草,用尿素75~120 kg/hm2,促进幼苗平衡生长;第2次追施穗肥,于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450~525 kg/hm2,深施于玉米2株之间,施后培土,同时进行中耕除草,以促进穗大粒多。第3次追施粒肥,抽雄吐丝期,追施尿素75~150 kg/hm2、钾肥75~105 kg/hm2,深施于玉米2株之间,施后盖土,以防玉米早衰,增加粒重,提高单产。 6、加强田间管理。清洁田园,减少病原菌。枯叶、秸秆等病残体是灰斑病的主要病源,玉米收获后,要及时彻底清除遗留在田间地块中的玉米秸秆、病叶等病残体,尤其是堆过秸秆的地方,重病地块,应彻底清除,并且在雨季开始前处理完毕,处理方法是带出田外用火集中烧毁,秸秆堆肥时要彻底进行高温发酵、加速腐解等,均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 药剂防治 === 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根据灰斑病发生、发展和危害的特点,主要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抽穗期和灌浆初期3个关键时期进行药剂防治[4]。根据防治效果和最低使用成本原则,选择对玉米灰斑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主要有:25%[[丙环唑]]可湿性粉剂135 mL/hm2对水喷雾;43%好力克90 mL/hm2+70%安泰生375 g/hm2对水喷雾;10%[[苯醚甲环唑]]450 g/hm2对水喷雾;75%三环唑(或硫磺唑或稻瘟净)+农用链霉素+7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各1/2袋混合对水喷雾。5~7 d防治1次,连续用药2~3次,施药时要注意喷匀喷透,若喷后1~2 h遇雨应重喷,确保防治效果。<ref>[http://www.haonongzi.com/news/20171221/165712.html 玉米灰斑病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好农资招商网2017-12-21] </ref> == 相关视频 == <center>敦种先锋-玉米灰斑病</center> {{#iDisplay:e0322wjed2i|780|460|qq}} </center> <center>粮农种植玉米,发生灰斑病、褐斑病识别与高效防治</center> {{#iDisplay:k0703iktqi8|780|460|qq}} </center> == 参考来源 == [[Category: 370 植物學總論]]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返回「
玉米灰斑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