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米灰斑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
原圖鏈接

玉米灰斑病又稱尾孢葉斑病、玉米霉斑病,除侵染玉米外,還可侵染高梁香茅須芒草等多種禾本科植物。玉米灰斑病是近年上升很快、為害較嚴重的病害之一。主要為害葉片。初在葉面上形成無明顯邊緣的橢圓形至矩圓形灰色至淺褐色病斑,後期變為褐色。病斑多限於平行葉脈之間,大小4~20×2~5(mm)。濕度大時,病斑背面生出灰色霉狀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玉米尾孢,高粱尾孢

拉丁學名: 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Daniels Cercospora sorghi Ell.et Ev

界: 真菌界

玉米灰斑病  
原圖鏈接

門: 半知菌亞門

分布區域: 中美洲,北美洲,亞洲和中國北部的玉米生產地

為害部位: 葉片

病原菌及形態特徵

病原真菌是玉米尾孢,高粱尾孢Cercospora zeae maydis Tehon&Daniels Cercospora sorghi Ell.et Ev。分生孢子梗密生,淺褐色,頂部屈曲,大小60~180×4~6(um);分生孢子無色,大小40~120×3~4.5(um)。分生孢於倒棍棒形,下端較直或稍彎曲,無色,1~8個隔膜,多數3~5個隔膜,孢臍明顯,頂端較細稍鈍,有的頂端較尖。分生孢子梗單生或叢生,一般3~10個,暗褐色,粗細一致,1~4個隔膜,多數1-2個隔膜,常呈曲膝狀,1-3個膝狀節,上着生分生孢子,具孢痕,分生孢子梗無分枝。

危害症狀

發病初期,病斑淡褐色,具褪色暈圈,逐漸擴展為黃褐色、灰色至灰褐色的條斑,與葉脈平行延伸呈矩形。以後病斑中央灰色,邊緣褐色,大小為0.5—2毫米×0.5—2毫米,在感病品種上病斑可長達6毫米。

嚴重時病斑匯合連片,致使葉片枯死。潮濕時葉片兩謠尤其葉背病部生出灰色霉層。病害多從下部葉片開始發生,氣候條件適宜可擴展至整個葉片,導致病株莖稈破損和倒伏。[1]

發生規律

玉米灰斑病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稈等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第2年的初侵染源。該病較適宜在溫暖濕潤和霧日較多的地區發生,且連年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是翌年該病大發生的重要條件。該病於6月中下旬初發,開始時腳葉發病;7月緩慢發展,危害至中部葉片;8月上中旬發病加快加重危害;8月下旬、9月上旬由於高溫高濕,容易迅速暴發流行。甚至在7 d內能使整株葉片乾枯,形成農民俗稱的「秋風病」。

傳播途徑

病菌主要以子座菌絲隨病殘體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以後病斑上產生分生孢子進行重複侵染,不斷擴展蔓延。玉米灰斑病是一個空氣傳播的病害。病原菌在本地病殘體越冬。分生孢子從植株的下部向上部傳播, 然後在株間傳播

防治措施

玉米灰斑病的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牢固樹立綠色植保、公眾植保的理念,以農業防治為主、藥劑防治為輔的技術措施。

農業防治

1、選用抗病品種。選用適合當地種植、豐產性好、抗玉米灰斑病的優質良種,是保證玉米高產穩產的重要措施。目前南澗縣推廣的玉米品種有北玉2號、海禾1號、海禾2號路單8號等。

2、合理輪作,加強監測。尤其是發病嚴重的地塊,在種植技術上,合理布局作物與品種,定期輪換,減少玉米灰斑病病菌侵染源。做好系統調查和玉米灰斑病檢測工作,以利於適時指導農戶進行有效防治。

3、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灰斑病流行。合理密植,改進種植方式,實行寬窄行種植,採用2∶2(2行玉米間種2行經濟作物)或2∶1(2行玉米間種1行豆類作物)。通過改善種植方式,能充分利用光熱資源,促進田間通風透光,防止玉米倒伏,降低田間濕度,提高玉米抗病性,減緩病害發生和流行,達到控制病害發生的目的,從而提高玉米單產,增加農民收入。

4、適時播種。在田間濕度大或雨季來臨之際,將翌年播期提前10~15 d,錯開7―8月高溫多雨多濕季節,以降低灰斑病高發期對玉米生長的影響,減輕其對玉米生長的危害,特別是玉米抽穗期、灌漿期更有利於玉米灰斑病的發生[3]。在海拔1 900 m以上的高寒地區要搶抓節令,適期早播,同時採用地膜覆蓋措施,縮短玉米生育期,從節令上錯開發病高峰,提早玉米成熟期,減少產量損失。

5、合理施肥。增施有機肥,氮、磷、鉀肥合理搭配,因地制宜施用微肥,促使玉米健壯生長,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根據玉米的生理特性,應遵循施足底肥、輕施提苗肥、重施拔節孕穗肥、巧施粒肥的原則。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從而提高抗病能力。在施農家肥15.0~22.5 t/hm2的基礎上,施尿素150 kg/hm2、普鈣525 kg/hm2、鉀肥75 kg/hm2(或25%以上的複合肥600 kg/hm2)充分混合拌勻後作種肥或移栽肥,施肥時要特別注意肥料不能直接與種子或根系接觸。追肥要輕施提苗肥,重施拔節穗肥,巧施粒肥:第1次追施苗肥,在玉米五至六葉期結合中耕除草,用尿素75~120 kg/hm2,促進幼苗平衡生長;第2次追施穗肥,於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450~525 kg/hm2,深施於玉米2株之間,施後培土,同時進行中耕除草,以促進穗大粒多。第3次追施粒肥,抽雄吐絲期,追施尿素75~150 kg/hm2、鉀肥75~105 kg/hm2,深施於玉米2株之間,施後蓋土,以防玉米早衰,增加粒重,提高單產。

6、加強田間管理。清潔田園,減少病原菌。枯葉、秸稈等病殘體是灰斑病的主要病源,玉米收穫後,要及時徹底清除遺留在田間地塊中的玉米秸稈、病葉等病殘體,尤其是堆過秸稈的地方,重病地塊,應徹底清除,並且在雨季開始前處理完畢,處理方法是帶出田外用火集中燒毀,秸稈堆肥時要徹底進行高溫發酵、加速腐解等,均可減輕病害的發生。

藥劑防治

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根據灰斑病發生、發展和危害的特點,主要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抽穗期和灌漿初期3個關鍵時期進行藥劑防治[4]。根據防治效果和最低使用成本原則,選擇對玉米灰斑病防治效果較好的藥劑,主要有:25%丙環唑可濕性粉劑135 mL/hm2對水噴霧;43%好力克90 mL/hm2+70%安泰生375 g/hm2對水噴霧;10%苯醚甲環唑450 g/hm2對水噴霧;75%三環唑(或硫磺唑或稻瘟淨)+農用鏈黴素+7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各1/2袋混合對水噴霧。5~7 d防治1次,連續用藥2~3次,施藥時要注意噴勻噴透,若噴後1~2 h遇雨應重噴,確保防治效果。[2]


相關視頻

敦種先鋒-玉米灰斑病


糧農種植玉米,發生灰斑病、褐斑病識別與高效防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