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9.18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玉门关遗址 的原始碼
←
玉门关遗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imgnews.gmw.cn/attachement/jpg/site2/20241027/f44d305ea08b28879eaa31.jpg width="320"></center> <small>[https://news.gmw.cn/2024-10/27/content_37637740.htm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玉门关遗址'''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汉帝国设立在[[河西走廊]]<ref>[https://www.sohu.com/a/795322714_121123843 什么是“河西走廊”? ],搜狐,2024-07-23 </ref>地区西端最重要的关隘遗存,位于祁连山西端疏勒河南岸戈壁,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地位。作为丝绸之路<ref>[https://www.sohu.com/a/714432928_121752316 了解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搜狐,2023-08-24 </ref>上至今保存最好、类型最完整、规模足够大的关隘遗存,其见证了汉帝国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烽燧制度与长城防御制度,及其对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保障。 ==基本概况== 玉门关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约9 0公里的疏勒河边,东南距汉敦煌郡城9 0公里。此区域位于东接中原、西连西域的河西走廊最西端,自古为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玉门关遗址地处戈壁荒漠,周边地势平坦,北面为草湖滩,南面以一段南北走向的长城直接与“阳关”相连。玉门关遗址的遗存主要包括小方盘城遗址99、大方盘城遗址1 0 0、汉长城边墙及烽燧遗址(包括2 0座烽燧1 0 1、1 8段长城边墙遗址1 0 2),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在长约4 5公里、宽约0.5公里的区域内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呈线性分布。其中小方盘城遗址平面呈方形,黄土夯筑,东西宽2 4米,南北长2 6.4米,四周有坞墙;大方盘城遗址为方形,黄土夯筑,南北二垣各长1 5 0米,东西二垣各长1 5 5米。此外,玉门关遗址及周边烽燧出土文物包括2 4 0 0余枚简牍文书、丝织品、兵器、积薪、大苣、屯田工具、[[粮食]]、陶器、漆器等。 ==丝路价值特征重点物证== 玉门关遗址以小方盘城、大方盘城、汉长城边墙及系列烽燧等各类遗存体现的整体格局,集中涵盖了汉长城防御体系下管理、候望、屯兵、军需供给等功能及设施类型。作为[[丝绸之路]]上至今保存最好、类型最完整、规模足够大的典型关隘遗存,可为汉帝国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烽燧制度与长城防御制度提供特殊的见证。 玉门关遗址所的戈壁荒漠[[环境]],北有草湖滩、疏勒河作屏,南有阳关为侧翼,东有敦煌郡治为后援,是丝绸之路东西向交通大道必经之地,其选址揭示了人类为保障和控制长距离交通对[[自然环境]]的依托、利用。玉门关遗址出土的简牍文书、丝绸残片等为丝绸之路的大规模文化交流、科学技术传播提供了直接的佐证。 玉门关遗址及附近烽燧出土了2 4 0 0余枚简牍文书,其内容有大量反映[[汉代]]西域各国如“车师”、“焉耆”、“乌孙”、“尉犁”、“鄯善”、“卑陆”、“大月氏”、“郁立师”,还有涉及“匈奴译”、“乌孙使者”、粟特文文书、佉卢文丝绸残片等内容,可为丝绸之路沿线多民族的文化特征提供特殊的见证。 玉门关遗址出土的简牍文书中有九九算术书、医药方、《苍颉篇》、《急就篇》等医药著述,另有历谱以及天象、占卜等有关记述,与造纸、印刷、历法、医学知识及药物等[[科学技术]]沿丝绸之路进行大规模传播、交流有直接联系。 ==参考文献==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返回「
玉门关遗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