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門關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玉門關遺址是公元前2世紀-公元3世紀漢帝國設立在河西走廊[1]地區西端最重要的關隘遺存,位於祁連山西端疏勒河南岸戈壁,在地理區域上具有東西交通分界的標誌地位。作為絲綢之路[2]上至今保存最好、類型最完整、規模足夠大的關隘遺存,其見證了漢帝國大型交通保障體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烽燧制度與長城防禦制度,及其對絲綢之路長距離交通和交流的保障。

基本概況

玉門關遺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北約9 0公里的疏勒河邊,東南距漢敦煌郡城9 0公里。此區域位於東接中原、西連西域的河西走廊最西端,自古為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玉門關遺址地處戈壁荒漠,周邊地勢平坦,北面為草湖灘,南面以一段南北走向的長城直接與「陽關」相連。玉門關遺址的遺存主要包括小方盤城遺址99、大方盤城遺址1 0 0、漢長城邊牆及烽燧遺址(包括2 0座烽燧1 0 1、1 8段長城邊牆遺址1 0 2),東起倉亭燧,西至顯明燧,在長約4 5公里、寬約0.5公里的區域內以小方盤城遺址為中心呈線性分布。其中小方盤城遺址平面呈方形,黃土夯築,東西寬2 4米,南北長2 6.4米,四周有塢牆;大方盤城遺址為方形,黃土夯築,南北二垣各長1 5 0米,東西二垣各長1 5 5米。此外,玉門關遺址及周邊烽燧出土文物包括2 4 0 0餘枚簡牘文書、絲織品、兵器、積薪、大苣、屯田工具、糧食、陶器、漆器等。

絲路價值特徵重點物證

玉門關遺址以小方盤城、大方盤城、漢長城邊牆及系列烽燧等各類遺存體現的整體格局,集中涵蓋了漢長城防禦體系下管理、候望、屯兵、軍需供給等功能及設施類型。作為絲綢之路上至今保存最好、類型最完整、規模足夠大的典型關隘遺存,可為漢帝國大型交通保障體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烽燧制度與長城防禦制度提供特殊的見證。

玉門關遺址所的戈壁荒漠環境,北有草湖灘、疏勒河作屏,南有陽關為側翼,東有敦煌郡治為後援,是絲綢之路東西向交通大道必經之地,其選址揭示了人類為保障和控制長距離交通對自然環境的依託、利用。玉門關遺址出土的簡牘文書、絲綢殘片等為絲綢之路的大規模文化交流、科學技術傳播提供了直接的佐證。

玉門關遺址及附近烽燧出土了2 4 0 0餘枚簡牘文書,其內容有大量反映漢代西域各國如「車師」、「焉耆」、「烏孫」、「尉犁」、「鄯善」、「卑陸」、「大月氏」、「郁立師」,還有涉及「匈奴譯」、「烏孫使者」、粟特文文書、佉盧文絲綢殘片等內容,可為絲綢之路沿線多民族的文化特徵提供特殊的見證。

玉門關遺址出土的簡牘文書中有九九算術書、醫藥方、《蒼頡篇》、《急就篇》等醫藥著述,另有歷譜以及天象、占卜等有關記述,與造紙、印刷、曆法、醫學知識及藥物等科學技術沿絲綢之路進行大規模傳播、交流有直接聯繫。

參考文獻

  1. 什麼是「河西走廊」? ,搜狐,2024-07-23
  2. 了解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 ,搜狐,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