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4.53.24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王常新 的原始碼
←
王常新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王常新</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2d276c8504ded0ff.pn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7179662&sid=7403697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王常新 性 别;男 民 族;汉族 国 籍;中国 |} '''王常新''',男,汉族。1957年生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与著名画家[[乍启典]]老师是同村。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ref>[http://www.gucn.com/Service_CurioCheck_Show.asp?Id=163003 王常新《情趣》] , 中华古玩网 </ref> ==王常新简介== 自幼喜爱绘画艺术,几十年来受到著名画家[[乍启典]]老师的指导与教诲,受益匪浅。 1975年在县美术公司担任设计创新工作。 1980年进修于山东省工艺美术学校,受教于[[郭志光]]、[[杨耀]]老师,学习花鸟、山水。 1987年进修于山东美协举办的国画创作班,受教于[[刘怀勇]]、[[孙墨龙]]老师。 1998年考取中国美术学院花鸟研究生班,受教于[[马其宽]]、[[徐家昌]]、[[田原]]、[[闵学林]]老师,2000年毕业。 2000年至2012年谢绝一切活动和社会应酬,潜心研究传统绘画艺术,从传统中吸取营养、丰富并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审美结合起来,形成了个人绘画风格。 ==自叙== 王常新 在不知不觉中,从事绘画艺术已近四十年,回顾走过的路程,[[快乐]]、[[苦闷]]、[[探索]]、[[追求]]并存。为了生活做过临时工,种过地,做过小生意,坎坎坷坷一路走来也非易事。 光阴似箭,岁月无情。现已步入华发之年,虽未有太大的成绩,却也乐此不疲,还在坚持努力地的学习,依然固守三尺画案,潜心研究,从传统中寻觅吸收自己所需要的营养,既保持民族传统精华,又强化时代精神风貌。笔墨当随时代这是我的追求。但[[不跟风]]、[[不保守]]、[[不作秀]]、[[不花拳绣腿]],一招一式,一笔一画,源于传统,源于生活,这是我的绘画原则。 人生苦短,艺路漫漫,近十几年来谢绝一切商业活动与社会应酬远离浮躁与喧嚣,不求功名,不为利禄,摒弃种种杂念,怀揣一颗平常心潜心从艺。艺无涯,苦作舟,为了艺术愿做一名苦行憎,为取到艺术的真经永不言弃,愿做一头老黄牛,默默的耕耘着艺术这方田地。 此画集的出版得到了同道好友,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是我十 年来的总结,是献给支持关心我艺术成长的朋友们。在此,深情的道一声,谢谢。 ==王常新之印象== ===王公常新印象=== 白鹿 对于王公常新,我先识其画,后识其人,但此过程却颇费了些周折。 偶逢老友来我家蹭饭,此君为丹青名手,送我一本美术期刊冲抵饭资,上有此君的大块访谈。翻阅间,忽见几幅大写意花鸟,线条苍劲,墨色淋漓,气韵极为生动。尤有一副大鹏展翅击水,有吃诧风云、气吞万里之势,几欲破纸而出,作者正是王常新。究竟是何方神圣能如此老辣?不免心向往之。 老友道,此公与我相识多年,但是接触却极少,一来此公平素深居简出,潜心作画,极少参加商业活动;二来此公不用手机,家中座机亦常无人接听。遇外出采风写生,寻他难于大海捞针,真乃逍遥、清净之人! 逾两载,途经齐国故都,朋友引荐,初识于先生王府上。王府乃中式布局,鲜花绿树点缀着四壁图书,整洁典雅。画案之上,有四尺整纸山水图,尚未题款。观之远山近水,古木老僧,散发怀古之幽情。先生衣着朴素,但儒雅之怀、书卷之气,令人如坐春风。初见讷讷,及至谈艺论道,言语渐多,玑珠尽出,于是乎,清茗香草间,得窥王公艺术之渊源。 常新先生幼时便有丹青之好,十六岁跟随同村国画大师乍老启典习画,后入中国美院深造,弹指间,从艺四十载矣,今 年更是推却应酬,谢绝炒作,每日勤自磨砺,在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中自在徜徉。观其人,淡泊平和,抱朴守愚,若今之古人。观其作,却气韵纯正,读来酣畅淋漓,充满情趣,深受传统文化之浸淫。至于笔法墨法,提案顿转,浓淡于湿,无不精妙,人画对比,深具"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之风。 常新先生认为:画者,境也,此为中国画之核心,亦为文化传承之主线。艺术确需创新和发展,但绝不能离开中国画的传统精华和文化传承,否则创作将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观历代大家,皆能融入中国文化之脉络,上可追溯,下可传承。但凡大家巨作,绝无仅仅依靠技法,而是技法背后的文化内涵、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吴昌硕]]的金石之气,[[任伯年]]的飘逸之境,八大的出世之意,[[李苦禅]]的憨拙之态,均为精神境界之写照,传统文化之精华。师古以上乘,借古以开今,在文脉传承中展示精神境界与时代精神,方能有所成就。 谈兴所致,半日光阴转瞬即逝,于是辞行。先生指画案笑曰:欣逢同道,本与题赠此幅山水,但学艺不精,有败笔一处,改日我另作一副,邮寄过去。返程路上,我不由感叹,不满意之作绝不出手,常新先生严谨认真之态度,真有可染大师"废画三千"之风范。 当今画坛乱象,尽在不言。王公常新这等重内涵修养,弃名利之欲,安寂寞之乐者,寡也。此公何以可为之?我想一言足矣:"我所思兮在泰山"! 壬辰荷用,于青崖居。 ===根治传统意境常新=== --读王常新花鸟画 耿星刚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北方人的性格豁达豪爽,南方人处事精明智慧,艺术亦然。中国北方艺术重气势,气势雄浑、笔墨万千;南方艺术讲情趣,清泉感染、水晕墨章,这才有了董其昌的"南北分宗",这才有了艺术的多元化。 中国画自南宋以来,笔墨传情的"神品"让位于逸笔草草的"逸品","水墨为上"的文人画地位日益现彰而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也就是说,注重笔墨情趣的南方艺术成为了文人所推崇的风格。观王先生之画,笔歌墨舞,潇洒酣畅,水墨淋漓,别有情趣,显然继承和发扬了古代文人画的笔墨精髓,然而,王先生画中更显露出北方艺术的气势和浓郁的色彩。 淄博市古齐国之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文人墨客层出不穷。我的老友、画家王常新先生深受齐文化的浸润,不断从传统中国画中汲取营养,并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老辣厚重、潇洒酣畅的画风。读王先生的中国画,第一印象便是画作中体现出的浓厚的笔墨功夫,敢于大处落墨,精于焦墨重彩,笔到意处,使画作充满通篇大气而不失生动细节。 一般来说,初画焦墨者总是吧焦墨和素描等同,认为画焦墨无非是用毛笔蘸浓墨在宣纸上画素描,认识不到力透纸背和一笔一画见"功夫"的用笔内涵,无怪乎[[黄宾虹]]先生说:"能水墨淋漓,而后能焦墨渴笔,"又说:"明季垢道人作焦墨渴笔,其后程颂门、褚廷璋辈萧之,皆不免枯槁之弊,而求所谓润如春雨、干裂秋风者,绝不可得。"所以,画好焦墨画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历史上能画好焦墨渴笔者甚少,其道理也是显而易见得了。 焦墨能解决绘画中"用笔"问题,但是焦墨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从焦墨画进入水墨画的境地是解决"用墨"的必然过程。王先生在摸索焦墨画的同时,自然的产生了想解决"用墨"的想法,用画焦墨的"用笔"去搭架子,而用恰当的水墨调和,"用墨"去填充融合这个骨架,使画面有骨有肉,有筋有血,互相既破又不破,既对立又互补,从而达到灵动而又厚重、雄强但不霸悍的境界。王先生的画,不拘泥于局部的枝节,而是着眼于画面整体、线条、墨块的组合与把握。王先生笔下的野鸭和游鱼,没有着力于一个个鸭子和鱼具体形状的表现,而是以奔放恣肆的笔调,表现出群鸭、群鱼戏水时欢快热烈的气氛。而用墨则大胆泼辣,干湿并用,极为生动。 王先生的鹰松图,深得苦禅大师真味。鹰的造型并非具象,而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概括、变形,并加工取舍,以意象入笔。因此,王先生笔下的鹰超然脱俗,生动传神。鹰的爪、眼用浓墨写出,笔笔劲力,落落大方;鹰的背部羽毛施以浓墨,墨色滋润,文化丰富,浓淡适宜。松树老干、主枝用笔气势雄健,又以湿笔墨团点染,与苍鹰墨色相呼应,增加画面凝重苍劲的气氛。画中苍鹰虽立于树干之上,却有展翅纵横万里之势。 中国画之道,墨分五彩不易,要用好颜色亦难,稍有不慎就会俗不可耐。而王先生偏偏要在那些色泽阴暗、感觉厚重的古松、顽石旁画上鲜艳的秋菊、艳红的牡丹,谈何容易!关键在于掌握一个"度",就是要在色彩浓淡、面积大小、位置的经营及色墨的配合等方面都必须恰到好处,再加上苇草穿插、鸟虫点缀,一幅幅生意盎然的画才跃然纸上,厚重而不失活力,灵动而不轻浮,可谓浓妆淡抹总相宜。 "外师造化,内的心源"。王常新正在中国化的艺术道路上不倦探索,孜孜以求。 ===笔墨情浓意常新=== --走进著名画家王常新的艺术世界 刘胜三 潘庆 1980年,王常新被[[山东省]]外贸厅推荐到省工艺美校进修(山东工艺美院前身),此时他的身份是高青工艺美术厂的技术骨干。他并没想到,这次际遇让他与国画的缘分再也拆解不开,并在几十年后成为以笔墨见长、画风鲜明、意蕴高远的国画家。 王常新对国画的热爱是骨子里的。上小学时写大仿、学美术他就是班内的佼佼者。1970年他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也没有放弃对画画的热爱,放牛、看坡中途有了灵感,寻根枯枝就地作画,虽尚显稚嫩,但也乐此不疲,并且技艺不断提高。 王常新告诉记者,真正认识绘画是在1972年,王常新是高城镇西关人,与一代国画大师乍启爽同村,那年,村里接了外贸公司一批工艺品订单,绘制彩蛋出口[[日本]]等国。这时,王常新的绘画功底派上了用场,并很快成为主力。那时[[乍老]]已经调到惠民地区群众艺术馆工作,但每隔十天半月就回来指导一次,再留下一批亲手绘制的样本。这对王常新来说,实在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往往乍老稍一点拨,他就能豁然开朗,再用笔就会让人耳目一新。后来,王常新到惠民地区水利局工作,两年间,只要有空他就跑去观摩乍老创作。乍老也对这个聪颖好学的同乡后辈青睐有加,不时加以提点,毫不保留地传授绘画技巧,在此后的多年间,王常新和乍老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打电话不方便,王常新就写信求教,乍老也每信必回,并对他寄予厚望。耳濡目染大师风范,这让王常新受益匪浅,也对他日后严谨的艺术态度和画风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0年的那次进修,是他得以接受比较传统的国画培训,师承[[杨跃]]、[[郭志光]],[[魏启厚]]等大师,学习[[山水]]、[[花鸟]]、[[书法]]等。深得个中三味后,王常新觉得再也离不开国画了,中国画就此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怀着对艺术不懈的追求,1996年,王常新参加了山东省美协举办的创作班,多幅作品入选新人新作展并发表;1998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师承[[马其宽]]、[[徐家昌]]、[[闵学林]]教授。从宋元入手,直至清代[[虚古]]、[[任伯年]]、[[吴昌硕]],系统地学习前人笔墨和绘画技巧,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使自己的绘画风格和笔墨语言得到升华。2000年,作品《[[雄视]]》入选中国美院师生作品赴[[日本]]学术研讨花鸟画大展,同年,毕业创作作品《[[千里波涛一目击]]》《[[清秋图]]》被中国美院收藏。 "在中国美院学习两年,提高技艺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努力的方向。"在王常新的画室里,他认真的说。 在中国美院学习,王常新观摩大师作品经常一看几个小时,看着看着就走进了画里。他力图透过一幅具象的画作揣测每一笔的用意,领略其中功力,并结合理解发展适合自己的风格。美院学习归来,王常新潜心创作,逐渐形成了老辣厚重、潇洒酣畅的画风,把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那种水墨淋漓,情趣盎然的精髓充分展现出来。 他敢于大处落笔、精于焦墨重彩,几个起落之间,画作的意境呼之欲出,整体大气,细节生动。以焦墨用笔搭建骨架,辅以恰当的水墨调和,使得整幅画面骨肉匀称,既对立又互补,达到灵动而又厚重、雄强但不霸悍的境地。同时,王常新不拘泥于局部的枝节,而是着眼于画面整体、线条、墨块的组合与把握。时而"疏可走马",时而"密不通风",使得画面极为生动。 == 参考资料 == [[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
返回「
王常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