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3.18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王泽农 的原始碼
←
王泽农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王泽农</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50241a5247ed45c4.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8524995&sid=8845507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王泽农''',(1907- 1999),出生于[[安徽省]][[婺源县]],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叶生化专家。 <ref>[https://www.taomingren.com/baike/8754 王泽农 ],淘名人网</ref> 参加筹创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茶叶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茶学科技人才。是我国茶叶生物化学的创始人。 <ref>[http://m.tea7.com/baike/143.html 王泽农 ],茶七网</ref> 主编了《茶叶生化原理》、《中国农百科全书.茶业卷》。 <ref>[https://www.puercn.com/puerchawh/shu/14969.html 《茶叶生化原理》王泽农著],普洱茶网</ref>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茶叶生化专家,教授。 出生日期----1907年 出生地点----安徽省婺源县 逝世日期 ----1999年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茶学家、茶学教育家。 主要成就----筹创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茶叶专业 毕业院校----国立北京农业大学 代表作品----《茶叶生化原理》,《中国农百科全书.茶业卷》 ==人物经历== 王泽农,字梦鳐,1907年出生于安徽省婺源县一个小学教师家庭。 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下,受到爱国主义和科学救国思想的熏陶,1925年9月考入国立北京农业大学。 当时北京军阀混战,王泽农失望地离开北京,1928年2月考入国立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1931年7月毕业。 这所学校是北伐军向长江流域推进,在进步思想影响下而创办的,实行半工半读。 在这里,王泽农初步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劳动观点。 同时,又由于国难当头,日本侵略者侵占我东北三省,并步步向华北进逼。 王泽农在读书和以后的工作中,都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并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主革命等进步思想的教育。 1907年5月3日 出生于安徽省婺源县。 1925-1927年 肄业于国立北京农业大学。 1928-1931年 在国立上海劳动大学毕业,获农学士学位。 1932-1933年 任江西省立农林学校理化、农化教员。 1933-1937年 在比利时颖布露国家农学院攻读农业化学,毕业后获比利时国家农业化学工程师称号。 1937-1938年 任比利时颖布露国家农业试验场技师。 1938-1941年 任复旦大学教授,农场农产制造组主任,茶叶研究室研究员,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兼任教授。 1941年 任江西省垦务处秘书。 1942-1944年 任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兼化验组组长。 1944-1946年 任江西省垦务处处长,中正大学农学院兼任教授。 1946-1949年 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茶业专修科主任,南通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兼任教授。 1949-1952年 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农业化学系主任,华东区茶叶公司总经理。 1952-1954年 任安徽大学农学院茶业专修科教授。 1954-1992年 安徽农学院茶业系教授,先后历任茶叶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科研处处长、教务长等职。 1957-1992年 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中国农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茶叶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第二、三届理事长、现在是中国农学会名誉理事、中国 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 ==国外研究== 1933年至1938年,王泽农在比利时颖布露国家农学院(L'institut agricole de l'Etat à Gembloux)和颖布露国家农业试验场(La Station de Recherches Agricoles de L′Etat a′Gembloux)留学和工作期间,除刻苦钻研农业化学外,还深入研究植物生理、生化、生物物理、化学等生物学科。 在土壤学方面,他除了广泛阅读欧美各国文献外,还研究了俄国土壤发生学派创始人德古查耶夫(д.okyuae B,B.B.)、美国马尔伯特(Marbut,C.F)、德国拉曼(Ramann E.)等关于土壤地理学派的学术观点和著作。 他理论联系实际,在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埃斯贝系粉沙土的表土和底土(Lelimon Hesbayen en tant sol et sous-Sol)》论文,按土壤发生学观点,论述埃斯贝粉沙土在比利时、法国、荷兰东部的分布,阐明当地成土母质、气候、地形、地貌、当地栽培的燕麦和三叶草的生化作用对土壤发生的深刻影响。 ==研究工作== '''对埃斯贝系粉沙土的研究''' 从1936年开始,王泽农进一步研究了埃斯贝系粉沙土的特征及其形成的规律。 从典型剖面摸清了埃斯贝系粉沙土的理化特性及其生物化学形成机理,写出了《颖布露近郊一个土壤剖面的物理、物理化学和化学研究(Etude Physique,Ph-ysiso-Chimique et Chimique d′Un Profil Dans Les Envionsde Gembbloux)》论文,以大量检测数据,说明自然条件特别是天然植被的生化作用对土壤形成反馈的影响。 上述两篇论文,论据充足、论点新颖,对当时西欧尚停留在物理和化学特性静态研究的土壤学家来说,是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论文,也是当时西欧有关土壤发生学文库中早期有价值的文献,受到比利时颖布露国家农学院教授、土壤学家莫里斯(Meurice,R.)等的好评。 '''对甜菜的研究''' 王泽农通过科研实践,认识到农业化学研究和植物化学、生物化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这一观点出发,通过对植物化学的研究,写出了《甜菜化学研究(Etude Chimique DeLa Batterave)》一文,阐述了甜菜不同品种及其各个发育阶段内部解剖结构、外界环境条件和农业措施对甜菜不同器官及其不同部位中无机和有机成分形成的影响,并根据显微镜观察结果,提出化学成分含量和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关性,阐明了组织化学与植物细胞结构的内在联系。 这篇论文得到比利时皇家学院(L′Academie Royale des scinces Lettres et Beaux-Arts de Be lgique)院士马尔沙(Marchal,E.)教授的高度评价。 王泽农在比利时从事的农业化学以及植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为他回国后创建我国茶叶生物化学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工作== 1938年王泽农从比利时回国,这时日本侵略军大举侵华,我国人民生命财产朝不保夕,物资供应严重缺乏。 他受命协助李亮恭筹建复旦大学农学院。王泽农除担任教学工作外,还担任农场农产制造组主任兼技师。 由于当时经费拮据,他在产品上力求提高品质,打开销路,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当时大后方的酱油制造技术极为落后,仅靠天然发酵,品质较差。 王泽农改进了天然发酵技术,分离、纯化培育了优良曲菌;由他领导研制的"复旦酱油",成为重庆市场畅销产品,从而使学校经费自给有余。 为坚持抗战到底,解决师生的生活费用和学校办学的困难,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制。王泽农以身作则,每天下午与学生同劳动,并在现场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当时复旦大学由于辗转迁徙,损失巨大,仪器设备都很缺乏,为了保证课堂讲授和实验不脱节,他与某些工厂协作或自行设计制造仪器和必需的药品、试剂,尽可能保证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 1942~1944年,王泽农先后在江西泰和参加筹建江西农业专科学校,在福建武夷茶区参加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的创建工作。 他艰苦创业,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成果。这时期他研制咖啡碱率先采用直接灼烧法,在武夷山区进行调查和详测茶岩土壤,都是在艰苦条件下取得的可喜成绩。 1946~1949年,王泽农回到上海,在复旦大学农学院茶业专修科任教授兼主任。这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对进步师生进行疯狂镇压和迫害。王泽农为了爱护和支持他们的正义斗争。 在鼓励和教导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的同时,还特别关心学生优良品德和进步思想的培养,经常参加学生时政座谈会,在他们主办的墙报上发表个人见解。 当学生受到不公正的处分和迫害时,他积极参加进步师生的集会,进行正义的呼吁和抗议。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王泽农除继续在茶业专修科任教外,还筹建了复旦大学农业化学系,担任系主任。同时受命华东区军管会担任华东区茶叶公司总经理。 建国初期,他工作繁重,除教学工作外,还担任复旦大学教学改革组副主任,以及其他社会工作。但王泽农始终坚持搞好教学工作,从没有放弃课堂讲授,为培养人才作贡献。 1952年院系调整,王泽农由上海复旦大学调至安徽大学农学院,1954年安徽农学院独立建院,他又由芜湖调至合肥。 一直在茶业系任教,先后担任过土壤农化教研室主任、茶叶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科研处处长、教务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会长。 '''创导茶学研究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 在王泽农以前及其本人早期关于茶叶的化学研究都局限于茶叶成分的分析,以后虽然有所发展,但一直没有超越植物化学或植物成分化学的范畴。 通过多年的科研和生产实践,他认识到植物本身内在因素及外界环境和农业措施对植物成分的影响造成数量上的变异,归根结底是植物生理和生化反应。 因此,农业化学、植物成分化学研究的归宿,必然是植物生物化学。 同时,他还体会到,茶学的研究主要是解决茶叶高产优质问题,离开茶叶结构物质的生物合成和特征成分的形成和转化,离开生物化学,是无法彻底完成任务的。 50年代以后,王泽农在科学研究中,始终贯串了生物化学这条主线,如60年代进行的"微量营养元素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的研究,除对茶树缺素症进行观察和检测外,并从这些元素对茶叶经济产量、品质特征成分的生物合成及转化的生理生化机理,系统地阐明缺素培养苗能抑制叶绿素的形成和糖类的转化以及儿茶素的酯化,从而使生长缓慢,减少茶叶产量,并降低茶叶色、香、味的形成。 王泽农的这项科研成果,首次把微量营养元素对茶树的生长和茶叶高产优质的影响,从实验观测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物质代谢生理生化机制的理论高度。 又如,对茶叶发酵机理的研究,他于60年代发表的《发酵的概念和茶叶发酵的实质》和80年代发表的《茶叶发酵的生化机制》等论文,也都从生物化学的角度,阐明了酶的主导作用。 王泽农的研究工作,否定了传统认为红茶制作过程中的发酵作用是一个简单的儿茶素(catechin)氧化过程的错误论点,明确指出茶叶发酵是一个涉及茶叶各种成分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转化过程,是一个由活体正常呼吸作用及其引发的物质代谢,经过人工的干预,逐步转化为酶系统定向调控的发酵作用过程。 这里包括一系列复杂的电子转移生物氧化还原反应,并塑造出红茶色、香、味等品质特色。这就对茶叶发酵的认识,从个别成分变化的孤立片面观点,提升到生物化学系统论的理解阶段,从而全面系统地揭示了茶叶发酵的实质。 近年来,王泽农致力于茶叶中特征成分的生物合成和转化等二级代谢的研究,撰有茶叶磷代谢的计量化学方面的论文,用计量化学的观点,阐明代谢过程物质形成的形态与数量的实质关系。 他指导的研究生,在这方面也发表了多篇论文。这些论文涉及茶学的各个分支,但都以茶叶生物化学作为研究的导向,来阐明理论和实践中的关键及实质问题。 现在我国在茶学研究领域方面,已普遍采用了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方法。从当前我国有较高权威性的茶学期刊发表的论文来看,绝大多数专家、学者都以茶叶生物化学理论为依据,提出茶学研究的方向和途径,提出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措施。 看来,茶学研究中的生物化学路线,已成为当前遵循的必然趋势。 此外,根据发展生产的需要,王泽农的研究工作,还与生产密切结合。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寻求滞销茶叶的出路,曾进行过茶场(厂)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研究,在提取咖啡碱、茶单宁、试制茶染料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70年代,他主持研制成功hcej-6型红茶光电拣梗机和LCDJ-20型绿茶光电拣梗机,效果都很好,分别获得安徽省1981年科学技术三等奖和商业部1984年科技重大成果三等奖。 '''建立茶叶生物化学学科体系''' 王泽农是我国高等院校茶叶专业首先开设茶叶化学课的带头人。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创建和完善了茶叶生物化学学科课程体系。建立茶叶生物化学教研室,招收研究生,培养茶叶生物化学科技人才。 王泽农早期所讲授的茶叶化学,只局限于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过程中各种成分的变化研究,属于植物成分化学范畴。 50年代中期开始,他讲授茶叶生物化学课。1957年他编译出版了《关于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茶叶生物化学专著。 1961年出版了由他主编的全国第一部统一教材《茶叶生物化学》。这部书突破了茶叶化学静态研究的状况,论述了茶树品种形成、茶树生态自然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措施和茶叶加工工艺过程对茶叶内含物质生成的影响。 他主编的全国第二部统一教材《茶叶生物化学》,1980年出版;增订的第二版,1988年出版。 书中着重阐述了茶叶内含物质的特征成分及其生物合成和转化机理,并以物质二级代谢为主线,贯串全书,从而充分显示出茶叶生物化学作为独立学科,作为生物化学的分支所具有的特殊性。 这就突出了该课程本身的系统性,避免了与一般生物化学不必要的重复,加强了茶叶特征成分的论述,从而提高了茶学课程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 1981年,王泽农编著的《茶叶生化原理》,被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评为1977~1981年全国科技优秀图书。 该书以近代细胞学为依据,从酶系统的细胞定位,结合茶叶细胞质体系、超微结构、组织化学,系统阐述茶叶天然物质一般代谢途径与茶叶特征成分在特定栽培及加工条件下的形成和转化,阐述了茶叶品质的内在联系。 该书反映了学科发展的趋势,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 为了使茶学科研与生产水平不断深化和提高,他还不遗余力为培养茶叶生物化学人才作出贡献。 1955年安徽农学院由他主持成立了茶叶生物化学教研室,为了培养和加强师资力量,他除从本校吸收一批茶叶专业毕业生外,还从外校调来了学化学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在王泽农的指导下,进修了有关茶叶生化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现在都已成为茶叶生化专业人才,从而建立、稳定和发展了茶叶生化教学和科研队伍。 ==人物评价== 王泽农在三次主编国家茶叶生物化学统一教材过程中,尽量向同行们介绍自己的学术思想、观点及掌握的资料。 引导大家在广泛搜集专题资料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这为全国茶叶生物化学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扩大,起到了重大作用。 他还为他校培养茶叶生化进修教师,向其他学校和单位输送攻读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生,对全国茶叶生物化学队伍的扩大,作出了贡献。 王泽农在教育和科研工作上,特别是为我国创建茶叶生物化学学科上取得了成就。目前他已年逾85岁高龄,但仍精神抖擞,孜孜不倦地继续工作。 他常说:"莫道黄昏夕阳短,地球绕日无尽期。 "不久前他还接受了安徽省科委"八五"攻关项目--中低档茶叶深加工主持人的任务,开展对中低档茶综合利用的研究,为改变茶叶产品结构,打开销路,发展茶叶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做贡献。 ==主要论著== 1 王泽农.灼烧法制造咖啡碱.茶叶研究所丛刊,1943,第1号. 2 王泽农.武夷茶岩土壤,茶叶研究所丛刊,1944,第7号. 3 王泽农.迎接1950年的茶叶增产.大众农业,1950(3):2-3. 4 王泽农.中国茶业发展的道路.中国茶讯,1950(综合版):18-19. 5 王泽农.植物营养元素与茶叶生长.中国茶讯,1950(综合版):38-39. 6 王泽农.关于茶鞣质的研究.化学,1951(13):5-6. 7 王泽农编译.关于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7. 8 王泽农.我国茶区的土壤.茶业通报,1958(2):3-7. 9 王泽农.茶叶生长发育期与矿质营养,茶业通报,1960(3):1-4 10 王泽农主编. 茶叶生物化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1. 11 王泽农.发酵的概念和茶叶发酵的实质. 园艺学报,1962(2):201-219. 12 王泽农.论茶叶发酵的实质.中国农业科学,1964(9):29-37. 13 王泽农.茶叶理化审评研究动态与展望.安徽农学院滁县分院科研报告,1974(13):1-8. 14 王泽农.微量营养元素对茶树的生化作用.茶叶季刊,1975(4):19-27. 15 王泽农.微量营养元素对茶树的生理生化作用.安徽农学院滁县分院科研报告,1975:1-9. 16 王泽农.从茶树密植谈到农业技术措施协调问题。茶叶,1979(3):1-2. 17 王泽农.茶树光能利用与矿质营养.茶业通报,1979(1-2):83-87. 18 王泽农.磷对提高茶叶品质的功能.中国茶叶,1980(1):15-17. 19 王泽农主编.茶叶生物化学(第一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20 王泽农.茶叶生化原理.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21 王泽农.茶叶磷代谢的计量生化,(一)磷对氮代谢的功能.安徽农学院学报,1981(1):1-27. 22 王泽农.茶叶磷代谢的计量生化,(二)磷对碳代谢的功能.安徽农学院学报,1982(1):1-16. 23 王泽农.茶叶磷代谢的计量生化,(三)茶树嫩梢中磷的再利用率.安徽农学院学报,1982(2):1-10. 24 王泽农.茶的药效作用.茶叶与健康文化研究论文集,1983年(10):20-24. 25 王泽农.茶叶研究对生物化学的贡献.茶叶,1984(1):1-3. 26 王泽农.茶叶发酵的生化机制.福建茶叶,1985(4):5-7. 27 王泽农主编.英汉茶业词汇.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28 王泽农.茶园合理施肥与产量质量的关系.茶叶教学与科研,1986(1):6-15. 29 王泽农.论茶叶发酵的生化机制.福建茶叶,1987(1):5-10. 30 王泽农.综述茶叶保健功能.广东茶叶,1987(21):1-8. 31 王泽农主编.茶叶生物化学(第二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32 王泽农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返回「
王泽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