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澤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澤農

來自網絡的圖片

王澤農,(1907- 1999),出生於安徽省婺源縣,茶學家、茶學教育家、茶葉生化專家。 [1]

參加籌創了我國高等學校第一個茶葉專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茶學科技人才。是我國茶葉生物化學的創始人。 [2]

主編了《茶葉生化原理》、《中國農百科全書.茶業卷》。 [3]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茶葉生化專家,教授。

出生日期----1907年

出生地點----安徽省婺源縣

逝世日期 ----1999年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茶學家、茶學教育家。

主要成就----籌創我國高等學校第一個茶葉專業

畢業院校----國立北京農業大學

代表作品----《茶葉生化原理》,《中國農百科全書.茶業卷》

人物經歷

王澤農,字夢鰩,1907年出生於安徽省婺源縣一個小學教師家庭。

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下,受到愛國主義和科學救國思想的薰陶,1925年9月考入國立北京農業大學。

當時北京軍閥混戰,王澤農失望地離開北京,1928年2月考入國立上海勞動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1931年7月畢業。

這所學校是北伐軍向長江流域推進,在進步思想影響下而創辦的,實行半工半讀。

在這裡,王澤農初步樹立了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和勞動觀點。

同時,又由於國難當頭,日本侵略者侵占我東北三省,並步步向華北進逼。

王澤農在讀書和以後的工作中,都積極參加愛國運動,並對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主革命等進步思想的教育。

1907年5月3日 出生於安徽省婺源縣。

1925-1927年 肄業於國立北京農業大學。

1928-1931年 在國立上海勞動大學畢業,獲農學士學位。

1932-1933年 任江西省立農林學校理化、農化教員。

1933-1937年 在比利時穎布露國家農學院攻讀農業化學,畢業後獲比利時國家農業化學工程師稱號。

1937-1938年 任比利時穎布露國家農業試驗場技師。

1938-1941年 任復旦大學教授,農場農產製造組主任,茶葉研究室研究員,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兼任教授。

1941年 任江西省墾務處秘書。

1942-1944年 任財政部貿易委員會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兼化驗組組長。

1944-1946年 任江西省墾務處處長,中正大學農學院兼任教授。

1946-1949年 任上海復旦大學教授、茶業專修科主任,南通農學院農業化學系兼任教授。

1949-1952年 任上海復旦大學教授、農業化學系主任,華東區茶葉公司總經理。

1952-1954年 任安徽大學農學院茶業專修科教授。

1954-1992年 安徽農學院茶業系教授,先後歷任茶葉生物化學教研室主任、科研處處長、教務長等職。

1957-1992年 歷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一屆學術委員、中國農學會第二屆常務理事、中國茶葉學會第一屆副理事長、第二、三屆理事長、現在是中國農學會名譽理事、中國 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

國外研究

1933年至1938年,王澤農在比利時穎布露國家農學院(L'institut agricole de l'Etat à Gembloux)和穎布露國家農業試驗場(La Station de Recherches Agricoles de L′Etat a′Gembloux)留學和工作期間,除刻苦鑽研農業化學外,還深入研究植物生理、生化、生物物理、化學等生物學科。

在土壤學方面,他除了廣泛閱讀歐美各國文獻外,還研究了俄國土壤發生學派創始人德古查耶夫(д.okyuae B,B.B.)、美國馬爾伯特(Marbut,C.F)、德國拉曼(Ramann E.)等關於土壤地理學派的學術觀點和著作。

他理論聯繫實際,在實地考察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埃斯貝系粉沙土的表土和底土(Lelimon Hesbayen en tant sol et sous-Sol)》論文,按土壤發生學觀點,論述埃斯貝粉沙土在比利時、法國、荷蘭東部的分布,闡明當地成土母質、氣候、地形、地貌、當地栽培的燕麥和三葉草的生化作用對土壤發生的深刻影響。

研究工作

對埃斯貝系粉沙土的研究

從1936年開始,王澤農進一步研究了埃斯貝系粉沙土的特徵及其形成的規律。

從典型剖面摸清了埃斯貝系粉沙土的理化特性及其生物化學形成機理,寫出了《穎布露近郊一個土壤剖面的物理、物理化學和化學研究(Etude Physique,Ph-ysiso-Chimique et Chimique d′Un Profil Dans Les Envionsde Gembbloux)》論文,以大量檢測數據,說明自然條件特別是天然植被的生化作用對土壤形成反饋的影響。

上述兩篇論文,論據充足、論點新穎,對當時西歐尚停留在物理和化學特性靜態研究的土壤學家來說,是具有挑戰性和啟發性的論文,也是當時西歐有關土壤發生學文庫中早期有價值的文獻,受到比利時穎布露國家農學院教授、土壤學家莫里斯(Meurice,R.)等的好評。

對甜菜的研究

王澤農通過科研實踐,認識到農業化學研究和植物化學、生物化學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從這一觀點出發,通過對植物化學的研究,寫出了《甜菜化學研究(Etude Chimique DeLa Batterave)》一文,闡述了甜菜不同品種及其各個發育階段內部解剖結構、外界環境條件和農業措施對甜菜不同器官及其不同部位中無機和有機成分形成的影響,並根據顯微鏡觀察結果,提出化學成分含量和植物細胞結構的相關性,闡明了組織化學與植物細胞結構的內在聯繫。

這篇論文得到比利時皇家學院(L′Academie Royale des scinces Lettres et Beaux-Arts de Be lgique)院士馬爾沙(Marchal,E.)教授的高度評價。

王澤農在比利時從事的農業化學以及植物化學和生物化學的研究,為他回國後創建我國茶葉生物化學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教學工作

1938年王澤農從比利時回國,這時日本侵略軍大舉侵華,我國人民生命財產朝不保夕,物資供應嚴重缺乏。

他受命協助李亮恭籌建復旦大學農學院。王澤農除擔任教學工作外,還擔任農場農產製造組主任兼技師。

由於當時經費拮据,他在產品上力求提高品質,打開銷路,在技術上精益求精。當時大後方的醬油製造技術極為落後,僅靠天然發酵,品質較差。

王澤農改進了天然發酵技術,分離、純化培育了優良曲菌;由他領導研製的"復旦醬油",成為重慶市場暢銷產品,從而使學校經費自給有餘。

為堅持抗戰到底,解決師生的生活費用和學校辦學的困難,學校實行半工半讀制。王澤農以身作則,每天下午與學生同勞動,並在現場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當時復旦大學由於輾轉遷徙,損失巨大,儀器設備都很缺乏,為了保證課堂講授和實驗不脫節,他與某些工廠協作或自行設計製造儀器和必需的藥品、試劑,儘可能保證實驗課程的順利進行。

1942~1944年,王澤農先後在江西泰和參加籌建江西農業專科學校,在福建武夷茶區參加貿易委員會茶葉研究所的創建工作。

他艱苦創業,在教學、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成果。這時期他研製咖啡鹼率先採用直接灼燒法,在武夷山區進行調查和詳測茶岩土壤,都是在艱苦條件下取得的可喜成績。

1946~1949年,王澤農回到上海,在復旦大學農學院茶業專修科任教授兼主任。這時期,南京國民政府對進步師生進行瘋狂鎮壓和迫害。王澤農為了愛護和支持他們的正義鬥爭。

在鼓勵和教導學生努力學習專業的同時,還特別關心學生優良品德和進步思想的培養,經常參加學生時政座談會,在他們主辦的牆報上發表個人見解。

當學生受到不公正的處分和迫害時,他積極參加進步師生的集會,進行正義的呼籲和抗議。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王澤農除繼續在茶業專修科任教外,還籌建了復旦大學農業化學系,擔任系主任。同時受命華東區軍管會擔任華東區茶葉公司總經理。

建國初期,他工作繁重,除教學工作外,還擔任復旦大學教學改革組副主任,以及其他社會工作。但王澤農始終堅持搞好教學工作,從沒有放棄課堂講授,為培養人才作貢獻。

1952年院系調整,王澤農由上海復旦大學調至安徽大學農學院,1954年安徽農學院獨立建院,他又由蕪湖調至合肥。

一直在茶業系任教,先後擔任過土壤農化教研室主任、茶葉生物化學教研室主任、科研處處長、教務長、院學術委員會副會長。

創導茶學研究的生物化學基礎理論

在王澤農以前及其本人早期關於茶葉的化學研究都局限於茶葉成分的分析,以後雖然有所發展,但一直沒有超越植物化學或植物成分化學的範疇。

通過多年的科研和生產實踐,他認識到植物本身內在因素及外界環境和農業措施對植物成分的影響造成數量上的變異,歸根結底是植物生理和生化反應。

因此,農業化學、植物成分化學研究的歸宿,必然是植物生物化學。

同時,他還體會到,茶學的研究主要是解決茶葉高產優質問題,離開茶葉結構物質的生物合成和特徵成分的形成和轉化,離開生物化學,是無法徹底完成任務的。

50年代以後,王澤農在科學研究中,始終貫串了生物化學這條主線,如60年代進行的"微量營養元素對茶樹生長和茶葉品質的影響"的研究,除對茶樹缺素症進行觀察和檢測外,並從這些元素對茶葉經濟產量、品質特徵成分的生物合成及轉化的生理生化機理,系統地闡明缺素培養苗能抑制葉綠素的形成和糖類的轉化以及兒茶素的酯化,從而使生長緩慢,減少茶葉產量,並降低茶葉色、香、味的形成。

王澤農的這項科研成果,首次把微量營養元素對茶樹的生長和茶葉高產優質的影響,從實驗觀測的感性認識,提高到物質代謝生理生化機制的理論高度。

又如,對茶葉發酵機理的研究,他於60年代發表的《發酵的概念和茶葉發酵的實質》和80年代發表的《茶葉發酵的生化機制》等論文,也都從生物化學的角度,闡明了酶的主導作用。

王澤農的研究工作,否定了傳統認為紅茶製作過程中的發酵作用是一個簡單的兒茶素(catechin)氧化過程的錯誤論點,明確指出茶葉發酵是一個涉及茶葉各種成分互相作用、互相制約的轉化過程,是一個由活體正常呼吸作用及其引發的物質代謝,經過人工的干預,逐步轉化為酶系統定向調控的發酵作用過程。

這裡包括一系列複雜的電子轉移生物氧化還原反應,並塑造出紅茶色、香、味等品質特色。這就對茶葉發酵的認識,從個別成分變化的孤立片面觀點,提升到生物化學系統論的理解階段,從而全面系統地揭示了茶葉發酵的實質。

近年來,王澤農致力於茶葉中特徵成分的生物合成和轉化等二級代謝的研究,撰有茶葉磷代謝的計量化學方面的論文,用計量化學的觀點,闡明代謝過程物質形成的形態與數量的實質關係。

他指導的研究生,在這方面也發表了多篇論文。這些論文涉及茶學的各個分支,但都以茶葉生物化學作為研究的導向,來闡明理論和實踐中的關鍵及實質問題。

現在我國在茶學研究領域方面,已普遍採用了生物化學的基礎理論和實驗方法。從當前我國有較高權威性的茶學期刊發表的論文來看,絕大多數專家、學者都以茶葉生物化學理論為依據,提出茶學研究的方向和途徑,提出提高茶葉產量和品質、提高經濟效益的技術措施。

看來,茶學研究中的生物化學路線,已成為當前遵循的必然趨勢。

此外,根據發展生產的需要,王澤農的研究工作,還與生產密切結合。如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尋求滯銷茶葉的出路,曾進行過茶場(廠)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研究,在提取咖啡鹼、茶單寧、試製茶染料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70年代,他主持研製成功hcej-6型紅茶光電揀梗機和LCDJ-20型綠茶光電揀梗機,效果都很好,分別獲得安徽省1981年科學技術三等獎和商業部1984年科技重大成果三等獎。

建立茶葉生物化學學科體系

王澤農是我國高等院校茶葉專業首先開設茶葉化學課的帶頭人。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創建和完善了茶葉生物化學學科課程體系。建立茶葉生物化學教研室,招收研究生,培養茶葉生物化學科技人才。

王澤農早期所講授的茶葉化學,只局限於茶樹栽培和茶葉加工過程中各種成分的變化研究,屬於植物成分化學範疇。

50年代中期開始,他講授茶葉生物化學課。1957年他編譯出版了《關於茶葉生物化學的研究》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茶葉生物化學專著。

1961年出版了由他主編的全國第一部統一教材《茶葉生物化學》。這部書突破了茶葉化學靜態研究的狀況,論述了茶樹品種形成、茶樹生態自然環境條件、栽培管理措施和茶葉加工工藝過程對茶葉內含物質生成的影響。

他主編的全國第二部統一教材《茶葉生物化學》,1980年出版;增訂的第二版,1988年出版。

書中着重闡述了茶葉內含物質的特徵成分及其生物合成和轉化機理,並以物質二級代謝為主線,貫串全書,從而充分顯示出茶葉生物化學作為獨立學科,作為生物化學的分支所具有的特殊性。

這就突出了該課程本身的系統性,避免了與一般生物化學不必要的重複,加強了茶葉特徵成分的論述,從而提高了茶學課程的學術水平和教學效果。

1981年,王澤農編著的《茶葉生化原理》,被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評為1977~1981年全國科技優秀圖書。

該書以近代細胞學為依據,從酶系統的細胞定位,結合茶葉細胞質體系、超微結構、組織化學,系統闡述茶葉天然物質一般代謝途徑與茶葉特徵成分在特定栽培及加工條件下的形成和轉化,闡述了茶葉品質的內在聯繫。

該書反映了學科發展的趨勢,得到同行專家的好評。

為了使茶學科研與生產水平不斷深化和提高,他還不遺余力為培養茶葉生物化學人才作出貢獻。

1955年安徽農學院由他主持成立了茶葉生物化學教研室,為了培養和加強師資力量,他除從本校吸收一批茶葉專業畢業生外,還從外校調來了學化學專業的畢業生,他們在王澤農的指導下,進修了有關茶葉生化學科的理論和技術,現在都已成為茶葉生化專業人才,從而建立、穩定和發展了茶葉生化教學和科研隊伍。

人物評價

王澤農在三次主編國家茶葉生物化學統一教材過程中,儘量向同行們介紹自己的學術思想、觀點及掌握的資料。

引導大家在廣泛搜集專題資料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這為全國茶葉生物化學人才的培養和隊伍的擴大,起到了重大作用。

他還為他校培養茶葉生化進修教師,向其他學校和單位輸送攻讀茶葉生物化學的研究生,對全國茶葉生物化學隊伍的擴大,作出了貢獻。

王澤農在教育和科研工作上,特別是為我國創建茶葉生物化學學科上取得了成就。目前他已年逾85歲高齡,但仍精神抖擻,孜孜不倦地繼續工作。

他常說:"莫道黃昏夕陽短,地球繞日無盡期。

"不久前他還接受了安徽省科委"八五"攻關項目--中低檔茶葉深加工主持人的任務,開展對中低檔茶綜合利用的研究,為改變茶葉產品結構,打開銷路,發展茶葉生產,提高經濟效益做貢獻。

主要論著

1 王澤農.灼燒法製造咖啡鹼.茶葉研究所叢刊,1943,第1號.

2 王澤農.武夷茶岩土壤,茶葉研究所叢刊,1944,第7號.

3 王澤農.迎接1950年的茶葉增產.大眾農業,1950(3):2-3.

4 王澤農.中國茶業發展的道路.中國茶訊,1950(綜合版):18-19.

5 王澤農.植物營養元素與茶葉生長.中國茶訊,1950(綜合版):38-39.

6 王澤農.關於茶鞣質的研究.化學,1951(13):5-6.

7 王澤農編譯.關於茶葉生物化學的研究.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7.

8 王澤農.我國茶區的土壤.茶業通報,1958(2):3-7.

9 王澤農.茶葉生長發育期與礦質營養,茶業通報,1960(3):1-4

10 王澤農主編. 茶葉生物化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1.

11 王澤農.發酵的概念和茶葉發酵的實質. 園藝學報,1962(2):201-219.

12 王澤農.論茶葉發酵的實質.中國農業科學,1964(9):29-37.

13 王澤農.茶葉理化審評研究動態與展望.安徽農學院滁縣分院科研報告,1974(13):1-8.

14 王澤農.微量營養元素對茶樹的生化作用.茶葉季刊,1975(4):19-27.

15 王澤農.微量營養元素對茶樹的生理生化作用.安徽農學院滁縣分院科研報告,1975:1-9.

16 王澤農.從茶樹密植談到農業技術措施協調問題。茶葉,1979(3):1-2.

17 王澤農.茶樹光能利用與礦質營養.茶業通報,1979(1-2):83-87.

18 王澤農.磷對提高茶葉品質的功能.中國茶葉,1980(1):15-17.

19 王澤農主編.茶葉生物化學(第一版).北京:農業出版社,1980.

20 王澤農.茶葉生化原理.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

21 王澤農.茶葉磷代謝的計量生化,(一)磷對氮代謝的功能.安徽農學院學報,1981(1):1-27.

22 王澤農.茶葉磷代謝的計量生化,(二)磷對碳代謝的功能.安徽農學院學報,1982(1):1-16.

23 王澤農.茶葉磷代謝的計量生化,(三)茶樹嫩梢中磷的再利用率.安徽農學院學報,1982(2):1-10.

24 王澤農.茶的藥效作用.茶葉與健康文化研究論文集,1983年(10):20-24.

25 王澤農.茶葉研究對生物化學的貢獻.茶葉,1984(1):1-3.

26 王澤農.茶葉發酵的生化機制.福建茶葉,1985(4):5-7.

27 王澤農主編.英漢茶業詞彙.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

28 王澤農.茶園合理施肥與產量質量的關係.茶葉教學與科研,1986(1):6-15.

29 王澤農.論茶葉發酵的生化機制.福建茶葉,1987(1):5-10.

30 王澤農.綜述茶葉保健功能.廣東茶葉,1987(21):1-8.

31 王澤農主編.茶葉生物化學(第二版).北京:農業出版社,1988.

32 王澤農主編.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茶業卷.北京:農業出版社,1988.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