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17.10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破碎的遗产 的原始碼
←
破碎的遗产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破碎的遗产.jpeg|有框|右|<big></big>[https://www.kfzimg.com/G06/M00/13/5B/p4YBAFqaF7yACeTPAACJAO2DYoQ628_s.jpg 原图链接][https://search.kongfz.com/product_result/?key=%E7%A0%B4%E7%A2%8E%E7%9A%84%E9%81%97%E4%BA%A7&status=0&_stpmt=eyJzZWFyY2hfdHlwZSI6ImFjdGl2ZSJ9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破碎的遗产'''》作者:袁先来,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标题: 现当代美国文学与信仰危机。 [[信仰]]的本质<ref>[https://www.docin.com/p-1014383008.html 信仰的实质],豆丁网,2015-01-06</ref>是诉诸于某种“他者”来完成自身的“救赎”。“他者”(The Other) 指的是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泛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物。凡是外在于自我的存在,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出现,是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可感的还是不可感的,都可以被称为他者。“救赎”一词则可以理解为给自己的人生寻找目的的过程<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415/10/74769672_972422058.shtml 人生,是一场自我的“救赎”!(深度好文)],个人图书馆,2021-04-15</ref>。 ==作者介绍== 袁先来(1978— ),[[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短期进修,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基督教文化与英美文学关系研究。已发表CSSCI论文10余篇,已出版著作《德里达诗学与西方文化传统》(2010)《盎格鲁—新教源流与早期美国文学的文化建构》(2016)。 ==目录== 绪言 基督教文化与20世纪美国文学思想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章 1890—1920:[[宗教]]伦理与资本经济的裂变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舍伍德·安德森:返回自然花园的工匠 第三节 德莱塞:镀金时代的以实玛利 第四节 《[[埃尔默·甘特立]]》:自我形塑的神棍 第二章 1920—1930:分析、迷惘与焦虑的时代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艾略特《四个四重奏》:思维模式的深层转化 第三节 “敢于绝望的勇气”:《[[老人与海]]》的存在论神学阐释 第四节 时间的暴政: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历史视野 第三章 1930—1960:抨击与保守的神学叙事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的使徒叙事 第三节 恐怖与战栗:奥康纳的启示之路 第四节 没有指针的钟:麦卡勒斯的神学观 第四章 1960—2000:本体论神学向宗教性伦理学的过渡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多克托罗《[[上帝之城]]》的反“神正论”叙事 第三节 上帝的性别:《秀拉》对上帝造人神话的改写 附录一 索尔·贝娄早期小说中的犹太人发展主题模式 附录二 遗产是什么:菲利普·罗斯的犹太观 参考文献 后记 ==视频== ===<center> 破碎的遗产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十分钟了解五大宗教</center> <center>{{#iDisplay:m0391iva9xu|560|390|qq}}</center> <center>03中国基督教教会历史-元朝及元末清初的天主教a</center> <center>{{#iDisplay:v037448syb9|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040 類書總論;百科全書總論]]
返回「
破碎的遗产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