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遺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破碎的遺產》作者:袁先來,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副標題: 現當代美國文學與信仰危機。
信仰的本質[1]是訴諸於某種「他者」來完成自身的「救贖」。「他者」(The Other) 指的是相對於「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泛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與物。凡是外在於自我的存在,不管它以什麼形式出現,是可見的還是不可見的,可感的還是不可感的,都可以被稱為他者。「救贖」一詞則可以理解為給自己的人生尋找目的的過程[2]。
作者介紹
袁先來(1978— ),英語語言文學博士,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短期進修,俄亥俄州立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基督教文化與英美文學關係研究。已發表CSSCI論文10餘篇,已出版著作《德里達詩學與西方文化傳統》(2010)《盎格魯—新教源流與早期美國文學的文化建構》(2016)。
目錄
緒言 基督教文化與20世紀美國文學思想的幾個重要問題
第一章 1890—1920:宗教倫理與資本經濟的裂變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舍伍德·安德森:返回自然花園的工匠
第三節 德萊塞:鍍金時代的以實瑪利
第四節 《埃爾默·甘特立》:自我形塑的神棍
第二章 1920—1930:分析、迷惘與焦慮的時代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艾略特《四個四重奏》:思維模式的深層轉化
第三節 「敢於絕望的勇氣」:《老人與海》的存在論神學闡釋
第四節 時間的暴政:福克納《喧譁與騷動》的歷史視野
第三章 1930—1960:抨擊與保守的神學敘事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斯坦貝克《憤怒的葡萄》的使徒敘事
第三節 恐怖與戰慄:奧康納的啟示之路
第四節 沒有指針的鐘:麥卡勒斯的神學觀
第四章 1960—2000:本體論神學向宗教性倫理學的過渡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多克托羅《上帝之城》的反「神正論」敘事
第三節 上帝的性別:《秀拉》對上帝造人神話的改寫
附錄一 索爾·貝婁早期小說中的猶太人發展主題模式
附錄二 遺產是什麼:菲利普·羅斯的猶太觀
參考文獻
後記
視頻
破碎的遺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信仰的實質,豆丁網,2015-01-06
- ↑ 人生,是一場自我的「救贖」!(深度好文),個人圖書館,202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