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123.18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神奇勒布沟(刘上洋) 的原始碼
←
神奇勒布沟(刘上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应3741.jpg|缩略图|[http://uuhy.com/html/26027.html 原图链接]]] '''《神奇勒布沟》'''是[[中国]]当代作家[[刘上洋]]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神奇勒布沟=== 一 在[[西藏]]山南地区的错那县,有一个十分神奇美丽的地方,名叫勒布沟。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沟,它是[[喜马拉雅山]]东段向南伸展的一条大[[峡谷]]。 从山南地委行署所在地的泽当镇去勒布沟,需要翻越两座5000米以上的山口。记得那天出发时,天晴气朗,秋风轻拂,天空蓝得透彻,只有少许的白云悠悠飘过。公路两旁是刚刚收割的庄稼,一堆堆[[青稞]]被码成一个个圆锥形,看上去就像任意撒放在地里的一个个大[[包子]]。没过多久,车子便进入了一片草原,略呈金黄的绿茵随着起伏的山头绵延,一直漫向遥远的天际。偶尔在山间盆地会突然出现一个明镜似的湖泊,蓝天白云倒映其中,湖光山色融为一体,使人仿佛置身在一个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仙境。 或许是高原的天气变幻莫测,就在我们为眼前的景色所陶醉时,太阳却悄悄地收起了那朗朗的笑脸,天空顿时被厚厚的乌云罩得严严实实,大地处在一片昏暗之中,好像是回到了盘古开天地之前的那种混沌状态。这时随着一阵狂风骤起,豆大的雨点哗哗而至。狂风卷着暴雨,暴雨裹着狂风,如瓢如泼,铺天盖地,好似要把整个宇宙掀翻淹没似的。过去总认为西藏是干旱少雨地区,没想到雨会下得这么凶这么猛,充满着一种高原特有的剽悍味。 没等我们缓过神来,倾盆的大雨又旋即变成了核桃似的冰雹密集地砸落下来,我们的车子就好像受到炮弹的攻击,到处砰砰作响,那声音听起来怪吓人的,幸好前面的挡风玻璃没被砸破,不然的话车子就没法向前开了。过了好一阵子,冰雹停了,大雪又变戏法似的飘了起来,纷纷扬扬,漫天飞舞,柔美中透着一种野性,迷乱中显出一种洒脱。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可以说大雪是最好的化妆师了。转眼之间,到处一片银装素裹,原本一座座光秃秃的山头变成了一座座光闪闪的雪山。在一望无际的雪白中,一辆辆汽车就像一只只白壳虫在缓缓地蠕动。真是好一幅壮美的高原风雪图。 在顶风冒雪中我们好不容易过了第一个山口,迎接我们的又是大雾,一切都笼罩在茫茫的白色中,能见度只有两三米。听司机说,公路下面就是一个高原湖泊,湖岸非常陡峭。但因为雾很浓看不到下面,大家也就不感到害怕。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奇怪,虽然知道危险,但看得见和看不见所产生的心态是绝然不同的。也不知什么时候,浓雾神不知鬼不觉地消散了,高原又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不过天空云层低垂,就像一口倒悬的锅压在头顶,使本来就有些气虚的我们就更感到难受。大家算是领教了西藏高原的天气,短短的三四个小时,就经历了阴晴雨雪和春夏秋冬。大自然不愧为最神奇的法师。 为了挽回因天气耽误的时间,车子加快了前进的速度。这时,前方不远处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山口,越过它就是喜马拉雅山的南面,就是勒布沟。山口的风很大,不时发出凄厉的尖叫。由于前几天持续下雨,加上又在全面改建,公路上到处坑坑洼洼,泥泞不堪。刚过山口时因为坡度比较缓,所以还不觉得什么。然而越往下走,随着秃岭变成草地,草地变成灌木,灌木变成乔木,峡谷也逐渐变得陡了起来,直至两边的坡度快成了直角。也许是风景常在险要处。只见两边壁立千仞,森林繁茂,飞瀑流泉,辉映其间。要是在平时,大家会尽情观赏,但今天却毫无兴致。因为眼下的情形实在危险。由无数之字形盘旋的公路,就像挂在万丈悬崖上的梯子,一直垂向深不可测的峡底,而且没有任何护栏。车子在窄窄的泥泞路上行驶,一会儿滑向左边,一会儿滑向右边,一会儿陷进水坑,一会儿又吼叫着冲了上来,溅起一片泥水。尤其惊险的是,每到之字形的急转弯处,眼看着车子就要向万丈绝壁下冲去,我们都吓得不敢作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司机猛地一下扭打方向盘,于是,车子便来个360度的急转弯,然后又颠簸着向前驶去。由于雨水过多导致山体水分饱和,路上经常可以看到滑坡和塌方,经过临时抢修,勉强可以通过一辆车子。好在藏族司机历经百练,这些全都在他们的不慌不忙中化险为夷。就这样不知经过了多少道急弯,也不知经过了多少个险段,车子终于从5000多米的高度下到了2500多米的勒布沟麻玛乡,大家也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真是路不经过不知险。这是我迄今为止走过的最为艰险的一条道路。 二 在勒布沟麻玛乡附近,我们参观了张国华将军对印自卫反击战的前线指挥所。 这是一间大约30平方米的低矮房子,竹子墙,木板瓦,位于峡谷一侧,紧靠悬崖峭壁,虽然经过了修缮,但看得出是当年临时搭建起来的。选择这样一个地方作指挥所,其艰难和危险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当年不通公路,只有羊肠小道,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路。来到这里,先要在四五千米的高原上徒步好多天,不仅要克服缺氧和低气压带来的高原反应,而且还要爬山过岭,身体透支所付出的代价是一般人很难承受的。然后翻过喜马拉雅山又要进入勒布沟的险峻山崖和莽莽丛林,别看这里气候宜人,风景秀美,其实到处都是潜伏的危险。毒蛇、猛兽、蚂蝗;悬崖、乱石、滑坡,还有常常不期而遇的暴雨和洪水,稍不留神这些东西就有可能吞噬人的生命。不仅如此,指挥所距离中印边境只有二三十公里,几乎就在敌人的炮火底下。一旦发生危急情况,防守和撤退都非常困难,此外后勤的保障和供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由此可见,在这里指挥作战,除了要有高超的智慧和本领之外,还要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如果没有身先士卒、勇于牺牲的精神是绝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张国华将军是好样的!这位当年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和平解放西藏的共和国著名将领,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又展示了自己的杰出军事领导才华和大无畏英雄气概,为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书写了崭新的一页。 现在就让我们把镜头定格在半个世纪之前那个充满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 1959年春,印度政府公然违背有关国际法的规定,向中国提出了大片领土要求,不仅要将已被其非法占领的东段边境所谓“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和中段边境2000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入印度,还要把西段边境一直在我国有效管辖下的阿克赛钦等地区3.3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也划归印度。这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中国政府的拒绝。于是,印度政府一方面采取非法移民和建立据点等手段蚕食中国领土,一方面不断挑起边界纠纷,制造流血事件。面对印度方面的武装挑衅和侵占,中国政府一直采取忍让克制的态度,并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印度政府却错误地估计形势,认为中国政府软弱可欺,不仅蛮横地关闭了和平谈判的大门,而且变本加厉,频繁调兵遣将,集结军队,更加疯狂地入侵和占领中国领土。在这种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不得不决定对入侵的印军进行反击,以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和祖国领土的完整。 遵照中央的决定,西藏和新疆的边防部队立即进行了周密部署。西藏军区成立了以司令员张国华为首的指挥部,主要负责东段的作战指挥。1962年10月20日,震惊世界的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响了。尽管印军的主力是号称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打遍欧亚的劲旅和装备精良的“王牌部队”,尽管喜马拉雅山南侧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我军作战有严重的不利影响,但张国华司令员在这间小小的指挥所里,运筹帷幄,沉着果断地指挥我军的各参战部队,翻高山、穿密林、攀悬崖、涉急流,采取从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灭的战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突入印军前沿,全歼印军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虏印军准将旅长,收复了被印军侵占的领土,取得了克节朗-达旺之战的胜利。我军另一支部队也在瓦弄方向拔除了敌人的多个据点,给印军以沉重打击。与此同时,负责西线作战的新疆部队也在红山头等战役中告捷。第一阶段的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中国政府于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但印度政府却拒不接受,再次向边境增派军队,赶运武器,并于11月14日和16日重又向我军发动猛烈进攻。有鉴于此,根据中央指示,我军决定再次反击入侵印军。在张国华将军的指挥下,西藏边防部队于11月16日至21日在东段分别发起西山口和瓦弄地区反击战,前者全歼印军3个旅,毙俘印军准将旅长以下官兵5200多人,后者歼灭印军1200余人。西段的新疆边防部队也在同一时间打响班公洛地区反击战,清除了入侵印军的全部据点。至此,历经一个月时间,对印自卫反击战以歼敌4885人,俘敌3968人和缴敌飞机、坦克、大炮等大量武器装备而胜利结束。 山峰如剑,溪水如歌。如今,随着对印自卫反击战的炮声退至历史的深处,张国华将军的指挥所也静静地隐藏在了峡谷一角的丛林中,整个勒布沟呈现出一派森林繁茂、原始平静的景象。如果没有门前那块木牌的提醒,如果没有有关人员的讲述,人们一定会认为这简陋的小木竹房只是伐木工人的临时居所,而决不会想到这是对印自卫反击战前线的最高指挥机关,也决不会想到在这山高林密人迹罕至的大峡谷里曾经会迷漫着战争的滚滚硝烟。一场短短时间的军事较量,却带来了中印边界长时间的持久和平,这就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战争不仅仅是流血的对抗,而且是最好的和平盾牌。这也让我们想起中国的“武”字,《说文解字》曰“止戈为武”,由此可知“武”的本义是制止战争。这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人的造字智慧,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战争,这或许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三 勒布沟,藏语的意思为“快乐神秘隐藏之地”。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因为地处边陲,高山阻隔,这片美丽的土地在漫长的历史上鲜为人知,居住在这里的祖祖辈辈门巴族人也因此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直到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后,这里才渐渐地打开山门结束封闭状态,经济和社会面貌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过去,勒布沟被称为饥饿的山谷,门巴族人除了在山上刀耕火种之外,大部分时间靠打猎和采集野果、块根之类度日,他们住的也是破旧的柴草房,不仅不能遮风挡雨,而且因为房子太小一家几代人不得不挤在一起勉强栖身。那时的门巴族,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外面的精彩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幻想中的天堂。但是,仅仅是半个世纪的时间,他们便奇迹般地跨入了现代社会。在麻玛乡,我们走进了一户门巴族人家,这是一个四口之家, 夫妻俩带两个女儿,主人名叫格桑旺堆,中等偏瘦的个儿,黝黑和略带皱纹的脸上满是憨厚和勤劳。他家现有3.6亩耕地,1662亩草场,养了6头牦牛和2头犏牛,外加编制竹木工艺品和边民、护林、种粮、草场等各种政策补贴,每年收入大约5万元。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断改善,他在2005年就盖起了2层宽敞明亮的小楼房,里面彩电、冰箱等现代化家俱一应俱全。生活在这样舒适的房子里,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无比。应该说,像格桑旺堆这样的家庭只是勒布沟的一个缩影。错那县的主要领导告诉我们,在勒布沟的4个门巴民族乡,共有农牧民261户671人,2013年经济总收入达到769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6424元。比起昔日那种茹毛饮血的野人般生活,这可是天壤之别啊! 让我们没有意料到的是,在勒布沟还见到了一位女大学生,她叫斗卓玛,24岁,2011年毕业于[[河海大学]],现在是勒布办事处的干部。高高的鼻梁,清秀的脸庞,黑黑的眼睛,披肩的长发,一个标准型的门巴族美女。大概是不想显得太出众了吧,她一身普通年轻姑娘的打扮,倘若换上门巴女性的服饰,穿上那用羊毛织成的镶有孔雀蓝边、斜襟右衽的红色氆氇外罩衣,腰间系上那被称为“金玛”的白氆氇围巾,再在后背挂上那漂亮的整张小牛皮,那简直就像一个从天上下凡的门巴仙女了。因为受习惯思维的影响,此前我们脑子里的勒布沟是绿色中的文化沙漠,门巴族没有文字,几乎都是文盲,不可能有什么读书人,没想到却出了一个女大学生,而且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这真有点像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看见我们来了,斗卓玛热情地迎了上来。大概是看出了我们眼光中有些惊奇,于是她介绍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门巴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勒布沟已经出了5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如今活跃在勒布沟的各个角落,成为了建设家乡的生力军。文化教育,就像勒布沟丰沛的雨水一样,滋润着门巴这个古老的民族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勒布沟,有一座建在山边台地上的小小宫殿,相传这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离宫。说是宫殿,其实就是一间用块石垒砌起来的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面摆放着一些白色[[哈达]],以及一些祭祀之类的器皿,墙上隐约可见斑驳模糊的壁画。从房顶中央拉出的几根绳索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经幡。勒布沟是[[仓央嘉措]]的故乡,所以这里的人至今对他都怀着一种特殊而又深厚的感情。在14岁进入布达拉宫清廷册封他为六世达赖之前,仓央嘉措一直生活在这里。是勒布沟的山水养育了他。有人认为仓央嘉措能够写下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情歌,主要得益于他从小受到门巴族男女爱恋婚俗的影响。在门巴族,年轻男女的婚前社交比较自由,女子一般到了十六岁,男子一般到了十八岁,彼此之间便开始自由交往。这时,无论男方或女方,都会唱起情歌,或表达对对方的倾慕与爱恋,或倾诉对情侣的痴痴思念,或抒发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些情歌大多4句,采用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双方有了较深感情后,经征得父母同意,于是由男方请媒人或由其父母带上竹筒酒和哈达去女方家提亲,如对方同意这门亲事就会喝酒并收下哈达,然后择期举行订婚仪式,半年或一年之后再正式结婚。婚礼那天,男方家身穿节日盛装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女方家的舅、姑、兄弟等陪同前往,在途中新郎要敬女方家三道酒。新娘到了男方家后即被带入内室,里里外外换上男家的新衣和首饰,表示新娘从此属于婆家人。之后新娘和新郎登堂入座,乡亲们向两人一边敬献哈达和敬酒,一边高唱萨玛酒歌。婚礼第二天,娘家以舅父为主的客人以酒不香浓、敬酒女郎脸无笑容为借口,高声责骂男家,并掀翻酒碗杯盘,这时男家急忙端上好酒好菜,向娘家人赔罪,最后以舅父接受男家的“赔罪酒”而平息。婚礼期间,人们豪饮大吃,狂歌劲舞,高潮迭起,通宵达旦,热闹非凡。正是从小的这种耳濡目染,为仓央嘉措的情歌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素养,同时也点燃了他身上的文学天赋和激情,使他成为了一个享誉文坛,深受人们喜爱的杰出诗人。 在西藏各地,近年来建立了不少的便民警务站,每站配有人数不等的民警,主要任务是为当地群众排难解忧,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实践证明,这是一个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之举,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勒布沟的便民警务站也是如此。全站八名年轻民警,大多来自内地,高原的阳光把他们晒得有些黝黑,看得出他们与当地的群众已经融为了一体。哪里的群众有困难,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哪家的人心里有解不开的结,他们就把思想工作做到哪家。虽然他们的好事做了千千万,但还从未遇到过社会治安方面的问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勒布沟的经济和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并未像内地那样患上[[社会]]风气败坏症。这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坑蒙拐骗,没有打架斗殴,没有盗窃抢劫,没有杀人放火,没有见死不救,没有嫁祸于人,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弄虚作假,人人都保持着原始社会时期的那种纯朴、诚实和善良,俨然一个纯粹的世外桃源。为此,我不由地感慨万千。现在,无论国内国外,人们都十分重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希望有更多的原始生态净土。其实,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中保留一方原始人类的精神和道德领地,使人类精神和道德的原生态环境不遭受破坏,同样显得特别的重要。因为这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如果说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威胁人类生存的话,那么精神和道德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样会使人类摆脱不了覆灭的命运。所以人类不仅要善待自然,而且要善待自身,保护好精神和道德的原生态。 勒布沟,一个自然原生态和精神道德原生态完美统一的人间秘境。<ref>[http://www.jxsww.com.cn/female/zc/ 江西散文网]</ref> ==作者简介== [[刘上洋]],男,1951年8月出生,[[江西]][[安义]]人。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神奇勒布沟(刘上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