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神奇勒布溝(劉上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神奇勒布溝》中國當代作家劉上洋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神奇勒布溝

西藏山南地區的錯那縣,有一個十分神奇美麗的地方,名叫勒布溝。

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條不起眼的小溝,它是喜馬拉雅山東段向南伸展的一條大峽谷

從山南地委行署所在地的澤當鎮去勒布溝,需要翻越兩座5000米以上的山口。記得那天出發時,天晴氣朗,秋風輕拂,天空藍得透徹,只有少許的白雲悠悠飄過。公路兩旁是剛剛收割的莊稼,一堆堆青稞被碼成一個個圓錐形,看上去就像任意撒放在地里的一個個大包子。沒過多久,車子便進入了一片草原,略呈金黃的綠茵隨着起伏的山頭綿延,一直漫向遙遠的天際。偶爾在山間盆地會突然出現一個明鏡似的湖泊,藍天白雲倒映其中,湖光山色融為一體,使人仿佛置身在一個別有天地非人間的仙境。

或許是高原的天氣變幻莫測,就在我們為眼前的景色所陶醉時,太陽卻悄悄地收起了那朗朗的笑臉,天空頓時被厚厚的烏雲罩得嚴嚴實實,大地處在一片昏暗之中,好像是回到了盤古開天地之前的那種混沌狀態。這時隨着一陣狂風驟起,豆大的雨點嘩嘩而至。狂風卷着暴雨,暴雨裹着狂風,如瓢如潑,鋪天蓋地,好似要把整個宇宙掀翻淹沒似的。過去總認為西藏是乾旱少雨地區,沒想到雨會下得這麼凶這麼猛,充滿着一種高原特有的剽悍味。

沒等我們緩過神來,傾盆的大雨又旋即變成了核桃似的冰雹密集地砸落下來,我們的車子就好像受到炮彈的攻擊,到處砰砰作響,那聲音聽起來怪嚇人的,幸好前面的擋風玻璃沒被砸破,不然的話車子就沒法向前開了。過了好一陣子,冰雹停了,大雪又變戲法似的飄了起來,紛紛揚揚,漫天飛舞,柔美中透着一種野性,迷亂中顯出一種灑脫。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可以說大雪是最好的化妝師了。轉眼之間,到處一片銀裝素裹,原本一座座光禿禿的山頭變成了一座座光閃閃的雪山。在一望無際的雪白中,一輛輛汽車就像一隻只白殼蟲在緩緩地蠕動。真是好一幅壯美的高原風雪圖。

在頂風冒雪中我們好不容易過了第一個山口,迎接我們的又是大霧,一切都籠罩在茫茫的白色中,能見度只有兩三米。聽司機說,公路下面就是一個高原湖泊,湖岸非常陡峭。但因為霧很濃看不到下面,大家也就不感到害怕。人的心理就是這樣奇怪,雖然知道危險,但看得見和看不見所產生的心態是絕然不同的。也不知什麼時候,濃霧神不知鬼不覺地消散了,高原又恢復了它的本來面目。不過天空雲層低垂,就像一口倒懸的鍋壓在頭頂,使本來就有些氣虛的我們就更感到難受。大家算是領教了西藏高原的天氣,短短的三四個小時,就經歷了陰晴雨雪和春夏秋冬。大自然不愧為最神奇的法師。

為了挽回因天氣耽誤的時間,車子加快了前進的速度。這時,前方不遠處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山口,越過它就是喜馬拉雅山的南面,就是勒布溝。山口的風很大,不時發出悽厲的尖叫。由於前幾天持續下雨,加上又在全面改建,公路上到處坑坑窪窪,泥濘不堪。剛過山口時因為坡度比較緩,所以還不覺得什麼。然而越往下走,隨着禿嶺變成草地,草地變成灌木,灌木變成喬木,峽谷也逐漸變得陡了起來,直至兩邊的坡度快成了直角。也許是風景常在險要處。只見兩邊壁立千仞,森林繁茂,飛瀑流泉,輝映其間。要是在平時,大家會盡情觀賞,但今天卻毫無興致。因為眼下的情形實在危險。由無數之字形盤旋的公路,就像掛在萬丈懸崖上的梯子,一直垂向深不可測的峽底,而且沒有任何護欄。車子在窄窄的泥濘路上行駛,一會兒滑向左邊,一會兒滑向右邊,一會兒陷進水坑,一會兒又吼叫着沖了上來,濺起一片泥水。尤其驚險的是,每到之字形的急轉彎處,眼看着車子就要向萬丈絕壁下衝去,我們都嚇得不敢作聲。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只見司機猛地一下扭打方向盤,於是,車子便來個360度的急轉彎,然後又顛簸着向前駛去。由於雨水過多導致山體水分飽和,路上經常可以看到滑坡和塌方,經過臨時搶修,勉強可以通過一輛車子。好在藏族司機歷經百練,這些全都在他們的不慌不忙中化險為夷。就這樣不知經過了多少道急彎,也不知經過了多少個險段,車子終於從5000多米的高度下到了2500多米的勒布溝麻瑪鄉,大家也終於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真是路不經過不知險。這是我迄今為止走過的最為艱險的一條道路。

在勒布溝麻瑪鄉附近,我們參觀了張國華將軍對印自衛反擊戰的前線指揮所。

這是一間大約30平方米的低矮房子,竹子牆,木板瓦,位於峽谷一側,緊靠懸崖峭壁,雖然經過了修繕,但看得出是當年臨時搭建起來的。選擇這樣一個地方作指揮所,其艱難和危險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當年不通公路,只有羊腸小道,有些地方根本就沒有路。來到這裡,先要在四五千米的高原上徒步好多天,不僅要克服缺氧和低氣壓帶來的高原反應,而且還要爬山過嶺,身體透支所付出的代價是一般人很難承受的。然後翻過喜馬拉雅山又要進入勒布溝的險峻山崖和莽莽叢林,別看這裡氣候宜人,風景秀美,其實到處都是潛伏的危險。毒蛇、猛獸、螞蝗;懸崖、亂石、滑坡,還有常常不期而遇的暴雨和洪水,稍不留神這些東西就有可能吞噬人的生命。不僅如此,指揮所距離中印邊境只有二三十公里,幾乎就在敵人的炮火底下。一旦發生危急情況,防守和撤退都非常困難,此外後勤的保障和供給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由此可見,在這裡指揮作戰,除了要有高超的智慧和本領之外,還要冒着極大的生命危險。如果沒有身先士卒、勇於犧牲的精神是絕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張國華將軍是好樣的!這位當年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和平解放西藏的共和國著名將領,在對印自衛反擊戰中又展示了自己的傑出軍事領導才華和大無畏英雄氣概,為維護祖國的領土完整書寫了嶄新的一頁。

現在就讓我們把鏡頭定格在半個世紀之前那個充滿槍林彈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

1959年春,印度政府公然違背有關國際法的規定,向中國提出了大片領土要求,不僅要將已被其非法占領的東段邊境所謂「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和中段邊境2000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入印度,還要把西段邊境一直在我國有效管轄下的阿克賽欽等地區3.3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也劃歸印度。這理所當然地遭到了中國政府的拒絕。於是,印度政府一方面採取非法移民和建立據點等手段蠶食中國領土,一方面不斷挑起邊界糾紛,製造流血事件。面對印度方面的武裝挑釁和侵占,中國政府一直採取忍讓克制的態度,並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印度政府卻錯誤地估計形勢,認為中國政府軟弱可欺,不僅蠻橫地關閉了和平談判的大門,而且變本加厲,頻繁調兵遣將,集結軍隊,更加瘋狂地入侵和占領中國領土。在這種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中國政府不得不決定對入侵的印軍進行反擊,以保衛祖國邊疆的安全和祖國領土的完整。

遵照中央的決定,西藏和新疆的邊防部隊立即進行了周密部署。西藏軍區成立了以司令員張國華為首的指揮部,主要負責東段的作戰指揮。1962年10月20日,震驚世界的對印自衛反擊戰打響了。儘管印軍的主力是號稱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打遍歐亞的勁旅和裝備精良的「王牌部隊」,儘管喜馬拉雅山南側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對我軍作戰有嚴重的不利影響,但張國華司令員在這間小小的指揮所里,運籌帷幄,沉着果斷地指揮我軍的各參戰部隊,翻高山、穿密林、攀懸崖、涉急流,採取從兩翼開刀、迂迴側後、包圍分割、各個殲滅的戰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突入印軍前沿,全殲印軍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虜印軍准將旅長,收復了被印軍侵占的領土,取得了克節朗-達旺之戰的勝利。我軍另一支部隊也在瓦弄方向拔除了敵人的多個據點,給印軍以沉重打擊。與此同時,負責西線作戰的新疆部隊也在紅山頭等戰役中告捷。第一階段的自衛反擊戰結束後,中國政府於10月24日發表聲明,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但印度政府卻拒不接受,再次向邊境增派軍隊,趕運武器,並於11月14日和16日重又向我軍發動猛烈進攻。有鑑於此,根據中央指示,我軍決定再次反擊入侵印軍。在張國華將軍的指揮下,西藏邊防部隊於11月16日至21日在東段分別發起西山口和瓦弄地區反擊戰,前者全殲印軍3個旅,斃俘印軍准將旅長以下官兵5200多人,後者殲滅印軍1200餘人。西段的新疆邊防部隊也在同一時間打響班公洛地區反擊戰,清除了入侵印軍的全部據點。至此,歷經一個月時間,對印自衛反擊戰以殲敵4885人,俘敵3968人和繳敵飛機、坦克、大炮等大量武器裝備而勝利結束。

山峰如劍,溪水如歌。如今,隨着對印自衛反擊戰的炮聲退至歷史的深處,張國華將軍的指揮所也靜靜地隱藏在了峽谷一角的叢林中,整個勒布溝呈現出一派森林繁茂、原始平靜的景象。如果沒有門前那塊木牌的提醒,如果沒有有關人員的講述,人們一定會認為這簡陋的小木竹房只是伐木工人的臨時居所,而決不會想到這是對印自衛反擊戰前線的最高指揮機關,也決不會想到在這山高林密人跡罕至的大峽谷里曾經會迷漫着戰爭的滾滾硝煙。一場短短時間的軍事較量,卻帶來了中印邊界長時間的持久和平,這就告訴我們,在一定條件下,戰爭不僅僅是流血的對抗,而且是最好的和平盾牌。這也讓我們想起中國的「武」字,《說文解字》曰「止戈為武」,由此可知「武」的本義是制止戰爭。這不僅反映了中國古人的造字智慧,而且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

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消滅戰爭,這或許是戰爭的最高境界。

勒布溝,藏語的意思為「快樂神秘隱藏之地」。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因為地處邊陲,高山阻隔,這片美麗的土地在漫長的歷史上鮮為人知,居住在這裡的祖祖輩輩門巴族人也因此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直到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後,這裡才漸漸地打開山門結束封閉狀態,經濟和社會面貌也隨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過去,勒布溝被稱為飢餓的山谷,門巴族人除了在山上刀耕火種之外,大部分時間靠打獵和採集野果、塊根之類度日,他們住的也是破舊的柴草房,不僅不能遮風擋雨,而且因為房子太小一家幾代人不得不擠在一起勉強棲身。那時的門巴族,還處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外面的精彩世界對於他們來說無異於幻想中的天堂。但是,僅僅是半個世紀的時間,他們便奇蹟般地跨入了現代社會。在麻瑪鄉,我們走進了一戶門巴族人家,這是一個四口之家, 夫妻倆帶兩個女兒,主人名叫格桑旺堆,中等偏瘦的個兒,黝黑和略帶皺紋的臉上滿是憨厚和勤勞。他家現有3.6畝耕地,1662畝草場,養了6頭氂牛和2頭犏牛,外加編制竹木工藝品和邊民、護林、種糧、草場等各種政策補貼,每年收入大約5萬元。由於家庭經濟狀況不斷改善,他在2005年就蓋起了2層寬敞明亮的小樓房,裡面彩電、冰箱等現代化家俱一應俱全。生活在這樣舒適的房子裡,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無比。應該說,像格桑旺堆這樣的家庭只是勒布溝的一個縮影。錯那縣的主要領導告訴我們,在勒布溝的4個門巴民族鄉,共有農牧民261戶671人,2013年經濟總收入達到769萬元,農牧民人均收入6424元。比起昔日那種茹毛飲血的野人般生活,這可是天壤之別啊!

讓我們沒有意料到的是,在勒布溝還見到了一位女大學生,她叫斗卓瑪,24歲,2011年畢業於河海大學,現在是勒布辦事處的幹部。高高的鼻樑,清秀的臉龐,黑黑的眼睛,披肩的長髮,一個標準型的門巴族美女。大概是不想顯得太出眾了吧,她一身普通年輕姑娘的打扮,倘若換上門巴女性的服飾,穿上那用羊毛織成的鑲有孔雀藍邊、斜襟右衽的紅色氆氌外罩衣,腰間系上那被稱為「金瑪」的白氆氌圍巾,再在後背掛上那漂亮的整張小牛皮,那簡直就像一個從天上下凡的門巴仙女了。因為受習慣思維的影響,此前我們腦子裡的勒布溝是綠色中的文化沙漠,門巴族沒有文字,幾乎都是文盲,不可能有什麼讀書人,沒想到卻出了一個女大學生,而且是重點大學的畢業生,這真有點像雞窩裡飛出金鳳凰。看見我們來了,斗卓瑪熱情地迎了上來。大概是看出了我們眼光中有些驚奇,於是她介紹說,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門巴族教育事業的發展,勒布溝已經出了50多名大中專畢業生,這些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如今活躍在勒布溝的各個角落,成為了建設家鄉的生力軍。文化教育,就像勒布溝豐沛的雨水一樣,滋潤着門巴這個古老的民族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在勒布溝,有一座建在山邊台地上的小小宮殿,相傳這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離宮。說是宮殿,其實就是一間用塊石壘砌起來的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子。裡面擺放着一些白色哈達,以及一些祭祀之類的器皿,牆上隱約可見斑駁模糊的壁畫。從房頂中央拉出的幾根繩索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經幡。勒布溝是倉央嘉措的故鄉,所以這裡的人至今對他都懷着一種特殊而又深厚的感情。在14歲進入布達拉宮清廷冊封他為六世達賴之前,倉央嘉措一直生活在這裡。是勒布溝的山水養育了他。有人認為倉央嘉措能夠寫下那麼多膾炙人口的情歌,主要得益於他從小受到門巴族男女愛戀婚俗的影響。在門巴族,年輕男女的婚前社交比較自由,女子一般到了十六歲,男子一般到了十八歲,彼此之間便開始自由交往。這時,無論男方或女方,都會唱起情歌,或表達對對方的傾慕與愛戀,或傾訴對情侶的痴痴思念,或抒發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這些情歌大多4句,採用比興手法,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雙方有了較深感情後,經徵得父母同意,於是由男方請媒人或由其父母帶上竹筒酒和哈達去女方家提親,如對方同意這門親事就會喝酒並收下哈達,然後擇期舉行訂婚儀式,半年或一年之後再正式結婚。婚禮那天,男方家身穿節日盛裝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女方家的舅、姑、兄弟等陪同前往,在途中新郎要敬女方家三道酒。新娘到了男方家後即被帶入內室,里里外外換上男家的新衣和首飾,表示新娘從此屬於婆家人。之後新娘和新郎登堂入座,鄉親們向兩人一邊敬獻哈達和敬酒,一邊高唱薩瑪酒歌。婚禮第二天,娘家以舅父為主的客人以酒不香濃、敬酒女郎臉無笑容為藉口,高聲責罵男家,並掀翻酒碗杯盤,這時男家急忙端上好酒好菜,向娘家人賠罪,最後以舅父接受男家的「賠罪酒」而平息。婚禮期間,人們豪飲大吃,狂歌勁舞,高潮迭起,通宵達旦,熱鬧非凡。正是從小的這種耳濡目染,為倉央嘉措的情歌創作提供了豐厚的素養,同時也點燃了他身上的文學天賦和激情,使他成為了一個享譽文壇,深受人們喜愛的傑出詩人。

在西藏各地,近年來建立了不少的便民警務站,每站配有人數不等的民警,主要任務是為當地群眾排難解憂,維護社會安全與穩定。實踐證明,這是一個社會管理方面的創新之舉,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勒布溝的便民警務站也是如此。全站八名年輕民警,大多來自內地,高原的陽光把他們曬得有些黝黑,看得出他們與當地的群眾已經融為了一體。哪裡的群眾有困難,他們就出現在哪裡;哪家的人心裡有解不開的結,他們就把思想工作做到哪家。雖然他們的好事做了千千萬,但還從未遇到過社會治安方面的問題。儘管改革開放以來勒布溝的經濟和社會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並未像內地那樣患上社會風氣敗壞症。這裡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坑蒙拐騙,沒有打架鬥毆,沒有盜竊搶劫,沒有殺人放火,沒有見死不救,沒有嫁禍於人,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弄虛作假,人人都保持着原始社會時期的那種純樸、誠實和善良,儼然一個純粹的世外桃源。為此,我不由地感慨萬千。現在,無論國內國外,人們都十分重視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都希望有更多的原始生態淨土。其實,在日新月異的現代化中保留一方原始人類的精神和道德領地,使人類精神和道德的原生態環境不遭受破壞,同樣顯得特別的重要。因為這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如果說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會威脅人類生存的話,那麼精神和道德生態環境的惡化同樣會使人類擺脫不了覆滅的命運。所以人類不僅要善待自然,而且要善待自身,保護好精神和道德的原生態。

勒布溝,一個自然原生態和精神道德原生態完美統一的人間秘境。[1]

作者簡介

劉上洋,男,1951年8月出生,江西安義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