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7.181.12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竹荚鱼 的原始碼
←
竹荚鱼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竹荚鱼</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613/0dc0562b43c04e18be5e32f6d0a79c47.jp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235612314_566962 来自 搜狐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竹荚鱼 拉丁学名 Trachurus japonicus 别 名 巴浪、刺鲅、 山鲐鱼、黄占、大目鲭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硬骨鱼纲 亚 纲 辐鳍亚纲 目 鲈形目 亚 目 鲈亚目 科 [[鲹科]] 属 [[竹荚鱼属]] 种 竹荚鱼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保护级别 (IUCN 2017年 ver 3.1) ——无危(LC) 日文名 あ じ (アジ) 英文名 Japanese Jack Mackerel |} '''竹荚鱼'''(学名:Trachurus japonicus)是[[鲹科]]、[[竹荚鱼属]]鱼类。体呈亚圆筒形而稍侧扁。吻尖。脂性眼睑发达,前部达眼之前线,后部达瞳孔后缘附近,留下一个半圆的缝隙。上下颌各有一列细齿,锄骨、腭骨及舌面皆具齿。胸部完全具鳞。侧线由起点至第二背鳍起点下方几乎呈直线,而后斜下至第二背鳍第7-9鳍条下方起至尾柄又成一直线;侧线上全被棱鳞,棱鳞高而强,是本属重要之特征。背部另有一副侧线,沿着背鳍的基底一直延伸至第二背鳍基部起点之下方。无离鳍。体背蓝绿色或黄绿色,腹部银白色。鳃盖后缘上方具一黑斑。背鳍暗色,胸鳍淡色,其余各鳍黄色。 竹荚鱼为暖水性集群润游鱼类,常栖息于中层,有时也接近底层。在长区常与蓝圆鲹混粞。仔稚鱼期以桡足类、枝角类磷虾糠虾类的幼体等小型浮游物为主要饵料,幼鱼至成鱼期,除磷虾、糠虾类、甲壳类幼体、沙丁鱼幼体等浮游生物外,还有小型鱼类和头足类等。仅分布于中国沿海、日本及朝鲜半岛等西北太平洋区。 <ref>[http://www.iplant.cn/info/%BB%C6%B9%C3%D3%E3 竹荚鱼], 海洋生物, 2020-01-18</ref> ==形态特征== 成鱼 背鳍Ⅰ,Ⅷ,Ⅰ-30~33;臀鳍Ⅱ,Ⅰ-26~30;胸鳍20~21;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鳞68~71。体纺锤形,侧扁;体长为体高3.6~4.3倍,为头长3.8~4.2倍。头中等大。头长为吻长3.1~3.8倍,为眼径3.4~4.0倍。 吻锥形。脂眼睑发达,前部达眼前缘,后部达瞳孔后缘稍前。口大,口裂倾斜。前颌骨能伸缩。上颌后端呈截形,达瞳孔前缘的下方。上下颌有一列细牙,犁骨牙群呈箭头形,腭骨及舌面中央均有细长形牙带。鳃孔大。鳃盖条7。鳃耙13~16+36~40。有假睱鳃。体被圆鳞,易脱落,头部除吻和眼间隔前部以外均被鳞,身体和胸部都有鳞片。侧线自起点至第二背鳍始部下方,几呈直线状,以后斜度甚大,斜向下方,但至第二背鳍7~9鳍条下方起至尾基成为直线状。侧线上全被稜鳞,68~71个。稜鳞高而强,在直线部连接呈一明显的隆起嵴。第一背鳍有一向前平卧棘与8鳍棘,棘间有膜相连。第二背鳍有l鳍棘,30~33鳍条。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有1鳍棘,26~30鳍条,其前方有2短棘。胸鳍镰刀形,腹鳍短,胸位。尾鳍叉形。幽门盲囊长条状,约十几个。脊椎骨10+14。 背部青黄带绿色,腹部银色,鳃盖后上缘有一明显的黑色斑,各鳍草绿色。 幼鱼 初孵仔鱼全长2.5毫米。体长3.20毫米仔鱼卵黄尚末元全消失,肛门形成,头后至肛门上方背缘有6~7个星状黑色素,尾部中央背缘有4~5个同样色素,消化道[缘有数个星状色素,肛后至尾端下缘有列25~30个星状色素,肌节5+19对。体长4.35毫米仔鱼前鳃盖骨有6棘,头较高大,头后出现枕骨嵴,尾鳍膜土有放射丝,肌节11+13对。体长5.25毫米仔鱼两颌生有细牙,第一背鳍基出现,背、臀和尾鳍相连尾鳍下叶出现少数鳍条,背缘色素集中在背鳍基下,臀鳍基及后缘、尾下骨有许多星状色素。体长5.40毫米的稚鱼胸鳍出现鳍条,胸部和腹缘星状色素6~7个,肌节8+16对。 ==栖息环境== 竹荚鱼为暖水性集群润游鱼类,常栖息于中层,有时也接近底层。在长区常与蓝圆鲹混粞。白天梄息水层较深,夜晚有趋光习性。在风平浪静、潮水缓慢、东南风和南风吹来时,极易在黎明或黄昏时起群,起群最适温为19~21℃。体长100毫米左右幼鱼,多与霞水母、海月水母和海蜇等共栖。 ==生活习性== 洄游 中国东海竹荚鱼分为3个种群九州北部群、东海中部群和东海南部群。东海中部群1~3月出现在东海中部,其产卵期为1~5月,盛期为2~3月,部分鱼群可能向九州西部海域洄游,也有一部分向黄海方向洄游,产卵后亲鱼和幼鱼在产卵场附近索饵育肥,秋末返回东海中部越冬场。 食性 仔稚鱼期以桡足类、枝角类磷虾糠虾类的幼体等小型浮游物为主要饵料,幼鱼至成鱼期,除磷虾、糠虾类、甲壳类幼体、沙丁鱼幼体等浮游生物外,还有小型鱼类和头足类等。摄食种类与海区饵料生物的优势种有关。摄食强度以春、秋最高,夏季中等,冬季最低。 ==分布范围== 仅分布于中国沿海、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西北太平洋区。 ==繁殖方式== 性成熟最小年龄为1、2+~4+全部成熟。最小成熟叉长雄鱼为140~150毫米,雌鱼为150~160毫米,大量成熟叉长雌、雄鱼均为170~180毫米。中国东海外海区产卵期水温为19~21.5℃。体长200~300毫米个体,怀卵量为30~68万粒。卵浮性,卵径为0.81~0.93毫米,卵黄有龟裂,油球1个、球径0.19~0.24毫米,在水温20~26℃时,约40小时孵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竹荚鱼是江苏沿海常见经济鱼类,产量较大,肉质尚佳,鲜销、腌制咸鱼或制成咸干品。 ==主要毒素== 体内组胺酸含量高,如鱼体不够新鲜,或放置时间过久,鱼肉组胺酸分解为组织胺,食后常引起公共食堂集体过敏性食物中毒,少者数十人,多者百余人。症状为面和上身潮红,有时出现荨麻疹和剧烈头痛,个别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或出现口、舌、 四肢发麻现象。因此,不要进食不新鲜的竹荚鱼。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380 动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竹荚鱼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