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151.8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纸扎艺术 的原始碼
←
纸扎艺术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纸扎艺术</big> ''' |- | [[File:800 (5)56789-096.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0/ori-20160803031108-362315437.jpg/800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imageGroupId=1443067&relateImageGroupIds=1443067&lemmaId=12511#1443067_0 来自搜狗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纸扎,渊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祀祭活动,以后逐渐成为庆祝节日的一种[[装饰艺术]]。这些色泽艳丽、造型拙朴、寓意明快的各类纸扎品,均取竹、木、线、纸为主要材料。以竹、木为骨架,以线团缚部位,糊彩纸以装饰。为喜庆欢快的活动频添几份色彩,同时也为哀丧、祀祭场面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传统的纸扎艺术作为一种民间美术样式,以其丰富多彩、实用性广的特点在民俗节庆文化中深得百姓的推崇和喜爱。纸扎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品种多样,千百年来以其多方融合的艺术语言,描绘着当地百姓的快乐与哀思,叙说着百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对民间文化进行着浓缩与立体式的展现。通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江海文化的独特魅力。纸扎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中一种可供观赏的立体造型艺术,具有艺术形象的直观性、具体性和静止性等这些美术的基本特征。 ==基本内容== 中文名:纸扎艺术 类 别:装饰艺术 渊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祀祭活动 最初起源于:丧俗 ==起源== 中国的纸扎艺术最初起源于丧俗,它是将[[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纸扎在民间又称糊纸、扎纸、扎纸马、扎罩子等,它是为满足民众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种形式。 明清时遍及城乡,每逢节日或喜庆之际,民间艺人则充分施展其技艺,扎制成高意诙谐的“老鼠攀葡萄灯”,喜得贵子的“麒麟灯”,望子健康的“鸭(压)子灯”,祝贺新婚的“鸳鸯灯”,祈求丰收的“金鱼灯”,以及名种花草、鸟兽等。 ==种类== 纸扎的种类不外乎以下四类:一是神像,如入葬时焚于陵墓前的大件扎制品;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戏曲人物、侍者等;三是建筑,如灵房、门楼、牌坊、车轿等;四是明器、包括饮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瑞兽类。诸种纸扎作品取材巧妙,工艺精湛。 ==典故== 为何常州人习惯称迎春桥为“行(音航)春桥”呢?相传古时每逢立春节日,地主官员全副顶戴仪仗列队,扛抬祭品及事前用五色纸由盲人扎糊成的春牛(纸分红、黄、青、白、黑,由盲人随意将色纸拼糊后,看牛身上的纸色,预测当年的年成丰欠,如红多主火灾,黄多兆丰年,青主风、白主水、黑为疫云云)和旁立纸扎的手持鞭子的芒(按《东京梦华录》:“立春前一日,开封进春牛禁中鞭春”。 卢肇:《谪连州书春牛榜子诗》:“不得职因饥欲死,儿侬何用打春牛。”春牛的风俗由来已久,不过我处用纸扎春牛。)一起列入队伍、鸣锣开道,经过此桥到孔庙祭天,举行迎春仪式。清代在进入县衙大堂时,在鼓乐声中,将队伍所抬亭子中的画轴打开,并迅速收卷,在古时象征春已来临之意。由于迎春队伍通过街巷,万民争观,很象民间迎神行(音航)会,而又必须经过此桥,所以本地人都把迎春桥称为“行春桥”。<ref>[https://www.doc88.com/p-2905615735226.html 纸扎艺术概况和其保护]道客巴巴,2017-08-10</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900 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纸扎艺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