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8.247.19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腓骨长肌 的原始碼
←
腓骨长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腓骨长肌</big> ''' |- | [[File:Staff 1024DRTFGHJK,L.jpg|缩略图|居中|[http://d10.paixin.com/thumbs/1047356/145947465/staff_1024.jpg?watermark/1/image/aHR0cDovL2QwMC5wYWl4aW4uY29tL3dtX2RwXzM2MF9iaWdnZXIucG5n/dissolve/100/gravity/SouthWest/dx/0/dy/0 原图链接][https://image.so.com/view?q=%E8%85%93%E9%AA%A8%E9%95%BF%E8%82%8C&src=tab_baike&correct=%E8%85%93%E9%AA%A8%E9%95%BF%E8%82%8C&ancestor=list&cmsid=071da488961c3b614e9da8b10634a17e&cmras=6&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33#id=cc683c026244e961d61c7fa59792bc26&currsn=0&ps=58&pc=58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腓骨长肌,局部核心结构,[[腓浅神经]]。小腿外区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及腓浅神经。腓浅神经在此区始终没离开骨骼平面。腓浅神经先处于腓骨长肌深面,后处于腓骨短肌前缘下行。 【解剖】起自腓骨外侧面,肌腱通过[[腓骨肌]]上、下支持带深面,经外踝后方转向前,绕至足底,斜行向足内侧,止于内侧楔骨和第一跖骨底的肌肉。作用为使足外翻和屈[[踝关节]]即跖屈。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腓骨长肌 * 外文名:peroneus longus * 局部核心结构:腓浅神经 * 位置:小腿外区 * 类型:肌肉 小腿外区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及腓浅神经superficialperonealnerve。 腓浅神经在此区始终没离开[[骨骼]]平面。腓浅神经先处于腓骨长肌深面,后处于腓骨短肌前缘下行。<ref>[https://new.qq.com/rain/a/20200407a0ob0j00 腓骨长肌对足的影响很大”],腾讯, 2018-08-19</ref> ==概述== 系小腿外侧群肌之一。起自腓骨,其腱经过外踝的后方,腓骨支持带的深方,绕至足底,斜行至足的内缘,止于第一跖骨底。此肌功能为翻足心,并协助跖屈。受[[腓浅神经]]支配。 ==临床解剖== 1、解剖概要 腓骨体呈三棱柱形,有三缘及三面。前缘及内侧嵴分别为腓骨前、后肌间隔的附着部。骨间缘起于腓骨头的内侧,向下移行于外踝的前缘。骨间缘向上、下分别与前缘及内侧嵴相合,有小腿骨间膜附着。[[腓骨]]体后面发生扭转,上部向后,下部向内。外侧面也出现扭转,上部向外,下部向后。 腓骨体有许多肌肉附着,在上1/3,有强大的比目鱼肌附着,下2/3有长[[屈肌]]和腓骨短肌附着;另外在腓骨上2/3的前、外、后侧有趾长伸肌、腓骨长肌和胫骨后肌包绕,而下1/3则甚少肌肉附着。这样,腓骨上、中1/3交点及中、下1/3交点均是两组肌肉附着区的临界点,也是相对活动与相对不活动的临界点,承受的张应力较大,在肌肉强大收缩下,可能容易使腓骨遭受损伤。 腓骨滋养孔多为1个,可为多孔(2~7个),滋养[[动脉]]起自腓动脉,多为1支,次为2支,多为3支,其行走斜向下或水平向外,进入腓骨滋养孔。 腓骨四周均有肌肉保护,虽不负重,但有支持胫骨的作用和增强[[踝关节]]的稳定度。骨折后移位常不大,易愈合。腓骨头后有腓总神经绕过,如发生骨折要注意此[[神经]]损伤的可能性。 2、致伤原因 单纯腓骨骨折较少见,常发生于与胫骨骨折的混合性骨折中。 (一)直接暴力 腓骨干骨折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或车轮碾扎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的前外侧。骨折线多呈横断形或短斜形。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多为粉碎性骨折。骨折端多有重叠、[[成角]]、旋转移位等。因腓骨位于皮下,所以骨折端穿破皮肤的可能性极大,肌肉被挫伤的机会也较多。如果暴力轻微,皮肤虽未穿破,如挫伤严重,血运不良,亦可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发生感染。较大暴力的碾挫、绞扎伤可有大面积剥脱皮肤,肌肉撕裂和骨折端裸露。 [[骨折]]部位以中、下1/3较多见,由于营养血管损伤、软组织覆盖少、[[血运]]较差等特点,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 (二)间接暴力 为由高处坠下、旋转扭伤或滑倒等所致的[[骨折]],骨折线多呈斜形或螺旋形;腓骨骨折线较胫骨骨折线高,软组织损伤小,但骨折移位,骨折尖端穿破皮肤形成穿刺性开放伤的机会较多。 骨折移位取决于外力作用的大小、方向。小腿外侧受暴力的机会较多,肌肉收缩和伤肢远端重量等因素,因此可使骨折端向内成角,小腿重力可使骨折端向后侧倾斜成角,足的重量可使骨折远端向外旋转,肌肉收缩又可使骨折端重叠移位。 儿童腓骨骨折遭受外力一般较小,加上儿童骨皮质韧性较大,多为[[青枝]]骨折。 3、类型 (一)单纯腓骨骨折 单纯腓骨干骨折较少见,多由直接暴力打击小腿外侧所致。在骨折外力作用的部位,骨折线呈横形或粉碎。因有完整的胫骨作为支柱,骨折很少移位。但腓骨头下骨折时,应注意有无腓总神经损伤。一般腓骨骨折如不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均不需复位,用石膏托或夹板固定4~6周即可;如骨折轻微,只用弹力[[绷带]]缠紧,手杖保护行走,骨折即可愈合。 (二)腓骨应力性骨折 1.病因 腓骨应力性骨折多见于运动员、战士或长途行走者,多位于踝关节上部。 2.发病机制 为多次重复的较小暴力作用于骨折部位,使骨小梁不断发生断裂,但局部修复作用[[速度]]较慢,最终导致骨折。 3.临床症状与诊断 运动或长途行走之后,局部出现[[酸痛]]感,休息后好转,运动、长途行走或工作后则加剧。局部可有肿胀、压痛,有时可出现硬性隆起。X线片上的改变出现较晚,一般在2周后可出现不太清晰的骨折线,呈一骨质疏松带或骨质致密带,继而陆续出现骨膜性新骨形成和骨痂生长。 4、治疗方法 根据骨折类型和软组织损伤程度选择外固定或开放复位内固定。 1.手法复位外固定 适用于单纯的腓骨中上段骨折或无移位的腓骨下段骨折。应力性骨折多无移位,确诊后停止运动、患肢休息即可。症状明显时,可用石膏托固定。 2.开放复位内固定 腓骨骨折是踝关节骨折的一部分,通常在固定内、后、前踝之前,先将外踝或腓骨整复和内固定。作踝关节、前外侧纵形切口,显露外踝和腓骨远端,保护隐神经,如骨折线呈斜形,可用1~2枚拉力螺丝钉由前向后打入骨折部位,使骨片间产生压缩力,螺丝钉的长度必须能钉穿后侧皮质,但不要向外伸出太多以致影响腓骨[[肌腱鞘]]。如果为横形骨折或远侧骨片较小,可纵形分开跟腓韧带纤维,显露外踝尖端,打入长螺丝钉,也可用其他形式的髓内钉经过骨折线打入近侧骨片髓腔中。手术必须要达到解剖整复,保持腓骨的长度。如果骨折位于胫腓下关节之上,整复后可用一块小型半管状压缩接骨板做内固定。如果用髓内钉则应小心,不要使外踝引向距骨,髓内钉的插入部位应相当于踝部尖端的外侧面。如果髓内钉是直线[[插入]],外踝就能被引向距骨,这样就造会造成踝穴狭窄,踝关节的活动度减小,因此应事先将髓内钉弯成一定的弧度以避免发生这种错误。 3.开放性腓骨骨折的处理 小腿开放性骨折的软组织伤轻重不等,可发生大面积[[皮肤]]剥脱伤、组织缺损、肌肉绞轧挫灭伤、粉碎性骨折和严重污染等。早期处理时,创口开放或是闭合,采用什么固定方法均必须根据不同伤因和损伤程度作出正确的判断。小腿的特点是前侧皮肤紧贴胫骨,清创后勉强[[缝合]],常因牵拉过紧造成缺血、坏死或[[感染]]。因此,对GustiloⅠ型或较[[清洁]]的Ⅱ型伤口,预计清创后一期愈合无大张力者可行一期愈合;对污染严重,皮肤缺损或缝合后张力较大者,均应清创后开放创面。如果骨折需要内固定,也可在内固定后用健康肌肉覆盖骨折部,开放皮肤创口,等炎症局限后,延迟一期闭合创面或二期处理。大量临床资料证实,延迟一期闭合创口较一期缝合的成功率高。 5、常见并发症 筋膜间室综合征、[[感染]]、延迟愈合、不愈合或畸形愈合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90]]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腓骨长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