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8.245.17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舍利山 的原始碼
←
舍利山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舍利山</big> ''' |- | [[File:09d433f76c17224f.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sogou.com/pics?query=%E5%9B%9E%E8%A5%BF%E6%9D%91%E8%88%8D%E5%88%A9%E5%B1%B1&w=05009900 原图链接][https://i04piccdn.sogoucdn.com/09d433f76c17224f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舍利山'''== '''舍利山'''俗名寺垴,位于[[山西晋城]]西回村西北部,距高平市17公里处的陈区镇王村东北海拔1058米,古时山上灌木丛生,现在的寺垴山生态经济林绿化区是山西省十大林业精品工程。 =='''发现舍利'''== 2005年的7月至8月之间,阳泉市平定县城东南彰化坡高高的土垣上传来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考古人员在耸立了千余年的天宁寺西塔二层部位发现了小石函,石函内装有银壶一件,在银壶中发现了形如米粒大小、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的舍利子,总数达一千粒! 紧随其后, 考古人员又在西塔地宫内找到一通宋至道元年即公元995年的石碑,石碑上刻有《[[大宋平定军葬舍利佛骨塔铭并序]]》一文, 文中记载:“然披沙掬土,临波澄汰,简其最者伍万颗,圆明贞白如圭玉之莹,用白金范器以盛之,差教练使董淘诣阙进纳,所收骨殖取侯圣旨行……以其年二月丁丑朔十有五日辛卯,垒塔葬佛骨并舍利于寺之西南隅十余步。” 从这段铭文中考古人员得知,在地宫内总计有五万余颗舍利子!随后这些舍利子被一一发现,它们分别存放于银质錾花盝顶方盒中,集中在地宫门口周边大小1平方米的范围内,大如黄豆,小如米粒,红、黄、黑、白,五颜六色,光彩夺目。 =='''回西村'''== 按照佛教的说法,红色的是肉舍利,黑色的是毛舍利,白色的是骨舍利。 在天宁寺双塔修缮过程中发掘出来的这些数以万计的舍利究竟出自哪里? 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在寻访中,一个名叫西丹迴的村子跃入了我们的视线。《大宋平定军葬舍利佛骨塔铭并序》记载:“平定县西丹迴村,地名焦山。 或曰是山有舍利,城中官属未迹其详。” 天宁寺西塔下面地宫中发掘的这些舍利出自平定县西丹迴村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西丹迴村又在哪里? 碑文中出现的“焦山“二字,把我们的目光牵引到了平定县东回镇[[西回村]]上。 这是一个外形酷似凤凰双展翼的村子,村境南北群山起伏,东西峰峦连绵,山上山下绿树成荫,古道新村掩映其间。 村里至今保留着具有隋唐遗风的文化印记———皇纲和史料中记载的“舍利未出,焦山苍翠,佛骨既见,五云呈瑞”的灵山宝地———舍利山。 这些都显示着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更为有意思的是,河水到这里后一改向东的流向,逆流倒行40里,汇入桃河后,才继续折向东行,由此也留下了一个颇有意味的村名———西回。 平定县西回村位于平定县境东部,与平定县城相距32.5公里,主村地形东西向大川,呈东高西低之势,东面名为场岗的土岗土质坚硬,是东西二回的分水岭。 “九曲河湾玉堂水,倒流黄河四十里,五岭四台两峪沟,八垴七崦五道坡。” 西回主村西部有焦(樵)山岭,此岭西起西回穆家掌,东至西回舍利山,也就是现在的寺上,大约两公里,岭下是西回古村的地方。 仅凭一个相同的山名,又怎么能说清千余年前古人披沙掬土,临波澄汰,发掘出舍利的西丹迴就是今天的西回呢? “焦山”是否一定是指西回村的樵山岭,虽无史料明确记载,但舍利山却多有记载。 =='''舍利山寻迹'''== 西回村元至大四年《耿氏先茔老碑记》就已经对舍利山有过描述:“东连榆林之坪,南观寺峪之台,北靠舍利峰山,西代徐河曲水……”保存在西回寿圣寺里的明万历三十九年迁修寿圣寺碑的碑文中如此记述:“西回,平定属里也,而里之北有寺在舍利山,厥名寿圣……”光绪版《平定州志·山川》对舍利山也做了详细记载:“舍利山,在州东南六十里西回村,上有舍利子,形似五谷,色泽光润,有宋治平、明成化碑记。” 这是舍利山一个名叫寺洼的地方,这几块残碑就是州志中记载的明成化碑,仔细辨认,还能认出些许字来。另有一块残石,字迹很清楚,是清同治十二年立石。 详读碑文:“明朝碑碣至今传/同治壬申水冲颠/树之虽残尚堪阅/倾蹼尽碎岂再连/字破银钩诚南辨/文荒散意是未联/寿圣旧迹今已殁/空留石径白云鲜”。 “此是大明成化年间碑碣,殆至本朝同治十一年山水暴涨,冲倒此碑,颠蹼已碎,是难再重名于不朽。村人因此碑原是寿圣寺旧迹,碑立,后人相传尚得知,碑倒,再传记载,后世已昧然而莫晓矣!今时补起旧碑又立新石,以示后人永垂不没耳。” 同治十二年的这通碑是为明成化碑被水冲倒破碎而立,因明成化碑是寿圣寺旧迹,当时的西回村人唯恐记录着寿圣寺事情的碑破碎后,西回舍利山寿圣寺的来龙去脉会被历史长河淹没。 因此村人合力把旧碑补起,又立一新石做了说明。 还是在这座山上这个叫寺洼的地方,我们又看到一块大石头,上面隐隐约约有舍利山的字样。 在这块石头的周围土层中,到处都埋藏着残砖碎瓦,也有不少就裸露在外边,让人们很容易就能捡到。 由此向上,步行攀爬一段山路,眼前一片开阔,一通高大的古碑伫立在山风中,用饱经沧桑的容颜迎接着前来观瞻的人们。 同行的从事了多年文物管理工作的袁盛会先生说:“这通碑有典型的宋代雕刻风格,这碑首的蟠螭有鸟笼的味道,从侧面看更像。 碑座的赑屃粗犷,棱角分明,脖子短,一蹄前,一蹄后,有动态的感觉。碑体高大,背面覆莲盖顶,仰莲坐底,这是代表尊贵的意思。” 村人也认为,这就是州志中记载的宋治平碑。 正面有“敕赐寿圣之寺”的字样,背面大概记录的是建寿圣寺的来龙去脉吧,那上面有大宋治平元年的字还能看清楚。 而就在这通碑上,有人还找到了“西丹迴”这三个字。 这个在天宁寺西塔地宫中出土的碑石上曾出现的村名,终于在这里得到回应,有了这样的实物为佐证,现在的西回村就是宋至道元年即公元995年《大宋平定军葬舍利佛骨塔铭并序》中提到的西丹迴村,已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由此可以推断,天宁寺西塔地宫中发现的巨量舍利,就源自西回。 按照碑文记载,西丹迴有焦山,焦山上有舍利,但没提到舍利山。 我们能找到的最早提到舍利山的记载,是元至大四年即公元1311年《耿氏先茔老碑记》中描述的“舍利峰山”,同样也在这通碑中,出现了西回的村名。从公元995年到公元1311年,300余年的漫长岁月,经历过两宋风云和辽、金、元朝代更替,其间的西丹迴是如何演变成西回的? 焦山是否因为有过宋至道年间大张旗鼓的挖掘舍利行动而改名舍利山,目前还没有任何可靠的史料为我们提供有力佐证,宋太宗为什么会下明诏给当时的知军事东头供奉官谭延德,在平定县西丹迴村焦山附近寻访舍利,除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因素、佛教理论和地理环境作一些大概分析之外,对于历史的真实面目,依然迷雾重重。 乾隆版和光绪版《平定州志》都有记载:寿圣寺:一在州东北四十里移穰村,唐贞观二年建; 一在州东北五十里拒城都,宋宣和五年建; 一在州东六十里西回村,宋治平元年建……州志的记载,和西回舍利山上宋治平元年《敕赐寿圣之寺》碑完全吻合,而这通碑历经千年风雨剥蚀,除了额题大字之外,大部分的文字已经斑驳。 就在这斑驳的字里行间仔细辨认,除了西丹迴字迹明显之外,崔颖、崔尚、崔思等名字也可辨认。 <ref>[http://www.cnr.cn/sx/yw/20220115/t20220115_525716316.shtml 雪落舍利山 古刹上雪“妆”]央广网 - www.cnr.cn/sx/yw/20...- 2022-1-15</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229 佛教傳記]]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舍利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