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舍利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舍利山

 

 

 

舍利山

舍利山俗名寺垴,位於山西晉城西回村西北部,距高平市17公里處的陳區鎮王村東北海拔1058米,古時山上灌木叢生,現在的寺垴山生態經濟林綠化區是山西省十大林業精品工程。

發現舍利

2005年的7月至8月之間,陽泉市平定縣城東南彰化坡高高的土垣上傳來令人難以置信的消息,考古人員在聳立了千餘年的天寧寺西塔二層部位發現了小石函,石函內裝有銀壺一件,在銀壺中發現了形如米粒大小、晶瑩剔透、潔白如玉的舍利子,總數達一千粒! 緊隨其後, 考古人員又在西塔地宮內找到一通宋至道元年即公元995年的石碑,石碑上刻有《大宋平定軍葬舍利佛骨塔銘並序》一文, 文中記載:「然披沙掬土,臨波澄汰,簡其最者伍萬顆,圓明貞白如圭玉之瑩,用白金範器以盛之,差教練使董淘詣闕進納,所收骨殖取侯聖旨行……以其年二月丁丑朔十有五日辛卯,壘塔葬佛骨並舍利於寺之西南隅十餘步。」 從這段銘文中考古人員得知,在地宮內總計有五萬餘顆舍利子!隨後這些舍利子被一一發現,它們分別存放於銀質鏨花盝頂方盒中,集中在地宮門口周邊大小1平方米的範圍內,大如黃豆,小如米粒,紅、黃、黑、白,五顏六色,光彩奪目。

回西村

按照佛教的說法,紅色的是肉舍利,黑色的是毛舍利,白色的是骨舍利。 在天寧寺雙塔修繕過程中發掘出來的這些數以萬計的舍利究竟出自哪裡? 其背後又有着怎樣的故事呢? 在尋訪中,一個名叫西丹迴的村子躍入了我們的視線。《大宋平定軍葬舍利佛骨塔銘並序》記載:「平定縣西丹迴村,地名焦山。 或曰是山有舍利,城中官屬未跡其詳。」 天寧寺西塔下面地宮中發掘的這些舍利出自平定縣西丹迴村是不爭的事實,那麼,西丹迴村又在哪裡? 碑文中出現的「焦山「二字,把我們的目光牽引到了平定縣東回鎮西回村上。 這是一個外形酷似鳳凰雙展翼的村子,村境南北群山起伏,東西峰巒連綿,山上山下綠樹成蔭,古道新村掩映其間。 村里至今保留着具有隋唐遺風的文化印記———皇綱和史料中記載的「舍利未出,焦山蒼翠,佛骨既見,五雲呈瑞」的靈山寶地———舍利山。 這些都顯示着這裡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且更為有意思的是,河水到這裡後一改向東的流向,逆流倒行40里,匯入桃河後,才繼續折向東行,由此也留下了一個頗有意味的村名———西回。 平定縣西回村位於平定縣境東部,與平定縣城相距32.5公里,主村地形東西向大川,呈東高西低之勢,東面名為場崗的土崗土質堅硬,是東西二回的分水嶺。 「九曲河灣玉堂水,倒流黃河四十里,五嶺四台兩峪溝,八垴七崦五道坡。」 西回主村西部有焦(樵)山嶺,此嶺西起西回穆家掌,東至西回舍利山,也就是現在的寺上,大約兩公里,嶺下是西回古村的地方。 僅憑一個相同的山名,又怎麼能說清千餘年前古人披沙掬土,臨波澄汰,發掘出舍利的西丹迴就是今天的西回呢? 「焦山」是否一定是指西回村的樵山嶺,雖無史料明確記載,但舍利山卻多有記載。

舍利山尋跡

西回村元至大四年《耿氏先塋老碑記》就已經對舍利山有過描述:「東連榆林之坪,南觀寺峪之台,北靠舍利峰山,西代徐河曲水……」保存在西回壽聖寺里的明萬曆三十九年遷修壽聖寺碑的碑文中如此記述:「西回,平定屬里也,而里之北有寺在舍利山,厥名壽聖……」光緒版《平定州志·山川》對舍利山也做了詳細記載:「舍利山,在州東南六十里西回村,上有舍利子,形似五穀,色澤光潤,有宋治平、明成化碑記。」 這是舍利山一個名叫寺窪的地方,這幾塊殘碑就是州志中記載的明成化碑,仔細辨認,還能認出些許字來。另有一塊殘石,字跡很清楚,是清同治十二年立石。 詳讀碑文:「明朝碑碣至今傳/同治壬申水沖顛/樹之雖殘尚堪閱/傾蹼盡碎豈再連/字破銀鈎誠南辨/文荒散意是未聯/壽聖舊跡今已歿/空留石徑白雲鮮」。 「此是大明成化年間碑碣,殆至本朝同治十一年山水暴漲,衝倒此碑,顛蹼已碎,是難再重名於不朽。村人因此碑原是壽聖寺舊跡,碑立,後人相傳尚得知,碑倒,再傳記載,後世已昧然而莫曉矣!今時補起舊碑又立新石,以示後人永垂不沒耳。」 同治十二年的這通碑是為明成化碑被水衝倒破碎而立,因明成化碑是壽聖寺舊跡,當時的西回村人唯恐記錄着壽聖寺事情的碑破碎後,西回舍利山壽聖寺的來龍去脈會被歷史長河淹沒。 因此村人合力把舊碑補起,又立一新石做了說明。 還是在這座山上這個叫寺窪的地方,我們又看到一塊大石頭,上面隱隱約約有舍利山的字樣。 在這塊石頭的周圍土層中,到處都埋藏着殘磚碎瓦,也有不少就裸露在外邊,讓人們很容易就能撿到。 由此向上,步行攀爬一段山路,眼前一片開闊,一通高大的古碑佇立在山風中,用飽經滄桑的容顏迎接着前來觀瞻的人們。 同行的從事了多年文物管理工作的袁盛會先生說:「這通碑有典型的宋代雕刻風格,這碑首的蟠螭有鳥籠的味道,從側面看更像。 碑座的贔屓粗獷,稜角分明,脖子短,一蹄前,一蹄後,有動態的感覺。碑體高大,背面覆蓮蓋頂,仰蓮坐底,這是代表尊貴的意思。」 村人也認為,這就是州志中記載的宋治平碑。 正面有「敕賜壽聖之寺」的字樣,背面大概記錄的是建壽聖寺的來龍去脈吧,那上面有大宋治平元年的字還能看清楚。 而就在這通碑上,有人還找到了「西丹迴」這三個字。 這個在天寧寺西塔地宮中出土的碑石上曾出現的村名,終於在這裡得到回應,有了這樣的實物為佐證,現在的西回村就是宋至道元年即公元995年《大宋平定軍葬舍利佛骨塔銘並序》中提到的西丹迴村,已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由此可以推斷,天寧寺西塔地宮中發現的巨量舍利,就源自西回。 按照碑文記載,西丹迴有焦山,焦山上有舍利,但沒提到舍利山。 我們能找到的最早提到舍利山的記載,是元至大四年即公元1311年《耿氏先塋老碑記》中描述的「舍利峰山」,同樣也在這通碑中,出現了西回的村名。從公元995年到公元1311年,300餘年的漫長歲月,經歷過兩宋風雲和遼、金、元朝代更替,其間的西丹迴是如何演變成西回的? 焦山是否因為有過宋至道年間大張旗鼓的挖掘舍利行動而改名舍利山,目前還沒有任何可靠的史料為我們提供有力佐證,宋太宗為什麼會下明詔給當時的知軍事東頭供奉官譚延德,在平定縣西丹迴村焦山附近尋訪舍利,除了從當時的歷史背景、政治因素、佛教理論和地理環境作一些大概分析之外,對於歷史的真實面目,依然迷霧重重。 乾隆版和光緒版《平定州志》都有記載:壽聖寺:一在州東北四十里移穰村,唐貞觀二年建; 一在州東北五十里拒城都,宋宣和五年建; 一在州東六十里西回村,宋治平元年建……州志的記載,和西回舍利山上宋治平元年《敕賜壽聖之寺》碑完全吻合,而這通碑歷經千年風雨剝蝕,除了額題大字之外,大部分的文字已經斑駁。 就在這斑駁的字裡行間仔細辨認,除了西丹迴字跡明顯之外,崔穎、崔尚、崔思等名字也可辨認。

[1]

參考文獻

  1. 雪落舍利山 古剎上雪「妝」央廣網 - www.cnr.cn/sx/yw/20...- 202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