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7.246.13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芥子的鉴别方法 的原始碼
←
芥子的鉴别方法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中药鉴别960.jpg|缩略图|[http://zy.2cto.com/qita/541.html 中药鉴别]]] '''芥子的鉴别方法''' [[File:中药鉴别961.jpg|缩略图|[http://zy.2cto.com/qita/541.html 中药鉴别]]] ==【鉴定中药材名】== 芥子 ==【药材来源鉴定】==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或芥Brassica juncea(L.)Czern.et Coss.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 ==【药材历史考证】== 芥的始载本草为《名医别录》。 《本草经集注》云:“似菘而有毛,味辣。” 《新修本草》云:“此芥有三种,叶大子粗者,叶堪食,子入药用,熨恶注至良;叶小子细者,叶不堪食,其子但堪为齑尔;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从戎中来。” 《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图经》云:“一种叶大,子白且粗,名曰胡芥,啖之及药用最佳,而人间未多用之。” 《本草拾遗》云:“白芥生太原。如芥而叶白,为茹食之,甚美。” 《本草图经》曰:“今处处有之。似菘而有毛,味极辛辣,此所谓青芥也。……有白芥,子粗大,色白,如粱米,此入药者最佳。” 《本草衍义》曰:“[[芥似芜菁]],叶上纹皱起,色尤深绿为异。子与苗皆辛,子万甚,多食动风。……又白芥子,比诸芥稍大,其色白,入药用。”李时珍曰:“芥有数种。青芥,又名刺芥,似白菘,有柔毛。有大芥,亦名皱叶芥,大叶皱纹,色尤深绿,味更辛辣。二芥宜人药用。” 李时珍又曰:“白芥处处可种,但人知莳之者少尔。以八九月下种,冬生可食。至春深茎高二三尺,其叶花而有丫,如花芥叶,青白色。茎易起而中空,性脆,最畏狂风大雪,须谨护之,乃免折损。三月开黄花,香郁,结角如芥角,其子大如粱米,黄白色。又有一种茎大而中实者尤高,其子亦大。此菜虽是芥类,迥然别种也,然人药胜于芥子。”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现今药用芥子相符。白芥,又名胡芥,其始载本草为《新修本草》,此后的诸家本草均认为以白芥子入药为佳。 ==【植物形态鉴定】== 1.白芥: 一年生草本,高达75~100厘米。茎直立,有分枝,被白色硬单毛。叶互生,茎下部叶大头羽裂,长5~15厘米,宽2~6厘米,有2~3对裂片,顶端裂片宽卵形,长3.5~6厘米,宽3.5~4.5厘米,常3裂,侧裂片较小,叶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两面粗糙,有柔毛或近无毛,叶柄长1~1.5厘米;茎上部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2~4.5厘米,叶缘有缺刻状裂齿,叶柄长3~10毫米。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具多数花,果期长达30厘米,无苞片;花梗长5~14毫米;萼片4,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5毫米;花瓣4,淡黄色,倒卵形,长8~10厘米,具短爪;雄蕊6,4长2短;雌蕊1,由2心皮组成2室。长角果圆柱形,长2~4厘米,具粗硬毛,果瓣2,每果瓣有3~7条平行脉,果端喙呈剑状,稍压扁,长6~15毫米,每室有种子1~4粒。种子球形,直径1.5~2.5毫米,淡黄白色。花果期6~8月。 2.芥: 一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幼时常具刺毛,老时无毛,有辣味,无肉质膨大的块根、块茎或叶柄基。茎直立,有分枝。基生叶宽卵形至倒卵形,长15~35厘米,顶端圆钝,基部楔形,大头羽裂,有2~3对裂片,或不裂,边缘均有缺刻或牙齿,叶柄长3~9厘米;茎下部叶较小,有短柄,不抱茎;茎上部叶狭披针形,长2.5~5厘米。总状花序顶生,花后延长;花梗长4~9毫米;萼片4,淡黄色,长圆状椭圆形,长4~5毫米;花瓣4,黄色,倒卵形,长8~10毫米,爪长4~5毫米;雄蕊6,4长2短;雌蕊1。长角果线形,长3~5.5厘米,宽2~3.5厘米,果瓣仅有1条中脉,果端有6~12毫米长的喙;果梗长5~15毫米。种子球形,直径1~2毫米。花期3~5月,果期5~6月。 ==【药材性状鉴定】== 1.白芥子呈球形,直径1.5~2.5毫米。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气微,味辛辣。 2.黄芥子较小,直径l~2毫米。表面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暗红棕色。研碎后加水浸湿,则产生辛烈的特异臭气。 ==【药材显微鉴定】== 1.白芥子种子横切面:种皮表皮为黏液细胞,有黏液质纹理;下皮为2列厚角细胞;栅状细胞层为1列石细胞,内壁及侧壁增厚,外壁菲薄。内胚乳为l列类方形细胞,含糊粉粒。子叶及胚根薄壁细胞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 2.黄芥子种子横切面:种皮表皮细胞切向延长;下皮为1列菲薄的细胞。 ==【药材理化鉴定】== 1.取本品粉末约1克,置硬质试管内,加固体氢氧化钠1小粒,酒精灯上灼热,融熔,放冷,加水2毫升使溶解,滤过。取滤液1毫升,加5%盐酸酸化,即有硫化氢产生,遇到新制的醋酸铅试纸,显有光泽的棕黑色。(检查异硫氰苷类) 2.取亚硝基铁氰化钠1粒,置白瓷板上,加水1~2滴使溶解,加上述样品滤液1~2滴,显紫红色。(检查异硫氰苷类) ==【生境分布】== 白芥原产欧洲。我国辽宁、山西、山东、安徽、新疆、四川等省区均有引种栽培。芥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采集加工】== 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饮片炮制】== 1.芥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炒芥子:取净芥子照清炒法炒至深黄色有香辣气。用时捣碎。 ==【性能功用】== 辛,温。归肺经。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内服:3~9克,水煎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外敷有发泡作用,皮肤过敏者忌用。 ==【附注】== 置通风干燥处贮藏,防潮。 <ref>[http://www.zhongyoo.com/jianding/1756.html 中药查询网]</ref> ==【鉴别要点】== 白芥子与黄芥子形状相似。主要区别点是前者种子灰白色而粒较大,具细微网纹;而黄芥子则色黄(少数红棕色),粒较小为异尔。 ==【名典鉴别】== ①梁•陶弘景曰:“芥似菘而有毛,味辣,可生食及作菹,其子可以藏冬瓜。又有莨(音浪),作菹甚辣。” ②唐•苏恭曰:“芥有三种:叶大子粗者,叶可食,子入药用;叶小子细者,叶不堪食,子但作齑;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从西戎来。” ③宋•苏颂曰:“芥处处有之。有青芥,似菘,有毛,味及辣。紫芥,茎叶纯紫可爱,作齑最美。有白芥,见本条。其余南芥、旋芥、花芥、石芥之类,皆菜茹之美者,不能悉录。大抵南土多芥。相传岭南无芜菁,有人携种至彼种之,皆变作芥,地气使然耳。” ④明•李时珍曰:“芥有数种:青芥,又名刺芥,似白菘,有柔毛,有大芥,亦名皱叶芥,大叶皱纹,色尤深绿,味更辛辣。二芥宜入药用。……四月食者,谓之夏芥……其花三月开,黄色四出,结荚一二寸。子大如苏子,而色紫味辛,研末泡过为芥酱,以侑肉食,辛香可爱。” ⑤清•《本草从新》:“白芥子。辛温入肺,北产者良。” ==【快速鉴别】== 1.白芥子:种子近球形,直径2~2.5mm。表面呈灰白色至淡黄色,光滑,放于放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网纹,一端具圆形淡褐色种脐。去掉种皮可见肥厚子叶2片,油质,相互纵向折叠,胚根包藏于其间。气微,味辛辣。 2.黄芥子:种子似上种而较小,直径1.2~1.8mm。表面呈鲜黄色至黄棕色,少数为暗红棕色。气微,味极辛辣。研碎加水浸湿后,有特异辛烈臭气。 <ref>[https://www.zhzyw.com/zycs/zyjb/1011251677HJ1FJ9EIC3FEA1.html 中医中药网]</ref>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 410 医药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芥子的鉴别方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