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8.16.20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苦勞網 的原始碼
←
苦勞網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FFB5B5;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苦勞網''' </p> |- |<center><img src="https://netivism.com.tw/sites/default/files/%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2016-03-15%2013.29.36.pn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netivism.com.tw/portfolio/coolloud.org.tw 圖片來自netivism] </small> |} '''苦勞網'''([[英語]]:Coolloud),成立於1997年,是一個長期關注[[台灣]][[社會運動]]相關訊息的網路媒體,創辦人之一是[[孫窮理]],理事長為[[陳政亮]]<ref name=":2">{{Cite web|url=https://group.moi.gov.tw/sgms/html/new_search_team!searchteam.action|title=台灣勞工資訊教育協會法人登記資訊|accessdate=2018-08-09|author=內政部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籌備處|date=2002-06-29|publisher=內政部|archive-date=2016-11-2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129192334/http://group.moi.gov.tw/sgms/html/new_search_team!searchteam.action|dead-url=no}}</ref>。苦勞網以「運動的[[媒體]],媒體的運動」自許,<ref>{{Cite web|url=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81101|title=捐款支持苦勞網 社會改造續前行|accessdate=2018-08-09|author=苦勞網|date=2014-12-16|publisher=苦勞網}}</ref>其前身為「苦勞工作室」和「苦勞工作站」。 苦勞網的[[新聞]]均為自產報導,傳遞主流媒體較少關注的非主流觀點,並將媒體本身視為實踐[[論述]]的一部分。苦勞網藉由實地[[採訪]]、報導和評論寫作,試圖介入議題,以與受訪者共同創造具[[批判]]觀點的報導。<ref name=":0">{{Cite web|url=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41482|title=苦勞網大事記 苦勞簡介|accessdate=2018-08-09|author=苦勞網|date=2015-12-31|publisher=}}</ref>除自產報導和新聞評論外,苦勞網長年來作為[[社會運動]]與[[非營利組織]]訊息發布的平台。 2002年,苦勞網於內政部立案登記為[[社團法人]]「'''台灣勞工資訊教育協會'''」 == 創立背景 == 1997年,[[世新大學]]《[[立報]]》社經營困難,資遣全數員工,並以擇優但年資歸零的方式回聘員工。立報教育組組長孫窮理(29歲)無法接受[[成露茜]]的管理方式,認為她剝削勞工,就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的朋友[[卞中佩]]等人,利用研究所的電腦架設「苦勞工作站」網站,作為內部成員蒐集、分享[[社運]]資料的平臺,僅提供[[剪報]]、短評與架[[論壇]]等服務。直到1998年,苦勞工作站成員卞中佩至[[臺中]]調查「[[統聯客運]]罷駛事件」,為苦勞網正式轉型為社運媒體開啟序幕。惟苦勞工作站的成員因大多是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的學生,未受過體系化的[[記者]][[訓練]],因此成員不受組織化控制,但具高度的自主性,並對社會運動抱有高度熱忱,使得苦勞網的報導偏向為社運發聲或批判主流媒體。<ref name=":3">{{Cite web|url=http://trainelephant.blogspot.com/2017/09/blog-post.html|title=苦勞網:一個扁平化、靠募款維生的另類媒體,如何走過18年的歲月?|accessdate=2018-08-11|author=林昱帆|date=2017-09-08|work=|publisher=blogspot}}</ref><ref>{{Cite journal|title=另類媒體的開拓者——孫窮理|author=林昱帆|url=https://issuu.com/szyeefun/docs/003|journal=世代雜誌|issue=|doi=|others=|year=2017|volume=|page=33|pmid=}}</ref> 苦勞網之竄起,與1990年代末期的媒體態度和社運需求有關。當時主流媒體普遍忽略社會運動,且當時的社運團體亦不熟悉[[網路]]技術,缺乏發聲和[[資訊]]交流的[[管道]]和[[平台]]。而苦勞網的正能彌補當時社運團體的發聲需求,「社運公佈欄」的建置,讓原本無法刊登於主流媒體的新聞稿,能出現在公開的平台。而[[簡報]]與論壇的網站服務,亦能滿足社運工作者整理資料、交換資訊和對話的需求。 ==歷史== 依據苦勞網的「大事記」,該媒體將其成立近20年的歷史分為五階段: === 啼聲初試(1997-2000) === 1997年9月,孫窮理與卞中佩等[[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的學生,利用社發所研究室的電腦架設「苦勞工作站」網站,用於蒐集與社會運動有關的資料。 1998年9月,經營網站的成員戲稱自己是「苦勞份子」,並將網站定名為「苦勞網」,並將網站英文名稱取名為「Coolloud」,是因為「cool」與「loud」合起來是苦勞的諧音。當時苦勞網僅以整理社運資料、[[剪報]]、短評為主要內容,網站的主要閱聽人是當時[[社會運動]]工作者,以及對社運有興趣的學生和教師。 1998年11月,苦勞網第一篇報導誕生。因[[台中]]發生「[[統聯客運]]罷駛事件」,為反制主流媒體對「[[罷工]]」的扭曲報導和污名,苦勞網成員卞中佩到台中採訪,產製報導,並撰寫不同於主流媒體觀點的評論。苦勞網後續亦接觸「[[印尼排華暴動]]」、「[[台塑汞污泥事件]]」、「[[搶救鹿港日茂行]]」等議題,逐漸擴展網站報導的廣度。 1999年4月至5月,當時爆發「[[核四]]建照發放」、「[[美濃反水庫運動]]」與「[[中華電信工會反釋股抗爭]]」等事件,使得台灣社會運動發展來到高潮。苦勞網成員當時積極到社運現場採訪,於網路傳遞社運現場的訊息。因這段經歷,使得苦勞網「運動的媒體、媒體的運動」的媒體定位依此確立,在苦勞網的媒體工作獲得進展後,陸續有志工加入團隊,形成苦勞網初期的工作團隊。 1999年9月,台灣南投發生[[921大地震|九二一大地震]],苦勞網的工作人員立即進入災區,進行報導工作。 2000年8月,因[[尼加拉瓜]]發生台商[[年興紡織公司]]打壓工會的事件,苦勞網與[[敬仁勞工中心]]、[[亞太勞動快訊]]組成「台灣聲援尼加拉瓜勞工工作小組」,扮演跨國聲援者的角色。這是苦勞網第一次以團體的身分,直接參與社會運動。然而,苦勞網因身兼媒體和社運團體的角色,且其主機仍設於世新大學,因[[餘年興公司]]向世新大學施壓,苦勞網正式將主機移出校園。 2000年12月至2001年12月,當時行政院長[[張俊雄]]宣告停建核四,卻又宣告復建。此外,為要求陳水扁實踐「縮短工時」的承諾,工運界組成「[[八四工時大聯盟]]」。苦勞網當時在報導之餘,亦參與聯盟的組成和行動。 === 社運行動與媒體工作(2001-2004) === 2001年10月,苦勞工作站成員到[[香港]]參加「亞洲人民論壇」,但遭港府拘捕和強制遣返。 2001年8月至2002年2月,回應[[陳水扁政府|民進黨政府]]的「經濟發展諮詢會議」內容,苦勞網集結經發會的報導,募款集結出版《審判經發會》一書,首次獨立出版書籍。 2002年4月,苦勞網參與推動成立「關注全球化資訊中心」。6月29日,苦勞網於內政部立案,登記為社團法人「'''台灣勞工資訊協會'''」,做為苦勞網的管理討論組織及對外募款窗口。 2002年7月至2002年11月,因英美侵入[[阿富汗]],苦勞網與其他雜誌社、亞太勞動快訊等團體接力至[[美國在台協會]]抗議,並於10月21日共同主辦「反戰爭 反壓迫 1021行動」的集會遊行。 2003年,苦勞網大規模承接非營利組織的網站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另因難以負擔成員生計,營運方式由集體討論改為集中式的「祕書處」工作模式。 2003年8月,苦勞網投入[[環保運動]],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看守台灣協會]]等環保團體共同架設「反焚化爐行動網」。 === 多元呈現(2005-2006) === 2005年8月17日,東菱電子的土地進入點交階段(該公司於1996年惡性倒閉),因苦勞網於點交前曾大量報導及彙整各方資訊,使苦勞網的報導,成為點交抗爭當天主流媒體借鏡的素材。「東菱駐廠互助會」為感謝苦勞網的貢獻,於抗爭後頒發一面「義勇同聲」紀念牌給他們。 2006年9月,為了解「[[大賣場]]」等[[服務業]]的勞動條件及[[供應鏈]],苦勞網組織學生與志工,成立「苦勞網大賣場調查團隊」,製作初步調查報告。 === 社會公器(2007-2009) === 2007年3月11日,[[樂生療養院舊院區保留運動|樂生保留運動]]團體至[[蘇貞昌]]官邸外陳情,當天苦勞網特約記者徐沛然、黃詩凱與陳情者一起被逮捕,使得國家與「獨立媒體」記者間的互動方式,成為新興議題。 2007年7月7日,苦勞網與與[[開放原始碼]]內容管理系統(CMS)Drupal社群合作,正式公開「苦勞網 2.0」。 2007年11月,苦勞網成立十年,並獲得卓越新聞基金會的第二屆「社會公器獎」。 2008年3月,苦勞工作站進行組織結構調整,成立「執行委員會」,於工作站下設立「苦勞網」、「鐵馬影展」、「工運年鑑」與「調查報告小組」等四個平行獨立的組織。 === 追求組織與財務穩定(2010-至今) === 2010年1月,開始正式發放[[薪資]],因「薪資基金」累積至48萬元門檻。2011年2月,展開「苦勞talk show」計畫,改造苦勞網辦公室改造為小型錄影棚,以網路實況轉播的形式邀請來賓討論公共議題。2011年8月,於社群網站[[Facebook]]成立官方粉絲專頁。 2016年12月12日,發佈緊急募捐信,表示[[財務]]告急,存款只夠營運3個月。當時苦勞網共有六位工作者,四位是全職工作者(王顥中、陳逸婷、張智琦、鍾文),以及兩位兼任工作者(張宗坤和高若想)。 == 人事變遷 == 1999年6月,「苦勞工作室」正式成立,隨著組織的擴張,苦勞網面對財務問題,當時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承接非營利組織的網站,以及書籍的編輯工作。 2007年9月,因為難以兼顧報導與非營利組織網站的營運,苦勞網改變財務策略,放棄以經營非營利組織網站作為主要收入來源,改以「募款」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其原有的「祕書處」,因無法負擔人事費而解散,所有的資源都集中於一位行政人員。此後,整個編輯和採訪工作,變成由「無給職」義工承擔。 2008年3月,因擔任主編的卞中佩離職,孫窮理提出「輪值主編制」,以「週」為單位,讓特約記者輪流擔任主編,期望藉由記者輪流擔任主編,削減主編的壟斷權。 2010年1月,鐵馬影展工作團隊開始獨立運作,退出苦勞工作站。 2012年1月,取消「薪資基金」制度,實行「自報公議計點制」,要求成員記錄自己的工作時間和內容,再由團隊成員共同評議決定每個人可獲得的薪資。本制度的目的是防止薪水由少數人單方決定,以及讓記者知道自己的勞動成果與報酬間的關聯性。惟薪資每個月發放的上限是81,000元,平分給每位成員的「月薪」最多16,200台幣;確立核心編採工作團隊,[[孫窮理]]、張心華、樓乃潔、[[王顥中]]、陳韋綸等五位核心成員的職稱,由「特約記者」改為「記者」。 2012年12月,苦勞網記者樓乃潔離職。2013年1月,記者張心華離職。2月,陳逸婷加入核心團隊,擔任實習記者,數月後轉為苦勞網記者。4月,前苦勞網特約記者徐沛然加入核心工作團隊,擔任苦勞網秘書。 2014年8月,苦勞網成立「南方國際編譯」團隊,透過翻譯和整理,不定期介紹世界各國的政治社會議題和社會運動。 2015年1月,苦勞網創辦人孫窮理離職,另創辦網路媒體《[[焦點事件]]》(台灣焦點通訊社 Focus News Agency)。<ref>{{Cite web|url=http://www.eventsinfocus.org/news/1072|title=【焦點通訊】媒體這條路,它多麼有趣!|accessdate=2018-08-11|author=孫窮理|date=2016-09-28|work=|publisher=焦點事件|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302142739/http://eventsinfocus.org/news/1072|archive-date=2017-03-02|dead-url=yes}}</ref><ref>{{Cite web|url=http://www.taiwangoodlife.org/blog/aboutfish/20150304/5731|title=別管旺中了,你聽過焦點事件和眉角嗎?|accessdate=2018-08-11|author=關魚|date=2015-03-04|work=|publisher=台灣好生活電子報|language=zh-hant|archive-date=2018-08-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811164815/http://www.taiwangoodlife.org/blog/aboutfish/20150304/5731|dead-url=no}}</ref> 孫窮理於《焦點事件》撰文指出,媒體不應直接涉入組織,「社運媒體」應專注於傳遞訊息,進行跨界,「從每一個議題中走出來,與不同的領域,以及更大範圍的社會進行對話」<ref>{{Cite web|url=http://www.eventsinfocus.org/about|title=關於焦點事件|accessdate=2018-08-11|author=孫窮理|date=|work=|publisher=焦點事件|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122154546/http://www.eventsinfocus.org/about|archive-date=2018-01-22|dead-url=yes}}</ref>。另,孫窮理於2016年接受訪談時,指出其離職原因是為了「拒絕成為這個組織的中心...這個是為什麼後來我選擇離開,而不是選擇把別人趕走的原因...我也希望看看它在把我抽開來之後,它會長成什麼樣子。」 2016年8月,張智琦和鍾文加入核心團隊,分別擔任記者和行政秘書。 2018年6月,陳韋綸加入「南方國際」編譯團隊,每週定期推出「南方一週」專欄,從非主流媒體的視角總覽世界重要新聞。 ==平面出版== === 專書 === * 2000年12月,苦勞工作站與敬仁勞工中心、女媧工作室合著出版《勞工看的台灣史》。 * 2001年8月至2002年2月,因民進黨政府召開「經濟發展諮詢會議」,期間背離對「環境」和「勞工」相對友善的主張,苦勞網於經發會期間持續追蹤報導,並在這之後,募款集結成《審判經發會》一書。 ==== 工運年鑑 ==== 2006年至2011年,苦勞網特約記者[[孫窮理]]等人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陳政亮]]合作,編撰[[工運年鑑]]系列書籍: * 《[[工運年鑑]] 2003.06-2004.05》(2006年) * 《工運年鑑2004.06-2005.05》(2007年12月) * 《工運年鑑2005.06-2006.05》(2011年6月)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890 新聞學總論]] [[Category: 營利機構]]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journa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苦勞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