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2.71.24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范文澜 的原始碼
←
范文澜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范文澜</big>''' |- |<center><img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1%2F0717%2F0383d343j00qwdyl6000ic000dk007wm.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163.com/dy/article/GF4NCSN3053495F5.html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范文澜 别名: 芸台、仲澐 国籍: 中国 |} '''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字芸台,后改字仲澐(一说字仲潭),[[浙江]]省[[绍兴市]]人,著名历史学家。 1913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预科,翌年进文本科国学门,受业于国学名师[[黄侃]]、[[陈汉章]]和[[刘师培]]等人,并常聆听[[鲁迅]]讲[[碑帖]]、金石学,当时曾以继承乾嘉训诂考据之学为己任。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曾一度任校长蔡元培的私人秘书。1918年春,赴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同年夏,往河南汲县省立中学授课。1922年任天津南开学校国文教员,后兼[[南开大学]][[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文论名著和国学要略。1925年,应顾颉刚之约,加入文化团体朴社;在[[天津]]出版《文心雕龙讲疏》一书,博得[[梁启超]]等人的好评。同年,[[五卅运动]]爆发,他参加了天津各界反帝大游行。此后,开始阅读宣传新思潮的书刊,并改写[[白话文]]。翌年秋,在天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秋,开始在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朝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中法大学、[[辅仁大学]]等校任讲师。1932年10月出任女子文理学院国文系主任,次年10月任该院院长。 他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文心雕龙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其中《文心雕龙注》一书,征证详核,考据精审,究极微旨,为一时名著。<ref>[https://new.qq.com/rain/a/20220410A00Q2200 胡适留洋归来,在北大首秀英语,却被梳着小辫的辜鸿铭嘲笑口音]腾讯网</ref> == 人物简介 == '''性格特点''' 于历史研究,提出学习理论、掌握资料、文字表达、言行一致四个问题,勉励后学。他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神似,最要不得的是貌似。”“理论和我们自己的整个思想意识、思想方法、生活行动全面地联系起来,这样,才叫做[[马克思主义]]者在做史学工作。”语重心长,希望甚殷。 范文澜对党的事业满怀责任感。他在[[延安]]写作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写成《中国通史简编》。他又以高度自我批评的精神,在晚年,毫不疲倦地对 此书进行修订。十年动乱中,他带病工作,直到逝世。 '''家庭生活''' 范文澜夫人戴冠芳是浙江[[宁波]]人,长范文澜一岁。范文澜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回到任河南省河北道尹的叔父范寿铭家,与戴冠芳结婚。范、戴是结发夫妻。戴冠芳之父在河南当过县官,年少时她在河南生活过,因而戴会说北方话。范文澜任北方大学校长时,戴也在校中帮忙家务,每天纺棉花、烧火做饭,精心照料范文澜的生活起居。戴冠芳曾对范文澜的学生说:“范老是大学教授,而我却是一个字也不认识的文盲”。尽管两人文化程度相差太大,但范戴夫妻感情一直很好。 == 生平经历 == 1917年,范文澜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日本留学。1921年回国后在天津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等地教授中国文学。1925年发表了对中国最早的文学评论著作《文心雕龙》的注释书。 之后范文澜转向历史学的研究。1935年因为支持华北抗日运动遭到逮捕,释放后在1940年奔赴延安,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等职。1941年编写了中国共产党干部的教材《中国通史简编》,1945年执笔《中国近代史》(上册),成为中国历史学界的重要学者。1948年担任华北人民政府委员和中原大学校长。 1950年范文澜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长等职务。党内职务方面,1956年成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69年在中共九大上被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另外,他还担任过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1969年7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五四运动]]以后被称为史学界的“马列五老”之一,与[[郭沫若]]、[[吕振羽]]、[[侯外庐]]、[[翦伯赞]]并称为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一编上册)多次重印出版,至1978年又易名为《中国通史》分十册陆续出版,与郭沫若主编的另一种《中国史稿》(人民出版社),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尚钺主编的《中国历史纲要》(人民出版社)、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并称“五朵金花”。 == 主要著作 == '''中国通史简编''' (修订本)(4册)范文澜著 人民出版社1978年6月第5版 101.3万字 本书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论述[[中国通史]]的通史著作。1941年,该书第1版,从原始社会到清代中叶,先后分两册在延安出版。以后,作者对本书重新改写,分册出版,自1953年至1965年,共出版了4册,写到隋唐五代。终因病逝世,未能完成全部改写计划。本书是作者史学研究的代表作。 '''中国近代史''' 范文澜著 新华晋绥分店1947年第1版 29.7万字 本书是一部中国近代史著作工作者1945年在延安时所写。该书所叙内容的时限跨度为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对抗瓜分野心的义和团反帝运动这61年间。 == 人物评价 == 范文澜对于历史研究,提出学习理论、掌握资料、文字表达、言行一致四个问题,勉励后学。他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神似,最要不得的是貌似"。"理论和我们自己的整个思想意识、思想方法、生活行动全面地联系起来,这样,才叫做马克思主义者在做史学工作。"语重心长,希望甚殷。 范文澜对党的事业满怀责任感。他在延安写作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写成《中国通史简编》。他又以高度自我批评的精神,在晚年,毫不疲倦地对 此书进行修订。十年动乱中,他带病工作,直到逝世。 在范文澜逝世十周年的时候,近代史研究所同人选录他的文章十七篇,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对资产阶级历史学的批判、中国经学史、思想史的专题研究四组,编为《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出版,以作纪念。 == 参考来源 == [[Category:830 中國文學總集]]
返回「
范文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