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6.203.2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药用稻 的原始碼
←
药用稻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药用稻</big> ''' |- | <center><img src=http://img1.iplant.cn/gotoimg/236/E141D145A25849A1.jp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www.iplant.cn/info/%E8%8D%AF%E7%94%A8%E7%A8%BB?t=p 来自 植物智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药用稻 拉丁学名:Oryza officinalis Wall. ex Watt 别 名:药用野生稻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 科:稻亚科 族:稻族 亚 族:稻亚族 属:[[稻属]] 种:药用稻 亚 种:无 命名者及年代:Wall. ex Watt,1891 保护级别:(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 '''药用稻'''(yào yòng dào),学名:Oryza officinalis Wall. ex Watt,别名 Oryza officinalis Wall.,异名:Oryza minuta var. silvatica Oryza latifolia var. silvatica ,是[[禾本科]]、[[稻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秆直立或下部匍匐,高1.5-3米,直径7-10毫米,具8-15节,基部2-3节具不定根。叶鞘长约40厘米,长于其节间3倍以上;叶舌膜质。圆锥花序大型,疏散,长30-50厘米,基部常为顶生叶鞘所包,主轴节间长约5厘米,分枝长10-15厘米;小穗柄长1-4毫米,粗糙;顶端具2枚半月形退化颖片;芒自外稃顶端伸出,长5-10毫米,具细毛;内稃与外稃同质,宽约为外稃之半,脊疏生疣基硬毛,顶端有小尖头,边缘干膜质,花药长约2.5毫米。颖果扁平,红褐色,长约3.2毫米,宽约2毫米。 主要分布于[[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泰国]]、[[越南]]、[[澳大利亚]](存在和起源不确定)。生长于海拔600-1100米的丘陵山坡中下部的冲积地和沟边。 药用稻可为栽培稻的种质资源,提供育种遗传材料。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濒危(EN)。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Ⅱ级。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 <ref>[http://www.iplant.cn/info/%D2%A9%D3%C3%B5%BE 药用稻], 植物智, 2020-01-18</ref> ==药用稻形态特征== 药用稻(5张) 多年生草本。秆直立或下部匍匐,高1.5-3米,直径7-10毫米,具8-15节,基部2-3节具不定根。叶鞘长约40厘米,长于其节间3倍以上;叶舌膜质,长约4毫米,无毛;叶耳不明显;叶片宽大,线状披针形,长30-80厘米,宽2-3厘米,质地较厚,基部渐窄呈柄状,顶端尖,中脉粗壮,侧脉不明显,下面粗糙,上面散生长柔毛,基部贴生微毛,边缘具锯齿状粗糙。 圆锥花序大型,疏散,长30-50厘米,基部常为顶生叶鞘所包,主轴节间长约5厘米,分枝长10-15厘米,3-5枚着生于各节,具细毛状粗糙,下部长裸露,腋间生柔毛;小穗柄长1-4毫米,粗糙;顶端具2枚半月形退化颖片;小穗长4-5毫米,宽约2.5毫米,厚1.3毫米,黄绿色或带褐黑色,成熟时易脱落,不孕外稃线状披针形,长1.6-2毫米,顶端渐尖,具1脉,边缘有细纤毛,成熟花外稃阔卵形,脉纹粗厚隆起,脊上部或边脉生疣基硬毛,表面疣状突起在每侧24-26纵行;芒自外稃顶端伸出,长5-10毫米,具细毛;内稃与外稃同质,宽约为外稃之半,脊疏生疣基硬毛,顶端有小尖头,边缘干膜质,花药长约2.5毫米。 颖果扁平,红褐色,长约3.2毫米,宽约2毫米,染色体组为CC型,2n=24(Nandi 936,Katayama et al.1981a),二倍体植物。 ==药用稻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600-1100米的丘陵山坡中下部的冲积地和沟边。 为喜温暖、多雨、潮湿的短日照植物,适宜在荫蔽、腐殖质丰富、pH值为6左右的肥沃沙壤土上生长。伴生植物有薏苡、棕叶狗尾草等。 ==药用稻分布范围== 分布于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中央邦、马哈拉施特拉邦、泰米尔纳德邦、喀拉拉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泰国、越南、澳大利亚(存在和起源不确定)。在中国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西藏。 [3-4] 药用稻分布图 ==药用稻繁殖方法== 种子处理 种子前处理和灭菌处理:将种子弃壳成米粒,用细砂纸磨去种表皮釉质,水洗2遍,用75%酒精表面消毒1分钟,再加入0.1%的氯化汞灭菌两次分别15分钟和5分钟,无菌水清洗5-6遍,吸水纸吸干种子,待用。 种子催芽:灭菌处理后的种子接入铺有无菌滤纸的培养皿上,加入无菌水后将其放置在28℃的人工气候箱中进行黑暗催芽培养,培养4天后种子露白,6-10天后种子长出细芽。 种子芽接种培养 将出芽的种子接入愈伤诱导培养基上诱导愈伤,16天后长出粘性愈伤。 愈伤组织诱导 粘性愈伤培养10天,长成0.1厘米的紧实小颗粒愈伤,每20-26天挑选优质颗粒愈伤组织进行增殖和继代培养。愈伤诱导、增殖和继代培养基分别为:MS+2,4-D5.0毫克/升,MS+2,4-D6.0毫克/升,MS+2,4-D 4.0毫克/升,置于28℃的人工气候箱中进行暗培养。添加植物凝胶2.8克/升、蔗糖30克/升、p小时值5.8。 愈伤组织分化成小苗 将继代愈伤组织分别接种在MS+6-BA1.0-4.0毫克/升+NAA0.1-0.7毫克/升+ZT1.0-4.0毫克/升的分化培养基中进行分化、继代和增殖培养,植物凝胶2.8克/升、蔗糖30克/升、p小时值5.8。26天后换分化培养基1次,换2次,每26天换1次继代和1次增殖培养基,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8℃,光照强度3000-4000勒克斯,光照时间12小时/天。 分化壮苗培养 将增殖分化苗接种在MS+6-BA2.0毫克/升+TDZ2.0毫克/升+NAA0.1毫克/升壮苗培养基上壮苗培养,植物凝胶2.8克/升、蔗糖30克/升、p小时值5.8。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8℃,光照强度4000勒克斯,光照时间12小时/天。 生根培养 将壮苗分别接在MS+NAA0.2-2.0毫克/升的生根培养基上,植物凝胶2.8克/升、蔗糖30克/升,p小时值5.8;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8℃,光照强度2000勒克斯,光照时间12小时/天。10天后,观察根芽露白和根芽长出,25-33天统计主根、须根长、根粗和根数,观察植株生长情况。 苗锻炼培养 将长至9-12厘米的生根苗揭膜3天,将苗放置常温培养2天,从培养基中取出,用自来水将生根苗冲洗干净,加水淹没根部为适,置于温度为28℃,光照强度为3000勒克斯的光照培养箱中进行苗锻炼培养。 ==药用稻栽培技术== 苗的温室定植 苗锻炼培养7天,将苗从培养箱中取出,单苗移栽在装有腐殖土和珍珠岩按3:1比例混匀的盆中进行定植生长,水淹没根部,培养7天后,将水放干,让根定根生长5天,再加水进行培养。 苗的田间移栽和管理 定根苗定植生长20天后,将苗移栽到大田,注意有效固根,中期保证水、保肥,注意病虫害的防治,生长中后期进行追肥,直到种子成熟。 ==药用稻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Ⅱ级。 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 ==药用稻主要价值== 药用稻可为栽培稻的种质资源,提供育种遗传材料。 药用野生稻在稻属22个种中长势最强,是普通栽培水稻的20倍以上,在进化过程中,药用野生稻形成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药用野生稻长期处于野生状态,经受各种灾害和地理生态因素的作用,形成了各种抗性和耐受不良环境等优异性状,是天然的基因库。药用野生稻农艺性状具有大穗、宽叶片、粗茎秆等性状,为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药用稻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