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190.10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莲花落 的原始碼
←
莲花落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莲花落.jpeg|有框|右|<big>莲花落</big>[http://n.sinaimg.cn/history/transform/20170816/oO95-fyixias1513502.jpg 原图链接][http://history.sina.com.cn/cul/news/2017-08-16/path-ifyixtym5845896.shtml 来自 新浪网 的图片]]] '''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艺术]],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f>[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3741 莲花落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f>。 其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新干“莲花落”可上溯至[[宋朝]],形于明盛于清,以“曲艺本调”“[[曲艺]]哭调”为主要曲牌,同时吸收了民间小调,采茶戏音乐,唱腔婉转、流畅,且用方言说唱。 ==历史典故== 傅正生曾任[[江西省]]新干县文化馆副馆长,是[[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江西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谈起新干“莲花落”,这位从事文化工作达38年的老先生始终充满感情。 何为“莲花落”,傅正生找来一根树枝,上面扎上一些红纸,一边摇动一边说,其实“莲花落”就是当地称的瞎子戏,[[历史]]上均为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戏文,内容主要为劝世文,扬善惩恶,因果报应,拜求施舍,吉祥口彩。因盲人拜佛从善,而[[莲花]]又是佛教的象征,盲人演唱时大都是两人一伍,一唱一帮,各手执一常青树枝,上缀许多红色纸花,为“莲花”状,枝丫间用线串明钱,用于摇动,“嗦,嗦”作响,助打节拍,故名“莲花落”,也称落离莲或摇钱树。久而久之,人们只晓得瞎子戏而忘了曲种原名“莲花落”。为忌讳瞎子,斯文一点的人就改称为光子戏,因此,“莲花落”又有“光子戏”之名<ref>[https://www.sohu.com/a/165531176_219795 莲花落: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警世歌曲 ],搜狐,2017-08-18</ref>。 ==主要特征== 莲花落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一作莲花乐,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间。清[[乾隆]]以后,出现了职业艺人,同时[[满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遂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天平会”,曲种名为“十不闲莲花落”,又称“十不闲”或“莲花落”。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和演述民间故事的俗曲。演出时,先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的[[打击乐器]],做舞蹈动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做为序曲,然后演唱莲花落节目。 演出形式有单曲、彩唱两种。单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词采用叙述体;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饰为旦、丑两种角色,分包赶角,略如[[戏曲]],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 莲花落在民间,由于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别之分。凡是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组织,称为“清门”;而[[职业]]艺人的班社则称为“浑门”。这两派又统称“小口莲花落”,以别于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 莲花落的曲调比较简单,只有上下句。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调。通常一段唱腔开始时,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清末民初的莲花落著名[[艺人]]有抓髻赵、奎星垣等。 ==视频== ===<center> 莲花落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莲花落,《老来难》</center> <center>{{#iDisplay:c07099qil8e|560|390|qq}}</center> <center>杨晓琼莲花落:说唱一段《二婚媳妇》说的都是大实话!</center> <center>{{#iDisplay:e3063njra7t|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80 戲劇總論]]
返回「
莲花落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