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蓮花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傳統曲藝藝術,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其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新干「蓮花落」可上溯至宋朝,形於明盛於清,以「曲藝本調」「曲藝哭調」為主要曲牌,同時吸收了民間小調,採茶戲音樂,唱腔婉轉、流暢,且用方言說唱。

歷史典故

傅正生曾任江西省新幹縣文化館副館長,是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員、江西省群眾文化學會會員。談起新干「蓮花落」,這位從事文化工作達38年的老先生始終充滿感情。

何為「蓮花落」,傅正生找來一根樹枝,上面紮上一些紅紙,一邊搖動一邊說,其實「蓮花落」就是當地稱的瞎子戲,歷史上均為盲人乞丐行討而唱的戲文,內容主要為勸世文,揚善懲惡,因果報應,拜求施捨,吉祥口彩。因盲人拜佛從善,而蓮花又是佛教的象徵,盲人演唱時大都是兩人一伍,一唱一幫,各手執一常青樹枝,上綴許多紅色紙花,為「蓮花」狀,枝丫間用線串明錢,用於搖動,「嗦,嗦」作響,助打節拍,故名「蓮花落」,也稱落離蓮或搖錢樹。久而久之,人們只曉得瞎子戲而忘了曲種原名「蓮花落」。為忌諱瞎子,斯文一點的人就改稱為光子戲,因此,「蓮花落」又有「光子戲」之名[2]

主要特徵

蓮花落流行於京、津、河北等地。一作蓮花樂,源於唐、五代時的「散花樂」,最早為僧侶募化時所唱的宣傳佛教教義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間。清乾隆以後,出現了職業藝人,同時滿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愛好者,遂與民間流行的另一藝術形式「十不閒」合流,成為民間花會形式之一「天平會」,曲種名為「十不閒蓮花落」,又稱「十不閒」或「蓮花落」。內容多為寫景抒情和演述民間故事的俗曲。演出時,先由全體人員敲擊十不閒的打擊樂器,做舞蹈動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調,做為序曲,然後演唱蓮花落節目。

演出形式有單曲、彩唱兩種。單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詞採用敘述體;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飾為旦、丑兩種角色,分包趕角,略如戲曲,重插科打諢,以資笑樂。

蓮花落在民間,由於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別之分。凡是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組織,稱為「清門」;而職業藝人的班社則稱為「渾門」。這兩派又統稱「小口蓮花落」,以別於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

蓮花落的曲調比較簡單,只有上下句。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調有「平調」、「悲調」之分,另外有「哭柳」、「雲里翻」、「海底撈月」等特定曲調。通常一段唱腔開始時,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清末民初的蓮花落著名藝人有抓髻趙、奎星垣等。

視頻

蓮花落 相關視頻

蓮花落,《老來難》
楊曉瓊蓮花落:說唱一段《二婚媳婦》說的都是大實話!

參考文獻

  1. 蓮花落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2. 蓮花落:最早為僧侶募化時所唱的警世歌曲  ,搜狐,201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