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7.162.24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蔡卞 的原始碼
←
蔡卞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蔡卞 | 圖像 = [[File:T0189c2773e5c9fa534.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89c2773e5c9fa534.jpg?size=421x544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书法家 | 出生日期 = 1968年5月3日 | 國籍 = 北宋 | 别名 = 蔡元度 | 職業 = 书法家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毛诗名物解》。 }} '''[[蔡卞]]'''(1048-1117),字元度,北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紫金山(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赤岭自然村)人。北宋后期大臣,书法家。奸相蔡京胞弟、改革家[[王安石]]的女婿。熙宁三年(1070),蔡卞与胞兄蔡京同科举登进士第。绍圣四年(1097),蔡卞擢[[尚书左丞]],官至枢密院事。徽宗时,加观文殿学士、检校少保。 [[政和]]七年卒,年七十。谥"[[文正]]"。南宋建立后,逝世的蔡卞受到胞兄蔡京的牵连,宋高宗[[赵构]]采纳谏议大夫任伯雨谏章,追贬蔡卞为单州团练副使。 == 人物简介 == 蔡卞(一零四八~一一一七),字元度,[[北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紫金山((今属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赤岭自然村)人。北宋大臣,书法家,宰相。徽宗朝丞相蔡京之弟。与京同登神宗熙宁三年(一〇七〇)进士,调[[江阴]]主簿。元丰中,历同知谏院、[[侍御史]]。拜中书舍人兼侍讲,进给事中。哲宗立,迁礼部侍郎。使辽还,以龙图阁待制知[[宣州]],徙江宁府,历扬、广、越、润、陈五州。绍圣四年(一〇九七)。拜尚书左丞。徽宗即位,诏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江宁府,连贬少府少监,分司[[池州]]。逾岁,起知[[大名府]],徙扬州,擢知[[枢密院]]。与京不合,以资政殿大学士出知河南府。旋拜昭庆军[[节度使]]。入为侍读,进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政和]]七年卒,年七十。谥[[文正]].《[[东都事略]]》卷一〇一、《[[宋史]]》卷四七二有传。 == 人物生平 == 蔡卞,字元度,[[蔡京]]之弟。生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泉州府(兴化军)仙邑慈孝里[[赤岭境]](今仙游县[[枫亭镇]]东宅赤岭自然村)人。蔡卞小时聪颖敏悟,就读于枫亭塔斗山青螺草堂(后易会心书院),他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敏捷,能把《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倒背如流,《四书》、《五经》经典也烂熟于心,且史籍方志,百家杂说,国家法典无不浏览殆遍,触类旁通。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才华出众,名闻乡里。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蔡卞与胞兄蔡京同科举登进士第,翌年,被授任江苏江阴县主簿,其时当地大富豪顾新元等人,趁着[[青黄不接]]之际,借谷物于庶民,利息高出平时一倍。蔡卞同情百姓疾苦,极力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断然开仓借粮,以解百姓燃眉之急,煞住不法富人趁火打劫的嚣张气焰,免除农民遭受高利贷剥削之苦,因而受到王安石器重,招他为婿。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谏官陈瓘]]、[[任伯雨]]、御史龚夬联合弹劾蔡卞劣迹曰:“卞尊私史,以压宗庙之恶,有过于惇,去年封事,数千人皆乞斩惇、卞,公议于此可见矣。”陈 还罗列蔡卞六条罪恶:因诬罔[[宣仁]]圣烈保佑之功,欲行追废;凡绍圣以来窜逐臣僚,皆由卞启齿之后施行;宫中厌胜事作,哲宗方疑未知所处,惇欲礼法通议,卞云:“既犯法矣,何用议为”。皇后以是得罪;编排元祐章牍,萋菲语言、被罪者数千人,议自卞出;[[邹浩]]以言忤旨,卞激怒哲宗,致之遭远谪,又请治其亲故送别之罪;[[蹇序辰]]建看详诉理之议,惇迟疑未应,卞即以二心之言迫之,惇默言不敢反对,即日置局,[[士大夫]]得罪者八百三十家,凡此皆由卞谋之,而惇行之。[[陈瓘]]等人要求圣上亟待正典刑,以谢天下。 蔡卞后被降为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到池州居住,翌年又起知大名府,徙扬州,召为中[[太一宫]]使,后擢知枢密院事,负责边防、军备等机要事务。时蔡京居相位,他以亲嫌辞,没有评可。他赞成徽宗、蔡京收复[[湟州]]、鄯廓等地,因功进[[金紫光禄大夫]]。 蔡卞反对蔡京重用宦官[[童贯]]为陕西制置使。在其他政事上,他的主张也多与蔡京不同,因此受到蔡京的诋毁,他以[[天章阁学士]]出知河南,时张怀素败下,卞素与之游之,因此一起降职,旋加[[观文殿学士]],拜昭庆军节度使,入为侍读,进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累迁镇东军节度使。 <ref>[http://fj.sina.com.cn/city/putian/anecdotes/2012-07-02/153356.html 蔡卞——书画名家蔡京弟,满腹经纶安石婿],新浪网,2012年07月02日</ref> 徽宗政和七年(1117),蔡卞告假返乡祭祖,逝于途中,享年70岁,赠太傅,谥[[文正]]。高宗即位,追责为宁国军节度副使,绍兴五年(1136)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著有《毛诗名物解》,与蔡京编撰《[[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各20卷。 == 书法特点 == [[File:T01acf5527ffe73bd57.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acf5527ffe73bd57.jpg 原图链接]]] 蔡卞书法圆健遒美。《[[宣和书谱]] 》称其:“自少喜学书,初为[[颜行]], 笔势飘逸, 圭角稍露,自成一家,亦长于大字。” 晚年高位,不倦书写,稍亲厚者,必自书简牍。所书圆健遒美,有兼人之力,而时以己意参之。盖有书笔,无书学者。[[李邕]]曹娥真碑,传世甚少,卞尝於元祐间临摹,石在越,颇得李邕之神。后世因其为人奸恶而轻其书 。《墨林快事》称其书:“胜于京,京又胜于襄,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 其书法代表作有《雪意帖》、《致四兄相公尺牍》等。”《雪意帖》是其行草代表作。其入笔不一,丰富自然,各取其态。笔法纯熟,撇处可见[[王羲之]]笔法。结体随字而不一,但都神采奕奕。章法自然错落有致,书体与[[米芾]]、蔡京相似,可能是他们互相学习的结果。 考察北宋末年,书坛除了米芾有蓬勃气象外,尚有二蔡之书法亦煌煌大观。蔡卞“颇得笔法”,是一个衣冠晋风、尊古为新的舍拾淘洗过程。与其兄蔡京一样,蔡卞以一介书生入仕,文人意识,[[士大夫精神]]不时在内心积郁。 史载: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蔡卞与胞兄蔡京同科举登进士第,历神宗、哲宗、徽宗等数朝,[[宦海浮沉]],波澜起伏。书生内心对于仕途的追求和对权力的争逐,使之常常不安于[[书法之道]],但恰恰又是这种不安与争逐,使蔡卞的书法常常自出机沀,意识强烈,卓而不群。循迹蔡卞的书学之路,人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清晰的脉络。 北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四记载:鲁公始同叔公[[文正公]]授笔法于伯父君谟,即登第,调[[钱塘]]尉。时东坡公适倅钱塘,因相与学徐季海。当是时,神庙喜浩书,故熙、半士大夫多尚徐会稽也。未几弃去,学[[沈传师]]……及元祐末,又厌传师,而从欧阳率更。由是字势豪健,痛快沉着。迨绍圣间,天下号能书者,无出鲁公之右者。其后又弃率更,乃深法二王。每叹右军难及,而谓中令去父远矣。遂自成一法,为海内所宗焉。” 由此可见,蔡卞与胞兄蔡京同学书于[[蔡襄]],后从苏轼学[[徐浩]],后又颜、欧、柳、李邕,然后弃之而深入二王。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蔡卞启蒙于蔡襄,经[[苏轼]]指点,由此登堂入室,以二王为归宿。观蔡卞作品,俊朗淳美,圆健遒丽,有兼人之功,文人士大夫的气息跃然其上。与蔡京一样,蔡卞遗留下来的墨迹并不多见,主要作品有《[[楞严经偈语碑]]》、《[[孝女曹娥碑]]》、《[[致四兄相公尺牍]]》等。 在二王书风的“严重”感染下,宋人书法一派“贴意”,充斥书坛,信札书法尤其盛行。但是,蔡卞却是个特例,蔡卞擅行书,又长于大字,受[[柳公权]]、[[李邕]]影响较大。其人不光精于“贴”,且善于“碑”,所作之字,神气充腴,稳重含蓄,风度典雅,有晋人之潇洒,唐人之发度,又有宋人之灵展。 [[File:T01e14721ab298b020f.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e14721ab298b020f.jpg 原图链接]]] 但由于在历史上,后世因蔡卞其为人的“奸恶”而轻其书,史料中关于蔡卞的书法作品和书法思想记载得不多,所以研究蔡卞也就成了一个难题。从一个书家的角度,蔡卞不是一个完整的蔡卞,其从事书法活动的历史资料没有一个连续性,残缺不全,令人兴叹;同时,蔡卞的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没有系统性,凤毛麟角,令人难以概览全貌。 但从其现存的作品看,如《致四兄相公尺牍》、《孝女曹娥碑》、[[泰山石刻]]《楞严经偈语碑》等,笔力潇落,放纵任能,字势俊丽,飘灵婉约,书风多样,洒落简捷,其作品尊古为新,运用得心应手,成熟精到,尤其是一些代表作中的人文精神自然充溢,令人叹为观止。米南宫谓“卞得笔”,实有其深刻依据。 因此,在蔡绦的一部有名的笔记体史料书籍《铁围山丛谈》卷四中,记载了书法大家米芾对其的评价:“鲁公(蔡京)一日问芾:今能书者有几?芾对曰:自晚唐柳氏(柳公权),近时公家兄弟是也!盖指鲁公与叔父文正公尔。”此文正公,即是蔡卞。虽然说,面对蔡京提问,米芾有谀颂之词,但其对蔡卞的评价,出自米南宫之口,该有相当的历史价值,与晚唐柳氏(柳公权)可以攀比,自有大家之态。 清人[[叶昌炽]]《语石》论及蔡卞蔡京时,更是作了详细的评述:“世称米、蔡,谓君谟也,然君谟名位行辈均不当在米下。其所书碑,亦惟《刘奕墓志》风格遒上,尚有[[唐贤]]遗矩,若《[[洛阳桥]]》、《昼锦堂记》,皆俗书也,不如以蔡元长配之。元长,书之狷者也;元度,书之狂者也。余所见元长书,以《[[道士墓碑]]》为第一,《赵懿简碑》次之,空山鼓琴,[[沈思]]独往。[[刘彦]]和标举“隐秀”二字为文章宗旨,以之品元长书适合,亦即刘子所谓客气既尽,妙气来宅。元度行草书皆称能品,《楞严经偈》源出于[[孙过庭]],而其流则为范文穆。重书《孝女曹娥碑》使笔如剑,剑气出。支道林养马曰:“贫道爱其神骏耳”。如卞书,可谓神骏极矣。潘文勤师,人谓其学[[苏灵芝]]则怒,谓其学[[二蔡]]则大喜。余谓元长书可比唐《魏法师碑》,元度书由在薛曜畅整之间。此但论其神气骨脉,不论其体。”“前身相马九方皋,意足不求颜色似”,蔡卞作书,姿媚豪健、痛快沉着,功力深厚,成就颇高,尤其是晚年所书有兼人之力。 明安世凤《墨林快事》称其书云:“卞胜于京,京又胜于襄。”可是“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可见,在历史的长河中,遗憾之事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但正是这种惊人的遗憾,又为人们重新研究发掘蔡卞的历史价值提供了广阔空间。 蔡卞的《致四兄相公尺牍》,此卷蕴含禅机,筋脉舒展,神闲气清,韵致婉润,风雅纵逸,精神传世。蔡卞尚意,“颇得笔法”,人们 还可从其流传下来的《[[孝女曹娥碑]]》、[[泰山石刻]]《楞严经偈语碑》等代表作品中得以窥见。在灵性之追求中,颇得笔法的蔡卞,与自出新意的[[苏轼]],高视古人的[[黄庭坚]],萧散奇险的[[米芾]]一样,都在力图表现自已作品标新立异的姿态,讲究笔墨情趣,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给人一种精神自由的审美意境。 == 诗选编辑 == 句 莫学饥鹰饱便飞。 句 对掌紫枢参大政,同扶赫日上中天。 楞严经偈 觉海性澄图,图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相想澄国土,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初心人三昧,迟速不同伦。 色想结成尘,精子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於是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去何获圆通。 触以所角明,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凭尘如有所。 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支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如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说,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话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於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话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於大]]因力。 初心汉有入,云何获圆通。 鼻息本权机,只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 神通本宿因,何关性分别。 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为。 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婆娑界。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於恒沙动中,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甯,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水齐,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闻复翳根除。 尘消觉圆净,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尘登如在梦。 谁能留汝形,如切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 [[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 反□□自性,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盘门,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现 在诸菩萨。 今各人圆明,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登。 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 訋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闲人,成就涅盘心。 观世音□□,自余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原加被未来,於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沈沦,但心引根修。 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咏茅[[山元符万宁宫]] 猗嗟三茅,得自初成。 气合於无,与形俱升。 孰希其风,必静必清。 寥寥久哉,乃发先生。 帝用尊之,载召来廷。 乃锡命书,迨其俦侣。 因其故庐,启此新宇。 像图仙真,上肖帝所。 神笔牍之,龙凤轩翥。 天锡皇帝,聪明孝友。 抱一用中,以绥九首。 遐迩率从,尊道熙功。 有欲求之,与在斯宫。 作为好歌,以诏无穷。 赠[[华阳]]法师 师到[[华阳洞]],山华几度开。 只应常救物,却遣世人来。 == 后世纪念 ==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 参考资料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蔡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