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蔡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蔡卞
書法家
出生 1968年5月3日
國籍 北宋
別名 蔡元度
職業 書法家
知名作品 《毛詩名物解》。

蔡卞(1048-1117),字元度,北宋福建路興化軍仙遊縣慈孝里赤嶺紫金山(今福建省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赤嶺自然村)人。北宋後期大臣,書法家。奸相蔡京胞弟、改革家王安石的女婿。熙寧三年(1070),蔡卞與胞兄蔡京同科舉登進士第。紹聖四年(1097),蔡卞擢尚書左丞,官至樞密院事。徽宗時,加觀文殿學士、檢校少保。

政和七年卒,年七十。諡"文正"。南宋建立後,逝世的蔡卞受到胞兄蔡京的牽連,宋高宗趙構採納諫議大夫任伯雨諫章,追貶蔡卞為單州團練副使。

人物簡介

蔡卞(一零四八~一一一七),字元度,北宋福建路興化軍仙遊縣慈孝里赤嶺紫金山((今屬福建省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赤嶺自然村)人。北宋大臣,書法家,宰相。徽宗朝丞相蔡京之弟。與京同登神宗熙寧三年(一〇七〇)進士,調江陰主簿。元豐中,歷同知諫院、侍御史。拜中書舍人兼侍講,進給事中。哲宗立,遷禮部侍郎。使遼還,以龍圖閣待制知宣州,徙江寧府,歷揚、廣、越、潤、陳五州。紹聖四年(一〇九七)。拜尚書左丞。徽宗即位,詔以資政殿大學士知江寧府,連貶少府少監,分司池州。逾歲,起知大名府,徙揚州,擢知樞密院。與京不合,以資政殿大學士出知河南府。旋拜昭慶軍節度使。入為侍讀,進檢校少保、開府儀同三司政和七年卒,年七十。諡文正.《東都事略》卷一〇一、《宋史》卷四七二有傳。

人物生平

蔡卞,字元度,蔡京之弟。生於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泉州府(興化軍)仙邑慈孝里赤嶺境(今仙遊縣楓亭鎮東宅赤嶺自然村)人。蔡卞小時聰穎敏悟,就讀于楓亭塔斗山青螺草堂(後易會心書院),他讀書過目不忘,才思敏捷,能把《三字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倒背如流,《四書》、《五經》經典也爛熟於心,且史籍方志,百家雜說,國家法典無不瀏覽殆遍,觸類旁通。他學識淵博,滿腹經綸,才華出眾,名聞鄉里。

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蔡卞與胞兄蔡京同科舉登進士第,翌年,被授任江蘇江陰縣主簿,其時當地大富豪顧新元等人,趁着青黃不接之際,借穀物於庶民,利息高出平時一倍。蔡卞同情百姓疾苦,極力推行王安石青苗法,斷然開倉借糧,以解百姓燃眉之急,煞住不法富人趁火打劫的囂張氣焰,免除農民遭受高利貸剝削之苦,因而受到王安石器重,招他為婿。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諫官陳瓘任伯雨、御史龔夬聯合彈劾蔡卞劣跡曰:「卞尊私史,以壓宗廟之惡,有過於惇,去年封事,數千人皆乞斬惇、卞,公議於此可見矣。」陳 還羅列蔡卞六條罪惡:因誣罔宣仁聖烈保佑之功,欲行追廢;凡紹聖以來竄逐臣僚,皆由卞啟齒之後施行;宮中厭勝事作,哲宗方疑未知所處,惇欲禮法通議,卞云:「既犯法矣,何用議為」。皇后以是得罪;編排元祐章牘,萋菲語言、被罪者數千人,議自卞出;鄒浩以言忤旨,卞激怒哲宗,致之遭遠謫,又請治其親故送別之罪;蹇序辰建看詳訴理之議,惇遲疑未應,卞即以二心之言迫之,惇默言不敢反對,即日置局,士大夫得罪者八百三十家,凡此皆由卞謀之,而惇行之。陳瓘等人要求聖上亟待正典刑,以謝天下。

蔡卞後被降為少府少監,分司南京,到池州居住,翌年又起知大名府,徙揚州,召為中太一宮使,後擢知樞密院事,負責邊防、軍備等機要事務。時蔡京居相位,他以親嫌辭,沒有評可。他贊成徽宗、蔡京收復湟州、鄯廓等地,因功進金紫光祿大夫

蔡卞反對蔡京重用宦官童貫為陝西制置使。在其他政事上,他的主張也多與蔡京不同,因此受到蔡京的詆毀,他以天章閣學士出知河南,時張懷素敗下,卞素與之游之,因此一起降職,旋加觀文殿學士,拜昭慶軍節度使,入為侍讀,進檢校少保,開府儀同三司,累遷鎮東軍節度使。 [1]

徽宗政和七年(1117),蔡卞告假返鄉祭祖,逝於途中,享年70歲,贈太傅,諡文正。高宗即位,追責為寧國軍節度副使,紹興五年(1136)又貶單州團練副使。著有《毛詩名物解》,與蔡京編撰《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各20卷。

書法特點

蔡卞書法圓健遒美。《宣和書譜 》稱其:「自少喜學書,初為顏行, 筆勢飄逸, 圭角稍露,自成一家,亦長於大字。」 晚年高位,不倦書寫,稍親厚者,必自書簡牘。所書圓健遒美,有兼人之力,而時以己意參之。蓋有書筆,無書學者。李邕曹娥真碑,傳世甚少,卞嘗於元祐間臨摹,石在越,頗得李邕之神。後世因其為人奸惡而輕其書 。《墨林快事》稱其書:「勝於京,京又勝於襄,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

其書法代表作有《雪意帖》、《致四兄相公尺牘》等。」《雪意帖》是其行草代表作。其入筆不一,豐富自然,各取其態。筆法純熟,撇處可見王羲之筆法。結體隨字而不一,但都神采奕奕。章法自然錯落有致,書體與米芾、蔡京相似,可能是他們互相學習的結果。

考察北宋末年,書壇除了米芾有蓬勃氣象外,尚有二蔡之書法亦煌煌大觀。蔡卞「頗得筆法」,是一個衣冠晉風、尊古為新的舍拾淘洗過程。與其兄蔡京一樣,蔡卞以一介書生入仕,文人意識,士大夫精神不時在內心積鬱。

史載: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蔡卞與胞兄蔡京同科舉登進士第,歷神宗、哲宗、徽宗等數朝,宦海浮沉,波瀾起伏。書生內心對於仕途的追求和對權力的爭逐,使之常常不安於書法之道,但恰恰又是這種不安與爭逐,使蔡卞的書法常常自出機沀,意識強烈,卓而不群。循跡蔡卞的書學之路,人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清晰的脈絡。

北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記載:魯公始同叔公文正公授筆法於伯父君謨,即登第,調錢塘尉。時東坡公適倅錢塘,因相與學徐季海。當是時,神廟喜浩書,故熙、半士大夫多尚徐會稽也。未幾棄去,學沈傳師……及元祐末,又厭傳師,而從歐陽率更。由是字勢豪健,痛快沉着。迨紹聖間,天下號能書者,無出魯公之右者。其後又棄率更,乃深法二王。每嘆右軍難及,而謂中令去父遠矣。遂自成一法,為海內所宗焉。」

由此可見,蔡卞與胞兄蔡京同學書於蔡襄,後從蘇軾學徐浩,後又顏、歐、柳、李邕,然後棄之而深入二王。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蔡卞啟蒙於蔡襄,經蘇軾指點,由此登堂入室,以二王為歸宿。觀蔡卞作品,俊朗淳美,圓健遒麗,有兼人之功,文人士大夫的氣息躍然其上。與蔡京一樣,蔡卞遺留下來的墨跡並不多見,主要作品有《楞嚴經偈語碑》、《孝女曹娥碑》、《致四兄相公尺牘》等。

在二王書風的「嚴重」感染下,宋人書法一派「貼意」,充斥書壇,信札書法尤其盛行。但是,蔡卞卻是個特例,蔡卞擅行書,又長於大字,受柳公權李邕影響較大。其人不光精於「貼」,且善於「碑」,所作之字,神氣充腴,穩重含蓄,風度典雅,有晉人之瀟灑,唐人之發度,又有宋人之靈展。

但由於在歷史上,後世因蔡卞其為人的「奸惡」而輕其書,史料中關於蔡卞的書法作品和書法思想記載得不多,所以研究蔡卞也就成了一個難題。從一個書家的角度,蔡卞不是一個完整的蔡卞,其從事書法活動的歷史資料沒有一個連續性,殘缺不全,令人興嘆;同時,蔡卞的書法作品流傳下來的不多,沒有系統性,鳳毛麟角,令人難以概覽全貌。

但從其現存的作品看,如《致四兄相公尺牘》、《孝女曹娥碑》、泰山石刻《楞嚴經偈語碑》等,筆力瀟落,放縱任能,字勢俊麗,飄靈婉約,書風多樣,灑落簡捷,其作品尊古為新,運用得心應手,成熟精到,尤其是一些代表作中的人文精神自然充溢,令人嘆為觀止。米南宮謂「卞得筆」,實有其深刻依據。

因此,在蔡絛的一部有名的筆記體史料書籍《鐵圍山叢談》卷四中,記載了書法大家米芾對其的評價:「魯公(蔡京)一日問芾:今能書者有幾?芾對曰:自晚唐柳氏(柳公權),近時公家兄弟是也!蓋指魯公與叔父文正公爾。」此文正公,即是蔡卞。雖然說,面對蔡京提問,米芾有諛頌之詞,但其對蔡卞的評價,出自米南宮之口,該有相當的歷史價值,與晚唐柳氏(柳公權)可以攀比,自有大家之態。

清人葉昌熾《語石》論及蔡卞蔡京時,更是作了詳細的評述:「世稱米、蔡,謂君謨也,然君謨名位行輩均不當在米下。其所書碑,亦惟《劉奕墓誌》風格遒上,尚有唐賢遺矩,若《洛陽橋》、《晝錦堂記》,皆俗書也,不如以蔡元長配之。元長,書之狷者也;元度,書之狂者也。余所見元長書,以《道士墓碑》為第一,《趙懿簡碑》次之,空山鼓琴,沈思獨往。劉彥和標舉「隱秀」二字為文章宗旨,以之品元長書適合,亦即劉子所謂客氣既盡,妙氣來宅。元度行草書皆稱能品,《楞嚴經偈》源出於孫過庭,而其流則為範文穆。重書《孝女曹娥碑》使筆如劍,劍氣出。支道林養馬曰:「貧道愛其神駿耳」。如卞書,可謂神駿極矣。潘文勤師,人謂其學蘇靈芝則怒,謂其學二蔡則大喜。余謂元長書可比唐《魏法師碑》,元度書由在薛曜暢整之間。此但論其神氣骨脈,不論其體。」「前身相馬九方皋,意足不求顏色似」,蔡卞作書,姿媚豪健、痛快沉着,功力深厚,成就頗高,尤其是晚年所書有兼人之力。

明安世鳳《墨林快事》稱其書云:「卞勝於京,京又勝於襄。」可是「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可見,在歷史的長河中,遺憾之事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但正是這種驚人的遺憾,又為人們重新研究發掘蔡卞的歷史價值提供了廣闊空間。

蔡卞的《致四兄相公尺牘》,此卷蘊含禪機,筋脈舒展,神閒氣清,韻致婉潤,風雅縱逸,精神傳世。蔡卞尚意,「頗得筆法」,人們 還可從其流傳下來的《孝女曹娥碑》、泰山石刻《楞嚴經偈語碑》等代表作品中得以窺見。在靈性之追求中,頗得筆法的蔡卞,與自出新意的蘇軾,高視古人的黃庭堅,蕭散奇險的米芾一樣,都在力圖表現自已作品標新立異的姿態,講究筆墨情趣,使學問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間,給人一種精神自由的審美意境。

詩選編輯

莫學飢鷹飽便飛。

對掌紫樞參大政,同扶赫日上中天。

楞嚴經偈

覺海性澄圖,圖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 相想澄國土,知覺乃眾生。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 初心人三昧,遲速不同倫。

色想結成塵,精子不能徹。 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 其覺不恆一,去何獲圓通。

觸以所角明,無所不明觸。 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法稱為內塵,憑塵如有所。 能所非遍涉,云何獲圓通。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 四維虧一半,支何獲圓通。

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 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

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 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身與所觸同,如非圓覺觀。 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 想念不可說,云何獲圓通。

識見雜三和,話本稱非相。 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識見雜三和,話本稱非相。 自體先無定,云何獲圓通。

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 初心漢有入,云何獲圓通。

鼻息本權機,只令攝心住。 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 名句非無漏,云何獲圓通。

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 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 。

神通本宿因,何關性分別。 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 有為非聖性,云何獲圓通。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 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

若以火性觀,堅礙非通達。 有為非聖性,云何獲圓通。

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 如如非覺觀,云何獲圓通。

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為。 非初心方便,云何獲圓通。

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 對非無上覺,云何獲圓通。

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 無覺異菩提,云何獲圓通。

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 存心乃虛妄,云何獲圓通。

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 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婆娑界。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

於恆沙動中,入微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甯,出世獲常住。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 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 目非觀障外,口鼻亦復然。

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

五根所水齊,是則通真實。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

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 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

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 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

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力。

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 佛母真三昧,汝聞微塵佛。

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 畜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

何不自聞聞,聞非自然生。 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

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聞復翳根除。 塵消覺圓淨,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塵登如在夢。

誰能留汝形,如切巧幻師。 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

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 諸幻成無性,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

塵垢應念消,成圓明淨妙。 余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 反□□自性,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 一路涅盤門,過去諸如來。

斯門已成就,現 在諸菩薩。 今各人圓明,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登。 非唯觀世音,誠如佛世尊。

訋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 求出世閒人,成就涅盤心。

觀世音□□,自余諸方便。 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塵勞。

非是長修學,淺深同說法。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

原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 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

及末劫沈淪,但心引根修。 圓通超余者,真實心如是。

詠茅山元符萬寧宮

猗嗟三茅,得自初成。 氣合於無,與形俱升。

孰希其風,必靜必清。 寥寥久哉,乃發先生。

帝用尊之,載召來廷。 乃錫命書,迨其儔侶。

因其故廬,啟此新宇。 像圖仙真,上肖帝所。

神筆牘之,龍鳳軒翥。 天錫皇帝,聰明孝友。

抱一用中,以綏九首。 遐邇率從,尊道熙功。

有欲求之,與在斯宮。 作為好歌,以詔無窮。

華陽法師

師到華陽洞,山華幾度開。 只應常救物,卻遣世人來。

後世紀念

蘇州大學文正學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