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223.16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螢光蕈 的原始碼
←
螢光蕈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螢光蕈.jpg | thumb | 300px | 螢光蕈 <br> [http://yunol.com.tw/0703/Mycena-chlorophos_Frog/index.html 原圖鏈接] ]] '''螢光蕈''' 又名螢光小菇、夜光茸,屬小菇科,分布於[[台灣]]、[[日本]]、[[泰國]]、[[爪哇]]與[[香港]]地區,生長於春夏季[[低海拔]]林區<ref>{{cite web |url=https://udn.com/news/story/7327/3893030 | title= 墾丁社頂夏日「夜精靈」 螢光蕈雨後綻放迷魂綠光 | language=zh | date=2019-06-26 | publisher=聯合新聞網 | author= | }}</ref>。常見於竹林腐敗的竹節、竹葉間,夏天高溫、潮濕環境最利螢光蕈生長。<ref>[http://yunol.com.tw/0703/Mycena-chlorophos_Frog/index.html 夏夜螞蟻路燈~螢光蕈 ]</ref>。全世界目前被發現的共有74種螢光蕈。 *學名:Mycena chlorophos *別稱:螢光菇或螢光小菇(日本稱夜光茸) *體型:約六至十公分 ==特徵== 夜間發出螢光,平常色澤為白色,雨後夜晚發出綠光。它也是環境指標的物種之一,需在潮濕、無汙染的環境下生長 [[File:白天的螢光蕈.jpg | thumb | 300px | 入梅後,屏東墾丁社頂自然公園罕見的螢光蕈也活躍起來,平時呈灰白色。圖/墾管處提供 <br> [https://udn.com/news/story/7327/3893030 原圖鏈接] ]] ==生長型態== 台灣過去記錄的小菇屬(Mycena)螢光蕈共有8種,最常見的是生長在枯竹上的螢光小菇,菌絲及菌傘會發出綠色螢光;墾丁小菇菌絲及菌傘也都會發出綠色螢光,也生長在枯樹枝上,但菌傘直徑明顯小於螢光小菇,成熟菌傘僅3-8公厘。<ref>{{cite web |url=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31126/300644.htm#ixzz6CFP0CGz0| title= 發現世界新種螢光蕈 「墾丁小菇」易培養 | language=zh | date=2013-11-26 | publisher=ETtoday新聞雲 | author= | }}</ref> 原文網址: 發現世界新種螢光蕈 「墾丁小菇」易培養 | ETtoday新奇 | ETtoday新聞雲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發光原因仍是謎== 研究指出,它是利用蕈體內的螢光素、螢光酵素及氧的化學作用發出如火蟲的綠光,但確切的發光機制仍是謎。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螢光蕈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