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5.173.19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补体结合试验 的原始碼
←
补体结合试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补体结合试验.jpg|缩略图|[https://pic.sogou.com/d?query=补体结合试验&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2 原图链接][https://doctor.51daifu.com/2007/0307/5759D387C879T77914.shtml 医生在线]]] '''补体的测定'''包括测定补体总量、[[溶血活性]]、单个补体成份和补体片段量以及补体参与试验等。利用抗原抗体复合物同补体结合,把含有已知浓度的补体反应液中的补体消耗掉使浓度减低的现象,以检出抗原或抗体的试验,为高敏度检出方法之一,特别是根据抗原物质的特性,抗原抗体反应不能用沉淀反应或凝集反应观察时也可以利用此法。 == 临床意义 == 异常结果:>1∶10为阳性,诊断布氏杆菌病符合率为97.96%。 补体结合试验可应用在以下几方面: ①传染病诊断。病原性抗原及相应抗体的检测。 ②其他抗原的检测。例如[[肿瘤相关抗原]]、[[血迹中的蛋白质鉴定]]、[[HLA分型]]等。 ③自身抗体检测。 == 正常值 == 正常值:0~1∶10。 == 注意事项 == 操作应仔细准确;玻璃器材必须非常清洁;参与试验的各项已知成分必须预先滴定其效价,配制成规定的浓度使用,才能保证结果可靠。<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13913736&ver=2904&signature=Nup-kFGQTt1MRZckDspiZkOMMP*jQ9kKoqNMtSQQYfc5jytIQqU99v6wTxsasefYI0RAaJZJ6Jt-WJyq*Xwj6zJPqgjAEAnLmUGJcQQzPF9nRmsrJgLRyJoBmkibf5wx&new=1 补体结合试验]微信</ref> == 检查过程 == (1)血素的滴定: ①取补体1ml,加BBS9ml,依次稀释成1∶20,1∶30,1∶40,1∶50,1∶60,1∶80,1∶100,1∶200,1∶400,同时取50%的溶血素0.2ml,加BBS9.8ml,即为1∶100的溶血素,然后继续稀释成1∶800,1∶1600,1∶3200,1∶6400。 ②采取方阵排列试管,纵行各管加不同浓度的补体0.1ml,横排各管加溶血素0.1ml(皆应从最高稀释度加起)混匀后,各管加BBS 0.2ml,补体和溶血素对照管各加BBS 0.3ml,最后在各管中加2%羊红细胞0.1ml。各管总量为0.5ml,摇匀,放37℃水箱中30min,观察结果。 以完全溶血的补体和溶血素最高稀释度为各自的单位。在实际应用时,溶血素用2U(3200÷2=1600),补体用2.5U(80÷2.5=32)。 (2)正式试验: ①用V型微量反应板操作,每份标本作一个试验孔。一个血清对照孔。各孔内先加BBS 0.025ml。 ②用稀释棒蘸取血清(0.025ml)加入第一孔,旋转后移入第二孔,共八孔,如此可得1∶2~1∶256稀释。 以小量法测定抗体的补体结合试验为例。逐步加入各种试剂,温育后先观察各类对照管,应与预期的结果吻合。阴性、阳性对照管中应分别为明确的溶血与不溶血;抗体或抗原对照管、待检血清对照管、阳性和阴性对照的对照管都应完全溶血。绵羊红细胞对照管不应出现自发性溶血。补体对照管应呈现2U为全溶,1U为全溶略带有少许红细胞,0.5U应不溶。如0.5U补体对照出现全溶表明补体用量过多;如2U对照管不出现溶血,说明补体用量不够,对结果都有影响,应重复进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结果,受检血清不溶血为阳性,溶血为阴性。<ref>[https://wenwen.sogou.com/z/q109190139.htm 三大经典血清学试验指补体结合试验和什么,什么]搜狗问问</ref> == 不适宜人群 == 无检查适应症者不宜做此项检查。 == 不良反应与风险 == 一般无并发症和危害。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60 生物科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补体结合试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