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24.17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讲者(陈世隆) 的原始碼
←
讲者(陈世隆)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讲者'''<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3027421/pexels-photo-3027421.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讲者》'''是[[中国]]当代作家陈世隆的散文。 ==作品欣赏== ===讲者=== 听别人讲,那[[总是]]讲者的体会和[[认识]],无论如何不一定能充分体现原著的各个方面,最起码反映不出原著语言之美、艺术结构之巧、运思之妙。打个比方来说,打[[吊针]]输葡萄糖和生理[[盐水]],虽然可以补充一些急需的营养,总是不如自己直接食用大餐美,不仅尝不到食物的美味,其营养成分也很有限。况且,亲自读的[[过程]],也是思考体悟的过程,认识字词,欣赏精言妙语,既是审美享受,还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领悟更多更深的义理。倘若读一遍意犹未尽,还可以反复[[品味]]。而听别人讲,自己是被动的,只能跟着讲的人走,自己思考反刍体味的机会很少。况且,讲者水平、认识能力也各有差别,他的认识领会也不一定[[准确]],如果讲错了对你可能造成误导。前两年我曾热心收看央视《百家讲坛》,听了一些所谓名家的讲演,可是当自己再读原典时,往往发现[[有些]]讲的并不准确,或有违历史真相,或曲解原典本意。因此,我主张听人讲书不如亲自读书。尤其对经典著,无论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还是[[哲学]]的,亲自读[[原著]],就等于和名家先贤大师直接对话,获得的知识要可靠得多。 这里也[[顺便]]谈几种关于对读书的[[看法]]。有人把读书看得很苦,认为太费脑筋。世上任何一项工作都有两面性,有苦也有乐,读书也不例外。如功利性读书,为了[[升学]],为了考公务员,为了[[晋升]]专业职称等,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掌握相关知识,就得吃苦。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功利追求,只是为了清神益智,提高修养,[[读书]]也是一乐。这和与朋友高人[[聊天]],说古论今,旅游观光、打牌下棋也没什么不同。再说费脑筋吧,身体四肢需用运动锻炼,脑筋也需要一些锻炼。读书就是锻炼[[脑筋]]的[[有效]]方法,也是防止老年痴呆症之一法。有记者采访上海一位102岁的老太太,她每天走一公里去图书馆读书。问她[[长寿]]之道?她讲了九个字:“身要动,脑要用,心要静”。真妙!再一种是近多年来一些新闻媒体和学校,常常用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改变命运”“[[跳出]]农门”之类的话,鼓励青年人读书。对此我是坚决反对的,觉得实在是一种误导。这几种说法实质是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翻版,完全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理”,在于增进人格修养,在于提高工作能力,并不是为了高人一等,居于人上。袁隆平没有“跳出农门”却是世界级大师。 还有一说是“与其辛苦读书不如拼命挣钱”。钱确实是好东西,身无分文,囊中羞涩,生活难以为继不行。因此,把钱一概斥为“铜臭”,是迂腐,是虚伪。但是光有钱,脑子空空未免一身俗气,算不上风彩的人生。况且家有万贯,总有用完的时候;相比之下读书掌握更多知识,却是终生拥有的财富。知识学问无论怎么支出,永远不会“蚀本”不会发生“赤字”,更不怕强盗抢劫,强权占有。不知有朋友认可我的这一浅见否? <ref>[https://www.bidushe.cn/prose/xiandai/ 必读社]</ref> ==作者简介== 陈世隆,必读社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讲者(陈世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