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1.40.17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诗歌边塞与榆林(下)(凌代琼) 的原始碼
←
诗歌边塞与榆林(下)(凌代琼)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诗歌边塞与榆林(下)'''<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0836116/pexels-photo-10836116.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诗歌边塞与榆林(下)》'''是[[中国]]当代作家凌代琼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诗歌边塞与榆林(下)=== 壮美阳刚、粗犷苍凉的[[榆林]],北望大漠风光,南眺黄土风情的榆林,是个沉淀了数千年历史文明而又重新演绎了现代[[文明]]的神秘地方。它浓郁而独有的[[边塞]]文化和如诗如画的大漠风情却让人难以忘怀。榆林,与边塞、长城联系在一起的城市,由于军事需要,城址进行了三次较大的扩展,即史传的"三拓榆阳"。几经修拓,榆林城益发坚固雄伟。此城虽历经600余年沧桑,屡遭兵火,迭经风雨侵蚀,但大部完好,被誉为塞上明珠。城东依驼山,南凭榆阳河,西临榆溪,北踞红山。城倚山临水,龙腾虎踞,气势非凡,街道上楼阁相望,衙署相连,皇帝行宫(即凯歌楼,其时称“太乙神宫”)修得玲珑别致,大有皇宫气象,明武宗驻跸榆林时高兴地对随从说:“榆林真乃小北京也!”你可真不要以为是戏言,当你漫步榆林“城座不过百矩的街头,在左山右水,城中遍布四合院的民居巷里穿行,还真有疑惑之感。 我们采风团是走在榆林文化线上,欣赏榆林城墙是我们必去感受之处。也是没有想到,明朝九边重镇之首的榆林城墙的高度,已远超北京城墙。城墙上建砖垛口1700多个,据说有逻城72个,并在此置火炮。我手感着冰凉的城墙,耳听城墙历史的嗡嗡之声,说不出的朝代更替之词,刀光剑影在心里淬火。1947年,当年的彭德怀从山上攻城没有攻下,这话让我们这些采风人都感到惊讶。城是何等的牢不可破。榆林一座[[城池]],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智慧与财力。 我们也可以想象,从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历代驻榆官员对榆林城垣屡加修筑,除增高加厚外,并相继完成全城墙外部的青砖包砌。一座城池,不是说谁都能攻克打破的。一座城池,盛装着多少往事,也抵挡着历史城外多少杀戮。 榆林的风俗礼教,尚存当日之旧习,也堪称是文化的中坚。总给人“中坚”的感觉。历史上昭君和番、文姬归汉、苏武回国都经过的是榆林,就连抗日战争中,成吉思汗灵榇迁移也走的是榆林。古诗中有多少边塞诗说的也是榆林。 走在一个明清建筑语汇丰富的老街上,众多民族色调调出的生活韵律,鲜活着我们感官。老街全长约1.65公里,六楼骑街冠天下的街景,从南到北依次分布着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和鼓楼,全国绝无仅有的 “六楼骑街”之景,使来自全国20多省的采风团员们都赞叹不已。 城池盛世里藏着的悲苦,繁华中流露出的情怀,硝烟、血色为底色,战马为诗篇,征战句逗着日子的榆林,壮怀激烈的城池,读得我们都快成为边塞诗人了。先不说榆林来路上的零碎,也不先表地理上,东一撮,西一丛野生的风景。就榆林老街“六楼骑街”独特一景,就令人[[震撼]]。 这是条从战袍上抖开的[[街道]],却令人神奇地散发着书香之味。下午,下着大雨,(我从酒店服务女生借过一把伞,)穿过三孔的城门洞,在一种熟悉味道的引领下,再穿过老街上骑街的门洞,走进书店,店里正在为本周读书之星的少年颁奖,我拍下这一刻,作为老街的一个味道的说明。书店在城市已开不下去已成事实,而这里开花般开放着三家特色书店,书店里看书者,大多数是学生。文化底蕴深埋在大街小巷里,这话我信了。我打着伞,久久地凝视着中西合璧式,南北两面各有四根水磨青砖圆柱,四面设有欧式门窗。楼顶八角木质亭间悬挂一口报时大铜钟,故名“钟楼”的楼体思绪万千。每座楼都有一段沧桑的历史,每条街都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一条街,前后相距八百多年的建筑,默契又和谐地相互打着招呼,并且楼与楼之间还生着妙趣。 更没有想到,这街还有四座牌楼穿插其中,使老街更增添了古老神韵。我在一生二,二生三的街道上行走,遥感着岁月中的步伐,[[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隋炀帝杨广、明武宗朱厚照、清圣祖康熙六位皇帝曾先后巡游到此,都留下了他们的故事和足迹,我的脚步就叠加在前人的足迹之上,可我们的目光抵达不到他们的岁月里。瞭望遥感着骆驼之城的榆林,今天虽然已听不到骆驼之声,也不能在老街上看到当年战马与驼队,但我们不得不赞叹古代建筑设计者的匠心独具及测绘、建筑艺术的高超。 又走了这么久,我们停下来,就说一说眼前的凯歌楼吧!它在历史上的作用,就如法国巴黎的凯旋门。楼创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原名怀德门,是二拓榆阳时的南门,以华美著称。1975文革中拆毁,2006年复建。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武宗巡视榆林时,曾在楼上驻跸,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此楼命名为太乙神宫。楼基为砖拱洞门,南北通达大街。楼基高约8米。上有二层木楼建筑,分南北两院,两院各立旗杆一对,南院有牌楼一座。楼之四角均有钟鼓角楼。相传旧时边塞战争结束时,往往在此举行祝捷、献俘、庆功等活动,故有凯歌楼之名。这里是古时最热闹也是三生万物的地方。风将这里历史的风云早已吹散了,今天我们只能凭着想象感觉那祝捷、献俘、庆功的场面了。 六座古楼则是镶嵌在桂冠之上的六颗[[珍珠]],璀璨照人。它们将陕北人特有的文化性格融入其中,糅为一体,让历史和文化的沧桑与厚重在这座塞上古城中久久萦绕、徘徊。也让我们追寻欣赏的目光在这里旋转。 在老街上走着走着,榆林的味道就浓烈起来。食客们也人头攒动起来。使我们的导游不得不说起榆林的饮食来。榆林烹饪习惯以熬食为主,其中手抓羊肉、风干羊肉、羊杂碎、腌酸菜、大烩菜、熬豆角、熬土豆、炸油糕、油馍馍、煎饼、荞剁面、荞面圪坨等历史上有名的地方传统风味小吃,多与在陕北居住的游牧民族饮食习惯有关。榆林南、北饮食习惯也不一样。靠近内蒙的草滩地区群众爱吃炒米、奶茶、酪丹子、酥油、黄米饭、猪肉熬酸菜,与蒙族习惯相同。西面的三边人爱吃燕麦炒面、荞剁面、羊羔肉、黄鼠肉,这与契丹、女真及其后满族的饮食习惯传入有关联。东南面人爱吃豇豆钱钱饭、揪面片。 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如子洲“果馅 ”,米脂“驴板肠”,绥德“黑粉油旋”,镇川“干炉”,佳县“马蹄酥”,榆林“炸豆奶”,神木“粉皮”,清涧“煎饼”,府谷“果丹皮”都有其独特风味。另外还有羊杂碎、粉浆饭、拼三鲜、黄酒、麻汤饭等都是在别处难以吃到的。我一边听,一边看门店玻璃窗户上写的菜名:羊肉系列:烤全羊、烤羊肉、炖羊肉、羊杂碎等。荞面系列:如荞面饴馅、荞面讫铊)、小米等。豆制品系列:如豆腐宴、水煮豆腐等。土豆系列:如土豆宴、红碱淖特色水煮鱼等。就从饮食上讲,无论你是来自中原,还是草原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美食。 我来自安徽,当然偏爱榆林文化中的第一名菜——豆腐。榆林豆腐具有白嫩细腻,味香可口,[[营养]]丰富,价廉物美的特点。我品尝过正中的淮南豆腐宴,(传说豆腐是淮安王刘安发明的,所以安徽淮南举办了中国豆腐节多次)我也是在豆腐节上品尝到天下第一豆腐的。当然更想尝尝到榆林边塞的豆腐。 夕阳拌动着我们行走在街上的味蕾,空空如也的肚子,也鸣叫起来。走在熟味涟漪的街上,许多人见到那不认识的美食,凑上去闻个味,那还有心思观景。此时,品尝美食是第一要务了。像黄土那样质朴,像窑洞那样厚实,像小米那样纯洁榆林,此时,呈现给我们的就是滋味。导游看着眼神被飘来味道勾走的我们,猜想着味觉表露的体语,手指左前方说,我们的晚餐地点就到了,让你们都美美饱餐一顿。上西凤酒。一方水土的滋味,在一座城池中,就这样满满地写着人性。 榆林的魅力无限,好似一个[[磁场]],吸引你去追溯,去挖掘,去感动,去创作,去收获。只有去了,才能知道榆林不仅仅生长诗歌,而榆林本身仿佛也在古诗中。这里有开不败的民歌山丹丹花,有淳朴的绥德汉子与米脂的婆姨,有说不完的[[民族]]故事,还是个地理上,处处散发着光和热的地方<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凌代琼,安徽铜陵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多次获全国各类散文奖。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00多万字。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诗歌边塞与榆林(下)(凌代琼)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