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7.190.21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诸宫调 的原始碼
←
诸宫调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诸宫调1.jpg|缩略图|[https://dss1.bdstatic.com/70cFv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154460360,3517431381&fm=26&gp=0.jpg 原图链接] 诸宫调 [https://m.guzheng.cn/music/2344.html 来自中国古筝网]]] '''诸宫调''',是中国于北宋出现的一种[[说唱]][[文学]]或[[叙事]][[韵文]]。 ==简介== 起源于[[北宋]],兴盛于[[南宋]],进入[[元朝]]后渐与元朝当时更受欢迎的体裁融合。 是说唱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属于中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文学。是从[[变文]]和[[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诸宫调以说唱为主,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诸宫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宋代已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了。至元代,其曲调对北方杂剧的形成却起了重要的影响,它的重要的艺术手段,都为元杂剧所吸收。它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产生背景=== [[File:诸宫调2.jpg|缩略图|左|[https://ss1.bdstatic.com/70cFu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395339332,553783279&fm=26&gp=0.jpg 原图链接] 西厢记诸宫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66ba4a01015as9.html 来自新浪博客]]] 诸宫调是中国宋代一种说唱伎艺,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故名。[[宫]],是中国古代各种[[音阶]]中的第—级音,以宫作为音阶起点的曲子称为宫调。由多种宫调组合成—个完整的长曲,就是诸宫调。 诸宫调又称“话本”,像《[[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以“这本话儿”代指将要说唱的故事;120回本《[[水浒传]]》第51回写诸宫调演员[[白秀英]]的开场白:“今日秀英招牌上明写这这场话本,是一段风流缊藉的格范,唤作《豫章城双渐赶苏卿》”。这说明诸宫调与民间说话是孪生的艺术种类。诸宫调作品出现的代言体虚实,与小说话本对人物声口的模拟,有着密切的关系。 诸宫调与前此的说唱、歌舞均有渊源关系。它继承了唐代[[变文]]韵散相间的体制,发展了以同一词调重复多遍并间以说白的[[鼓子词]],以一诗一词交替演唱并与歌舞结合的“转踏”和集合若干同一宫调的曲调为一套曲的“唱赚”的结构。 比起上述鼓子词、转踏和唱赚来,诸宫调篇幅更大,结构也更加宏传,可以表现更为复杂的内容。一方面,它既能象长篇叙事诗一样,使故事得到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它的部分唱词又兼有代言体特征,能造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由于它交互使用具有不同宫调、声情的曲子,又为表达比较丰富的感情内容提供了条件。 它是由说唱、歌舞到戏曲的演化过程中的过渡形式。 ===起源=== [[File:诸宫调3.jpg|缩略图|[https://ss1.bdstatic.com/70cFv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032117791,4247983890&fm=26&gp=0.jpg 原图链接] 诸宫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6371997535586886&wfr=spider&for=pc 来自古代文学]]] 诸宫调或源自[[山西]]。北宋后期,诸宫调由[[山西]][[泽州]]人[[孔三传]]在[[开封]]首创。 据宋[[王灼]]《[[碧鸡漫志]]》卷而载:“熙丰、元祐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ref>王灼《碧鸡漫志》(1149)、耐得翁《都城纪胜》(1235),见Idema:〈调宫调研究〉,页337、340引。</ref>现存《刘知远诸宫调》在山西[[平阳]]刊印,《刘知远诸宫调》和《[[西厢记诸宫调]]》故事都发生在今山西境内,其押韵均属山西方言。<ref> Idema:〈调宫调研究〉,页342。</ref>故诸宫调或起源于山西。 ===流传=== 北宋后期,孔三传在[[开封]]的瓦肆[[勾栏]]中演出诸宫调,颇为流行,「士大夫皆能诵之」。<ref>王灼《碧鸡漫志》,见Idema:〈调宫调研究〉,页337引。</ref>宋室南渡,诸宫调由南迁的艺人带到南方。南宋时,[[临安]]有男女艺人效法孔三传,演出诸宫调;其他大城市中,也偶有女子以诸宫调卖艺维生。<ref> Idema:〈调宫调研究〉,页343、367;台静农:〈女真族统治下的汉语文学〉,页185-186。</ref>入元后,诸宫调曾在[[忽必烈]]宫中演出。<ref> Idema:〈调宫调研究〉,页353。</ref> 诸宫调消亡于14世纪,无人演出,作品逐渐散佚。明代重刊《[[西厢记诸宫调]]》时,题目已不用「诸宫调」之名。<ref> Idema:〈调宫调研究〉,页363-364。</ref> ==体製== 诸宫调採用不同的[[宫调]]与曲子,合成一组,加插说白,说故事与唱曲合而为一,从而讲唱故事。以《[[西厢记诸宫调]]》为例,共用15[[宫调]],129曲子。<ref>台静农:〈女真族统治下的汉语文学〉,页189-190。</ref> 诸宫调开首有开场诗。早期诸宫调的曲子,採用词的两片结构,[[套数]]组织较简单,多由一支双片曲子与一支结朿曲组成。后期诸宫调,曲子则多採用曲的单片结构,[[套数]]组织转趋繁複。<ref> Idema:〈调宫调研究〉,页345。</ref> 诸宫调中的[[套数]],包含一支或一支以上的曲和一支「尾」。(若套数中只有一支曲时,这支往往是双片曲。)「尾」的发明是诸宫调的主要特点。诸宫调的「尾」必由三句七言诗组成,句句押韵。最后一句往往是点明题旨、引人发笑的妙语。<ref> Idema:〈调宫调研究〉,页361-362。</ref> ==影响价值== 诸宫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宋《[[武林旧事]]·官本杂剧段数》载有《诸宫调霸王》、《诸宫调卦册儿》 2目,可见当时已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了。 至元代,说唱诸宫调虽已渐趋衰落,但其曲调对北方杂剧的形成却起了重要的影响,它的重要的艺术手段,都为元杂剧所吸收。元杂剧的分为旦本、末本,一本由一个角色主唱到底,套曲的组织方式,以及多用叙述的手法描写战争场面等,都直接受到诸宫调的影响。它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由于诸宫调是一门民间艺术——市井伎艺,它很少见诸文献典籍之中。尽管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二中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但在士大夫文人笔下已不能见到有关孔三传这位诸宫调创始者的详细资料。这是十分遗憾的事。然而,诸宫调在中国文学史、戏剧史上的地位是无论如何也忽略不了的,它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透过诸宫调,可以发现词向曲嬗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看到南北曲的艺术渊源和形成过程,可以认识中国古代音乐体系在宋金元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因此,研究诸宫调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作品== 孔三传的诸宫调,以「灵怪」和讥诮讽刺读书人为主题,<ref>[[台静农]]:〈女真族统治下的汉语文学〉,页185-186;Idema:〈调宫调研究〉,页340。</ref>题目失传。今可考诸宫调仅有4部:《刘知远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双渐小卿」及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 ===《刘知远诸宫调》=== 《刘知远诸宫调》作者不详,原有12卷,今存5卷,1907-1908年间由[[俄国]]考古探险队在[[张掖]]发现。<ref> Idema:〈调宫调研究〉,页361-362;台静农:〈女真族统治下的汉语文学〉,页191。</ref> 故事讲述[[刘知远]]由贫贱而发迹,位至九州安抚使,夫妇兄弟子母团圆。<ref>台静农:〈女真族统治下的汉语文学〉,页192。</ref>作品文风俚俗,语言明显带北方方言特色。<ref> Idema:〈调宫调研究〉,页345。</ref> ===《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约撰于12世纪晚期,长约5万字,故事改编自[[唐传奇]]《[[莺莺传]]》,作者题「[[董解元]]」。「解元」可指未出仕的士人或职业艺人。在元代,[[董解元]]以为人乐天知命、恬静闲适而著名,有两部杂剧以[[董解元]]为主角。<ref> Idema:〈调宫调研究〉,页347-348。</ref> 《董西厢》文字熟练,人物描写绘影绘声,深刻精细,内容讲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人的爱情衝破礼法藩篱,其婚姻却又建立在门第功名之上,反映士大夫的思想。<ref>台静农:〈女真族统治下的汉语文学〉,页194-197。</ref> 《董西厢》现存最古版本刊于1557年,是现存唯一一部完整的诸宫调。 ===双渐小卿=== 此诸宫调原名不详,12世纪中张五牛原著,13世纪中期商道(1190?-?)改编,今佚,情节讲述书生双渐和名妓苏小卿的爱情故事。双渐与苏小卿山盟海誓,鸨母却将苏小卿卖给富商,双渐高中科举后携苏小卿逃走,团聚结合。<ref> Idema:〈调宫调研究〉,页348-351。</ref> ===《天宝遗事诸宫调》=== 作者元代[[涿州]]人王伯成,成书于13世纪后半期,今无完帙,部份曲子辑入明代的《[[雍熙乐府]]》。这部诸宫调中曲子与[[套数]]的排列,与元代[[杂剧]]分别不大。<ref> Idema:〈调宫调研究〉,页354-355。</ref> ===其他残篇=== 南宋戏曲《张协状元》的开场诗自称为诸宫调,但这部戏曲没有诸宫调的一般特徵。后世把《张协状元》划为[[南戏]](或称戏文),而只有其开场诗部份被视为诸宫调的残篇。<ref>Idema:〈调宫调研究〉,页358、361。</ref> ==演出== 诸宫调多在大都市的娱乐场所「瓦肆[[勾栏]]」中演出,男女艺人以此卖艺维生,演出时一人讲唱。<ref>洪迈《夷坚志》中女艺人施惠英、《水浒传》51回白秀英俱一人演唱,见Idema:〈调宫调研究〉,页343、352引。</ref>明代时有官员家中唱《董西厢》,则数十人轮唱。<ref>台静农:〈女真族统治下的汉语文学〉,页190-191。此或非金元时的做法。</ref> 诸宫调唱曲,以用鼓、锣、板或琵琶伴奏。<ref>Idema:〈调宫调研究〉,页343、368。</ref>作品卷中或每卷之末,往往都製造悬念。演出时,往往在悬念处暂停,以便演员将周围的听众吸引过来。<ref>Idema:〈调宫调研究〉,页352、364。</ref> ==翻译== 《董西厢》英译本由陈荔荔译出,1976年于剑桥出版;荷兰文译本由Wilt L. Idema(伊维德)译出,1984年于阿姆斯特丹出版。 ==视频1:诸宫调西厢记《凭栏人缠令》片段 演唱 龚琳娜== <center> {{#iDisplay:qq.com/x/page/q0700wm9op3 |640|380|qq}} </center> ==视频2:诸宫调粉红莲== <center> {{#iDisplay:qq.com/x/page/d0840szxqrw |640|380|qq}} </center> ==参考文献== {{reflist}} ===参考书目=== *Wilt L. Idema(伊维德)著,程瑛译:〈调宫调研究——对不同见解的重估〉,载乐黛云等编:《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页336-377。 *台静农:〈女真族统治下的汉语文学——诸宫调〉,载《台静农论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页180-197。 [[Category:980 戏剧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诸宫调
」頁面